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1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正课1、分角色朗读课文相信大家通过教前学习,借助注释以及参考译文,已经将三则材料的字、词、句,疏通清楚,初步理解文意,现在第一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来朗读一下课文。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现在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3、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如何理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4、生齐读第二则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6、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幽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这是为了说明什么7、生齐读第三则8、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9、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是为了说明什么10、幻灯片展示解读经典的两种方:11、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12、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13、教师提问:那么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解说: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
一起游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二.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一、结合课下注释,排除阅读障碍。
4.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被)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脸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v欣赏音乐)乐(快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假如)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音+义:yuè两种乐器)之音,举(皆、都)疾首(头疼)蹙頞(皱眉音+义:c ùè鼻梁)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狩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军旗)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环视)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以……为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即使)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测量)之营(度量)之。
庶民攻(制造)之,不日(几天)成之。
经始勿亟(着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音+义:yōu母鹿)攸yōu伏,麀鹿濯濯(zhuó肥泽的样子),白鸟鹤鹤(洁白而有光泽的样子)。
王在灵沼,於(wū表示叹美)牣(rèn满)鱼跃。
《xx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11)田猎:在野外打猎。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释义: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君主。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君主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君王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就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君王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孟子·梁惠王下》选自《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二、赏析《梁惠王下》篇主要围绕王道展开。
王道,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
从上面的描述里,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倾向,王道绝对不是为人所推崇的治国之策,相反,霸道却被许多国君和策士成功地演绎着。
虽然孟子在劝说各位君王时,也曾不断提到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的言论,可是和霸道不同,王道的目的不是“王天下”,而是使天下百姓安居而识礼节,“王天下”只是王道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孟子是瞅准了那些国君的心思,用王道的小利来作劝说的诱饵的。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原文及译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以辩才出名,其民本思想表现为主张民贵君轻、与民同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美字体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赏美文走进孟子佚名我追寻着孟子的足迹,带着一颗尊敬的心,又一次走进了孟子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仁、义、礼、智中流连,跨越历史的长河,品味着《孟子》一书的精华,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虽然他没有苏秦姗姗来往于六国之间的显赫与威风,也没有庄子淡漠一切而又热爱一切的洒脱与激情,但拥有的是一腔热血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还有那“舍生取义”的气节。
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他那机智的辩论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无一不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震撼。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
生于乱世之中,却背着“民贵君轻”的行囊,积极奔走于游说之路上,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是为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的权利和一片安静祥和的土地。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生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矢志不渝。
他岂能不知人心险恶,自己的主张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孟子认为大丈夫正义在胸,便能无所畏惧,锋芒毕露;为了道义,即便被杀头也在所不惜,因为这崇高的理想给他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洗礼,如同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
在这一战乱频繁,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他长途跋涉,奔走于列国之间;真诚而执着。
他主张仁政,反对暴力治国,倡导以德服人,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但是那成王败寇的时代有谁会听从他的意见呢?在多次碰壁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会实现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满腔抱负与才华刻在竹简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皆可以为尧舜”。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原文及解释名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解释: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赏析:孟子主张,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要求统治者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苍生疾苦,达到此般境界,才能实现仁政的最高理想。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