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称谓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3
先秦姓氏字制度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族形态、社会心理、礼俗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秦时期的人名称谓种类繁多,具有一套成体系的称谓系统,远比今天“姓+名”的模式要更为复杂。
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姓、氏、名、字。
- 姓:《说文解字》解释道:“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而生。
”在商周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以同出一母的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形成自己的族姓,如上古八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全部都有“女”字。
- 氏:随着后代的繁衍和族群的壮大,本来出自同一个姓的族人又按照血缘亲疏和居住地的远近分化成许多小家族,这些家族为了与其他同姓家族相区分,开始以自己的居住地或其他标志形成了专属于某个家族的“氏”。
- 名、字:名和字上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基本由父母或是族内的长辈自取。
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其中,“丘”是名,“仲尼”是字。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对后世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的姓氏与名字作者:柳士镇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7年第02期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但是“孟姜女”这一称谓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
如果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其实是一种误会。
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老大,“女”表示她的性别。
合在一起,表示“姜家大女儿”的意思。
而要弄清这类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都要比今人复杂。
先秦时期,同一个人有时会有好几种姓氏与名字的称谓方式,战国之后才逐渐趋于固定,到了汉代才同现在基本一致。
我国汉代之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概括了姓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姓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久远,我们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姚、嬴、姒都有“女”字偏旁,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传说中我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风姓。
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郑、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姓与氏相比,前者是不变的,而后者的变化可能很大,所以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以姜为姓,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相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的。
(一)姓氏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不同的。
“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
”便是对姓氏关系的较好阐释,姓是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氏族符号,用以分别各氏族,所以许多古老几十个的姓都是带有“女”字的,比如上古八姓,即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是带有“女”的,后来的大多数姓都是由他们演变而来的,这些最原始的姓经过复杂的演变,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姓比如黄帝的姬姓,黄帝住姬水之滨,所以以姬为姓,《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
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根据传统,同姓是不能结婚的,这在古代一直是被遵守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人员越来越多且组成复杂,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是姓的分支,男子把自己的封地作为自己的氏,比如用我们熟悉的项羽,就是因为他的祖父项燕被封于项地所以才以项为氏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官职、职位、居住地、职业等。
例如,孔子的孔就是从其祖先孔父嘉的字而来的,有一部分屠姓是由于其从事屠宰职业而以之为氏的。
这种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在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由氏可以看出他的地位,由姓可以看出他的家族。
现在,一些人直接称呼先秦的人他们的姓名,这是不太对的。
在东周以后,奴隶制逐渐瓦解,礼坏乐崩,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姓和氏逐渐融为一体,我们在《史记》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某某,姓某氏,姓某等,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姓氏已经融合了。
古代著名的姓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遗传的姓名,反映了人们的身份和血缘关系。
在古代社会,姓氏的起源和意义与家族、血缘、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不同的姓氏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姓氏在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家族成员的标识,也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社会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姓氏的起源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古代社会的姓氏多以家族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为基础,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
古代中国尤其重视姓氏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因此形成了众多著名的姓氏。
这些姓氏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以黄姓为例,黄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源自上古传说中的轩辕黄帝。
黄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黄姓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变迁。
与黄姓相似,古代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姓氏,如赵姓、李姓、王姓、刘姓等。
每个姓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
通过对这些古代著名姓氏的研究和了解,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组织方式,还能深刻体会到姓氏传承对于家族、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姓氏作为人们的家族遗传姓名,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古代著名的姓氏代表着不同家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篇文章将介绍古代著名的姓氏及其起源和意义,进一步探讨姓氏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会按照以下结构对古代著名的姓氏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标。
介绍古代著名的姓氏在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几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