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58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随着独生子女的谈婚论嫁,他们的下一代将没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到那时,不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来回味一下中国上下5千年的辈分与称呼吧!一.辈分名称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教案1-8 姓氏称谓执行日期:序号:【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姓氏,以及名字号的意义;2. 了解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3. 了解避讳的含义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1. 能看懂古代文献中简单的称谓方式;2. 能合理运用姓氏称谓的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三、德育与情感目标1. 培养“未来导游”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2. 理解古代姓氏称谓背后所隐藏的礼仪文化、宗法观念、民族情感;3. 理解姓氏是中华民族的根系,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清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以及避讳的关系;2. 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3. 中国古代“名”、“字”、“号”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课型】讲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按姓氏笔画分组:请按PPT提示的座位就座问:这是什么标准的排列顺序?——该班共人,个姓氏二、任务导入1. 背景:2009年9月,嘉兴市旅游协会与台湾嘉义市观光协会正式签署旅游合作协议2. 昨天(14日)接到任务:台湾寻根团濮姓族人(濮院濮凤后人)30人将于今年清明节来禾,90岁族长思梧公带团,行程为“嘉兴濮院——陕西——北京——台湾”,嘉兴三日。
3. 关于濮院濮氏的相关信息●始祖:姚散。
●濮院濮氏始祖:南宋濮凤。
为濮院开镇始祖。
今尚存银杏两棵。
●濮鉴:字明之,元代,建香海寺、翔云观。
●濮振纪:号鼎堂,明末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嘉义濮氏迁始祖。
●濮怀桐:字思梧,濮院濮氏第三十一代传人,嘉义濮氏族长。
【濮凤资料】濮凤,字云翔,原籍山东曲阜亲贤乡。
父名原,字南岩,为宋左仆射。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扈驾南渡,与弟凰(字去隐),寄居广德。
建炎三年,至临安(今杭州),任著作郎兼羽林中卫、护圣军右骑尉。
尝撰《宣仁太后实录》,太后见其丰姿不凡,选尚德阳公主,为驸马都尉。
离广德时,凤悉以家产让弟,徙居语溪(崇德县)梧桐乡幽湖(今桐乡濮院镇)。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
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
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
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随着独生子女的谈婚论嫁,他们的下一代将没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到那时,不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来回味一下中国上下5千年的辈分与称呼吧!一.辈分名称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古代著名的姓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遗传的姓名,反映了人们的身份和血缘关系。
在古代社会,姓氏的起源和意义与家族、血缘、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不同的姓氏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姓氏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家族成员的标识,也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社会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姓氏的起源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古代社会的姓氏多以家族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为基础,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
古代中国尤其重视姓氏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因此形成了众多著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以黄姓为例,黄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源自上古传说中的轩辕黄帝。
黄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黄姓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变迁。
与黄姓相似,古代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姓氏,如赵姓、李姓、王姓、刘姓等。
每个姓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
通过对这些古代著名姓氏的研究和了解,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组织方式,还能深刻体会到姓氏传承对于家族、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姓氏作为人们的家族遗传姓名,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古代著名的姓氏代表着不同家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篇文章将介绍古代著名的姓氏及其起源和意义,进一步探讨姓氏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会按照以下结构对古代著名的姓氏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标。
介绍古代著名的姓氏在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几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