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浅析《兰亭序》的意蕴之美永和九年在浙江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里举行了一场风雅的聚会。
聚会结束后留下了四十多首诗和一篇王羲之写得《兰亭序》。
从此,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篇千古传诵的《兰亭序》,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法帖。
随着时光的流逝,关于兰亭的故事也不断增多,“兰亭”,是名文,是名帖,是古迹,是逸事,是公案……而这中间,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它的意蕴——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兰亭雅集——魏晋风度的体现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期,在选拔人才上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其实还是一种察举,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确定人的才能,因此“人物品藻”盛行,这就使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坦腹东床”的王羲之能被选中作了郗鉴的女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时的门阀之间为了权力互相倾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
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士大夫为保全性命,开始崇尚老庄哲学。
于是流行于士人间的清谈盛行,他们依据老庄思想,结合儒家的经义,对人生价值取向进行评论,从而取代已经衰微的两汉经学,这就是魏晋“玄学”。
这是魏晋时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自我存在意识或人的主体性存在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此以“人的觉醒”来加以概括。
晋人在“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和玄学思想的推动下,强调个体身心的健全与自由,主张个性张扬的言谈举止,行为活动,追求“玄远”、“神明”、“简约玄澹”、“超凡绝俗”的神韵和趣味。
这便是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名士风流”或“魏晋风度”。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时年50岁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集会于浙江会稽之兰亭,在宜人的山水中,他们借修禊之事,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抒发幽情。
这是“暮春之初”,此时的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游目骋怀,踏青怀远的好日子,于是人们借着上巳佳节的修禊活动,呼朋唤友,聚会水滨,肆意玩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是对这种盛况的描述。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特点: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扩展资料: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高虹政法学院1110300005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第一大都市会稽,唐诗:“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在上周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魏晋风度》。
下面就谈一谈我眼中的魏晋风度。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了。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整个魏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时代,长期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诸侯的叛乱等。
在这个不安宁的时代,人们神灵涂炭,如同曹操诗中就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这个时期敏感的文人们,更容易感到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
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及时行乐,求仙问道了,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政治上的不顺或追求心中的自然境界魏晋时期是动荡的,而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是“动荡纷繁”的,在这期间,文学上比较重要的变化包括了门阀制度兴起,玄学和佛教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方面,而我讨论的则是“药与酒”的文学,即隐逸求仙,沉迷山水,在祸福难测的时代,及早行乐。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征战频繁、政权不断更迭的特殊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虽然政权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统一,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也正是由于国家的分裂、政权的不断更迭打破了儒家思想为主导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使得一批仕途不畅的官吏和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为逃避社会现实而借助外物来排解心中苦闷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一时期,道家玄学的出现使得他们内心的痛苦得到解脱,于是遁入道门,沉迷于道家玄学之奥,道家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家玄学的快速发展。
在这批沉迷道家玄学的仕人中,不乏既“精于道法”又“笔精墨妙”之人。
魏晋书法风尚兴盛,出现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经典作品,独特的社会背景、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后的历朝历代大多以魏晋风尚为基本,并成为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塑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的“魏晋现象”。
在这批卓越的书法家中,他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必定会不由自主地受到道家玄学的思想所羁绊,将道家玄学思想注入书法创作中,故魏晋书法亦有“尚玄”之说。
一、魏晋道家玄学的兴起《魏书》记载:“文帝入宾于晋,从者务勿尘,姿神奇伟,登仙于伊阙之山寺。
”①后来的魏太祖也推崇甚至信奉道教,使得道教在北魏时期就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
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曾在魏的都城平城(今大同市)修建“重坛五层”道场,此后凡北魏皇帝的即位大典皆在这个道场举行。
另外,由于宫廷皇室极其重视道教,传统的“上行下效”现象,使得道家玄学取代儒学成为统一天下的主导思想,这时宫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也开始改变,不再是道德、操行、气节等具有儒家性质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才情、气质、格调、言行等与精神层面有关的选拔标准,奠定了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
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士族大都是魏晋以来信奉道家玄学的世家,因此“世尚老庄,莫可用心儒训”的主张也直接推动了南北朝道家玄学的兴盛。
何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饮酒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所谓“竹林七贤”,是对三国魏末七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当然,有些名士是想通过饮酒来醉生梦死,这是一种颓废,我们当然不能赞同。
魏晋笔法入门基础知识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的文学风格被
称为魏晋风度。
在这一时期,笔法被看作是创作文学的基础之一。
以
下是入门基础知识:
1. "以写生为主"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写实,写生。
作家们更注重描写形象、
气氛和场景,用细致、具体的笔触描写描绘人物的形态、神态和心绪,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节。
这种风格特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
一个重要风格特点。
2. "字与墨"的诗风
魏晋时期,通过标新立异,作家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寻求更加
清晰、更加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他们更注重字与墨的运用,
强调诗歌的表现力,寻求简洁而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这种诗风一直
延续至后来的唐诗。
3. "谬厚"与"灰色"
魏晋文学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谬厚"和"灰色"的使用,这些贬义
词在文学作品中被频繁使用,以批判社会现象和文化生活的不足。
这
些词语和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文学
家亦所继承。
4. 叢林主義
此外,魏晋文学亦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这些主張被称为叢林主義。
贯穿这一思想的主题是关注个体生命的价
值探求及坚信各人命运。
魏碑的概念及特点
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雄浑刚健的气势而闻名。
它起源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结构稳定:魏碑的笔画结构非常稳定,严谨而有力。
每一笔都显得沉稳而有力量,给人以挺拔刚硬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笔画结构使得魏碑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令人过目难忘。
2.气势雄浑:魏碑的字体线条粗壮有力,给人一种雄浑威严的感觉。
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和张力,表现出作者的气势和个性。
这种雄浑的笔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豪放与豪迈。
3.硬朗工整:魏碑的字形规整划一,每个笔画的形状和位置都非常准确。
每一笔都显得坚实有力,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整洁利落的感觉。
这种硬朗工整的特点使得魏碑具有一种独特的凝重感,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印象。
4.简练而不失华丽:魏碑注重笔画的简练和力度,每一笔都显得简洁而有力。
它舍弃了繁琐的装饰,追求字形的纯粹和力度的凝聚。
魏碑的字形虽然简练,但并不失去华丽感,简洁中蕴含着一种高贵和庄重。
总的来说,魏碑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雄浑刚健的气势和简练而不失华丽的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古代,而是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是在书法领域还是在其他艺术领域,魏碑都是一种经典的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别是在书法方面。
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并创作了许多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第一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
这个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草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方面。
隶书逐渐趋于规范,而楷书则逐渐发展为自然而流畅的形式。
草书的特点则是书写自由流畅,奔放豪迈。
这些书法特点在后来的历代中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第二步,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杰出书法家。
这个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怀素、张旭等。
这些书法家各有特色,在书法风格、用笔技巧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三步,介绍魏晋南北朝书法家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怀素的《兰亭集序》、张旭的《春秋公羊传》等作品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这个时期书法家们的创作才华和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四步,阐述魏晋南北朝书法对后代书法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在后来的历代中一直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石。
这些书法家的创作思想和技法都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笔墨的运用和掌握,都给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们创造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艺术品不仅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交替频繁,发生大量的人流迁徙,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治局面复杂。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与文学在这个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艺术与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后世的人们可以欣赏到众多的经典艺术作品。
一、书法理论的盛行
魏晋风度是作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被载入史册的。
魏晋风度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当时的书法艺术,大量文人墨客退居山野研究书法艺术。
在这个时期,书法盛行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将书法艺术的筋骨与人的智慧、精神、品格联系起来,以个人艺术风格树立代表人格的筋与骨,让书法线条贯穿和充溢内在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书法艺术造型最根本的内容。
二是“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讲究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创造出艺术的美感,通过书法美感受自然与万物的美感,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艺术美的风格,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高峰。
二、书法地位:承上启下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权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权的频繁变更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不安的情绪,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正是在这些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书风也开始追求多变与多样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艺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钟繇的《宣示表》中的“今”与“之”两字的捺画都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痕迹,但又区别于隶书,有着自己的特点。
作品横
画写得较长,这也是呼应隶书强调横势的
一种特征。
后世的王羲之、苏东坡、赵孟
頫、文徵明以及近代的启功、沈尹默、舒
同、林散之、赵朴初等,也都曾经研习过魏
晋书法风骨。
魏晋时代的书法传承了东
汉时期的风骨,一些隶书开始转变为楷
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
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变得更加简洁、美
观,并且书写体系与样式也更加简单与多
样化,直至后期出现了草书和行书。
后
来,草书盛行下又产生行书、行楷等。
总
之,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处于变革的时
代,这个时代有很多艺术家追求不同的书
写形式,以强调书法的多样性。
北方地区
成就了魏书,南方地区有王羲之带领下的
楷书书写体。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
时期的书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书
法受到重视的程度影响了大众的生活。
三、书法特征:筋骨之美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家受到当时多
样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断追求艺术的
个性化。
这使该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多
元化的特点,很多艺术家强调字体结构的
特殊性,这样就使大量的艺术家在不断追
求艺术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他
们在强调筋骨之美的前提下,把格式作为
一种定义。
对于书法来说,筋骨乃是格
式、骨架,所以要想书法风格独特,对于筋
骨的设计便需要出乎意料、与众不同。
以
郗鉴的《灾祸帖》为例,其在筋骨设计中追
求中庸的形式,字体的整体造型以居中为
主,而且线条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
神;筋骨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特殊的
美感,具有行云流水的姿态,体现出字体
间隔的前后关系。
王羲之在《中郎女帖》
中的笔法以连笔为主,强调字里行间似断
未断的感觉。
文章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
书法的风格特点,从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找
到该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书法风格,并
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书法
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点可以从
后世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
因
此,对于我国的书法发展来说,研究魏晋
时期书法的风格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的,这些研究可以为现代书法爱好者
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赫赫.魏晋楷书浅说.大众书法,2015
(3).
[2]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导论.美术研
究,1991(3).
[3]朱桢.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郑州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4]徐瑞卿.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产生和意
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5]牛秋实.玄学对魏晋书画艺术之影响.洛
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6]张梦瑶.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
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
限性.中国书画,2016(7).
[7]厉慧敏.论魏晋道教思想与书法美学精
神——以王羲之及其书法为视角.艺术品鉴,
2016(7).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
编辑张泽
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曹卉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发展最快的时期。
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寻求书法的意境,从而促使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非凡的造诣。
关键词:书法魏晋南北朝体现风度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