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j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经典推荐)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56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xx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11)田猎:在野外打猎。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知识清单“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深刻地表达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情感相通、命运相连的关系。
理解“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理念,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内涵“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能够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这不是一种表面的姿态,而是要真正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努力为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
从“乐民之乐”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统治者要关注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物质方面,要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例如,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稳定的物价、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在精神方面,要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教育公平,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让民众在充实的精神世界中感受到快乐。
“忧民之忧”则要求统治者对民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感同身受。
比如,关心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难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历史上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统治者能够践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理念,从而赢得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开创了繁荣昌盛的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同时,他重视人才选拔,完善科举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汉文帝刘恒也是一位心系百姓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和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生活节俭,以身作则,不搞奢华的宫殿建设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他还鼓励农业生产,亲自下田耕作,为百姓树立了榜样。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原文及解释名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解释: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赏析:孟子主张,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苍生疾苦,达到此般境界,才能实现仁政的最高理想。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以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写作文先说第二个比较简单的,孟子说的“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个是王者,是说成君主听,希望君主能够听从自己的主张,实行与民共尔、与民同忧的政治政策。
而且孟子强调了这种政策的效果“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百姓也倒过来会关心君王,讲的是一种君民交流、朝野互动。
最终的终极结果”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定能够成为,统治全天下的君王。
范仲淹的就简单多了,纯粹是一种个人境界、思想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个顺序关系,孟子是与民同乐,而范仲淹是天下之后才乐,境界更高,难度更大,而且不强调互动交流的,即使得不到理解,也要坚持。
不象孟子说的那样,有一个“王天下”的终极目标,范促淹纯粹是一个品格上的要求。
如果说孟子强调的是交流互动、兼济天下,范仲淹强调的就是修身慎独、独善其身。
答案补充再说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尚书》是历史散文形成的标志。
是一部夏商、西周时代的历史文献集。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编年史散文。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左传》是以《春秋》为纲,添加了许多历史材料,叙事方法比较成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比较完备)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是另外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文中通过语言、动作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
是相当成熟的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有时显的语录体、论辩体、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老子》警句式的散文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孟子》是论辩式文体的代表作。
《墨子》把同一主题的语录汇集起来,既是语录形式,又有专题汇集。
《庄子》是论辩式散文集,已经包含了专题论证的内容。
第三阶段:《韩非子》《荀子》都是专题论说文。
其中有《韩非子》有立论,有驳论,峻峭挺拔,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诸子散文成熟的标志。
释义: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是一句古老而深刻的名言,它传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治国理念,那就是统治者应当与民众同欢乐、共忧患。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适用于政府治理,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首先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
当我们能够关注到民众的快乐,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这意味着我们真正将人民放在了心中重要的位置。
这种关怀并非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比如,政府努力改善民生,加大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便是乐民之乐的具体表现。
忧民之忧,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民众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
当民众为生计发愁,为疾病困扰,为不公平的待遇而愤怒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是要积极地去了解他们的困境,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可能需要我们深入基层,倾听民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漠不关心,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充满矛盾和冲突。
相反,如果大家都能够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他人的忧愁为忧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暖和凝聚力。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共同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能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统治者往往能够赢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虚心纳谏,轻徭薄赋,关心百姓疾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而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死活的统治者,最终都被民众所抛弃,导致政权的覆灭。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