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走马灯的奥秘[1]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走马灯的奥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1、“秘、旋、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思考、探索的词语。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国有一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他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
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茅以升杰出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合作识字。
2、检查认字情况:抽读卡片,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以一点为中心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奥:上边不封口。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其他学生评议。
4、指导书写:悬(引导观察结构:上长下断;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
撇折在中线上。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仍很重要,教学中继续坚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并加强写字的指导。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是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课文你觉得茅以升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3、学生默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茅以升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见解。
走马灯的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
自备制作用走马灯的工具和材料。
如;剪刀、胶水、铅笔、直尺、圆规、各种彩纸(方形或圆形纸片)、细铁丝一段(20cm)、缝衣针、印有奔马的纸片、子母扣。
制作步骤:
1.把红纸剪成如图一方一圆,方的为36×14CM,圆的直径12CM,方的作圆筒,圆的作顶盖(风轮)。
2.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水,以便贴顶盖。
3.作顶盖上的风轮:把圆形纸中央剪出8个小窗门,每个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
作完之后把它粘在圆筒上。
4.用细铁丝作支架,做成双环状套在台灯灯泡上,尖端顶在顶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5.剪粘奔马图样。
也可以用彩笔画马的图形。
第1页共1页。
走马灯的奥秘教案(1篇)走马灯的奥秘教案1走马灯的奥秘教案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①“盯着”是什么意思?(把视线都集中在一点上。
)②“目不转睛地盯着”是什么意思?(不转眼珠地看着,形容茅以升看灯时注意力集中。
)③你从这句话的描写中体会出了什么?(体会出茅以升观察得非常认真。
)④朗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句子2:他越看越入迷。
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
①“争着”是什么意思?从“挤”这个词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从“争着”和“挤”这两个词中看出茅以升很爱动脑筋。
)②说说你的体会。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茅以升看着走马灯,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有了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呢?(2)讨论上面的问题。
(3)听了大人们的话,茅以升又是怎样做的呢?(亲自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4)通过茅以升去问大人,听了大人的话又动手实践,你体会出了什么?(茅以升不仅勤于思考,还勇于实践。
)(5)说说你的体会。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茅以升为什么特别高兴。
(因为他亲自动手实践,弄明白了小纸人、小纸马转动的原因。
)三朗读全文,体会中心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3.你认为茅以升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四课外延伸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动脑、动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1.教师可在课前找一盏走马灯,以直观的实物把学生们带入本课的学习中。
如果教师找不到走马灯,可以找一些关于它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再现走马灯的形象。
2.利用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走马灯的奥秘。
课上利用走马灯,按照茅以升做过的实验进行现场实验,以真实的结果使学生明白走马灯的原理。
3.以问题结束课文:“你们平时有什么发现?问过大人吗?做过实验吗?”现实和课文产生对比,使学生明白要学会观察,并且在观察中大胆地思考、探求科学道理。
1.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2.给多音字组词。
走马灯中的科学原理
走马灯是一种通过高速旋转的光线和适时的光源闪烁来呈现动态图像的装置。
其科学原理基于视觉暂留效应和旋转机械的原理。
1. 视觉暂留效应:当光线照射到人眼上时,它会激活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这些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然而,人眼和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延迟。
这意味着即使光线停止照射到眼睛上,感光细胞仍然会继续传递之前接收到的光信号,直到新的信号到达。
这就是所谓的视觉暂留效应。
2. 旋转机械原理:走马灯通常由一组旋转的透明或半透明板组成,板上绘有不同的图像。
这组板通过一个电机驱动快速旋转。
当光线照射到旋转的板上时,板上的图像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依次出现在同一位置上。
然而,视觉暂留效应使得人眼无法分辨出每个图像之间的间隔,从而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动态视觉效果。
因此,走马灯的科学原理是通过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以及通过高速旋转的透明或半透明板来呈现连续的动态图像。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原文茅(máo)以升七岁那年,过元宵(xiāo)节的时候,家里买了两盏(zhǎn)棱(léng溃┲形的走马灯。
一盏挂在墙壁上,一盏悬(xuán)在堂屋中央。
走马灯像磁(cí)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
他仰着头,目不转(zhuǎn)睛地盯着走马灯。
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zhóu),轴上有一个可以旋(xuán)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làzhú),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
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也跟着转[zhuàn]动。
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
他越看越入迷。
一连串(chuàn)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大人。
大人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xūn)的。
”他听了大人的话,就把挂在墙上的走马灯取下来,“噗(pū)”的一声,把蜡烛吹灭了。
小纸人、小纸马越跑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他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
”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
果然,小纸人、小纸马飞快地转起来……这天晚上,茅以升特别高兴。
虽然他没有完全弄明白走马灯转动的科学道理,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他幼(yòu)小的心灵。
小学三年级语文《走马灯的奥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走马灯能旋转的原理是啥走马灯是一种可以旋转的装置,通常由多个灯泡或者灯具组成的一个圆形或者弧形的装饰灯。
通过旋转的形式,走马灯可以展示出多个不同的图案或者文字,使其在观者眼中产生出一种流动的视觉效果。
走马灯的旋转原理可以分为机械旋转和电子旋转两种方式。
机械旋转是传统走马灯常用的旋转方式。
它通过一个动力源,如电机或者手摇装置,将能量传递给轴承及相应的结构,使整个灯体能够进行旋转。
在传统的走马灯中,通常会有一个中心轴或者中心杆作为旋转的支点,其上还会安装有一个转轮或者导杆,通过与其他零部件的链接,实现整个走马灯的旋转。
通常,走马灯的旋转结构设计成圆盘状,上面有多个呈圆弧形分布的灯泡或者灯具插槽。
旋转结构放置在一个基座上,通过动力源带动起子装置或者歧杆传动机构将旋转力传递给轴承,从而实现整个走马灯的旋转。
而在现代的电子走马灯中,通常采用电子旋转方式。
这主要是通过电机或者其他电动驱动装置控制走马灯的旋转。
电机通常会安装在走马灯的底座上或者其他适当位置,通过间接驱动或者直接驱动旋转结构来实现灯体的旋转。
在电子走马灯中,通常还会安装有电子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和电机之间的连接,实现对旋转速度、旋转方向以及其他功能的控制。
这使得操作走马灯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设定旋转速度和旋转模式。
不论是机械旋转还是电子旋转,走马灯的旋转原理都是基于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
旋转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转动运动,其旋转的基本原理包括角动量守恒和力矩平衡。
旋转的角动量守恒表明,当外力对物体的合力矩为零时,物体的角动量不变。
即使物体在旋转的过程中存在摩擦力或者其他形式的阻力,只要合力矩为零,旋转运动就会持续进行。
力矩平衡则是指物体在旋转的过程中,外力和内力之间呈现平衡状态,使旋转运动能够保持稳定。
总的来说,走马灯的旋转原理是基于物理力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机械力或者电动力的作用,将能量传递给旋转结构,使得灯体能够进行旋转。
无论是机械旋转还是电子旋转,都是基于角动量守恒和力矩平衡的基本原理,并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手段,使走马灯能够正常运转并展示出流动的视觉效果。
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2.培养学生从小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1走马灯的奥秘茅(máo)以升七岁那年,过元宵(xiāo)节❶的时候,家里买了两盏(zhǎn)棱(léng)柱形的走马灯。
[①这个开头向读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一盏挂在墙壁上,一盏悬(xuán)在堂屋中央。
2[②这两句向读者交代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茅以升家里买了哪种灯笼,走马灯放在哪里。
走马灯像磁(cí)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
[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仰着头,目不转(zhuǎn)睛地盯着走马灯。
3[④“目不转睛”“盯着”写出了茅以升怎样的神态?]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zhóu),轴上有一个可以旋(xuán)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làzhú),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
4[⑤这句话介绍了什么?]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也跟着转[zhuàn]动。
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
[句导读:描述了走马灯转动时的情景,这也是茅1☜❶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
这天夜晚民间有观灯的习俗。
也说灯节、上元节。
2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明题目。
②交代了走马灯悬挂的位置。
2③精彩句解析:比喻,把“走马灯”比作“磁石”,生动地表现出茅以升对走马灯十分入迷。
3④这两个词说明了茅以升观察走马灯时眼睛一眨不眨,近乎痴迷,体现了他对走马灯的好奇与喜爱。
4⑤这句话写了走马灯的构造,同时也说明了茅以升观察得非常细致。
以升细心观察的结果。
10、走马灯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研读描写茅以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我国有一位著名桥梁专家。
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注意“旋、串”的读音和多音字“转”。
3.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注意“旋、插”,指导书写“插”。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结:
四、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利用图画理解“悬”和“挂”。
2、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借助图片,图片结合,了解走马灯的构造。
2、指导读,体会茅以升善于观察。
3、体会“盯着”一词的好处。
(三)学习3、4、5自然段
1、茅以升发现问题后是怎样做的?
2、体会用词的准确如“争着”“挤”等词表现了茅以升积极动脑,勤于思考。
3、指导读。
(四)指导读第6自然段,质疑
五、总结、拓展
1、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从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3、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动脑、动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仰、目不转睛、盯善于观察
10、走马灯的奥秘问、又提问勤于思考
茅以升取、吹、又拿、点燃勇于探索
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ào mì xuán zhuǎn xīyǐn làzhú
()()()()
2、比一比,再组词。
堂()投()窜()转()
掌()没()串()传()
3、造句
果然:
目不转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