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5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囚绿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囚绿记》。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淅沥”、“婆娑”、“涸辙”等。
- 引导学生分析“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绿”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绿色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篇一《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1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及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想思考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的方法。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情感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历史上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与西施泛舟齐国的故事吧!(听过)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也一个与范蠡同名的伟大人物。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板书课题及作者)听到巴金这般动情地赞颂,同学们一定也想更多地了解陆蠡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走近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曾翻译俄屠格涅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仅有34岁的陆蠡就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研读课文1、解题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同桌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
《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囚绿”事件的背景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关心他人。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囚绿记》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课文人物关系图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
4. 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动机。
5.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作品中的“囚绿”事件是否合理?为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分析景物特征入手,领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中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中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语句入手,分析景物特征,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检查预习:1、正音:piē hézhé xǐ yàxīsuō yī xùn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2、回答问题:⑴、本文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按什么顺序写?⑵、本文除去"囚绿"之外,对绿又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些行动表现作者对绿的一种什么态度?据此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理清文章思路。
⑶、常春藤(绿)在作者心目中的总体形象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⑴、抗战时期。
用倒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深层以情感流动为主线。
⑵、分五层,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近绿、囚绿、释绿、怀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密切联系,那就是对绿的深深的爱!⑷、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
2.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囚绿”这个,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学生分享对“囚绿”的理解和联想。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鉴赏表现手法1.教师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绿”象征了什么?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囚”字有何深刻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囚绿”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绿”与“囚”有何内在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名著《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品味细腻、含蓄、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绿色植物的图片,如翠绿的竹子、嫩绿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对绿色的感受。
(2)提问:绿色在你们心中代表着什么?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陆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围绕“绿”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绿”的语句,分析“绿”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在囚绿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3)小组讨论:“绿”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品味语言(1)选择文中精彩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细腻、含蓄、优美的语言风格。
(2)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由和生命的理解。
(2)推荐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星》《竹刀》等。
7、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强调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囚绿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目标定向]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
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陆蠡( ) 涸辙( ) 猗郁( ) 蕈菌( ) 揠苗助长( )瞥见( ) 嫩芽( ) 婆娑( ) 囚系( ) 急不暇择( )纤细( ) 了截( ) 移徙( ) 淅沥( )( ) 葱茏( )( )2.辨析字形暇()揠()缘()遐()偃()椽()瑕()堰()喙()3.理解词义涸辙的鱼:急不暇择:揠苗助长:了截:抑郁:囚系: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某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