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降水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7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
【知识点的认识】
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季节之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 5﹣10 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 7、8 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的年际变化就是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大,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小;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大,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小.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小.
【命题的方向】
例: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修建水库.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受我国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空间上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有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修建水库、节约用水等.
解答: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是修建水库.
故答案为:夏秋;冬春;修建水库.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理解记忆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理解记忆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的概况.
1/ 1。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是一个大陆性气候国家,地形的高低和优势各异的海洋环境使得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十分复杂。
下面介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区域性差异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相对较少,而且冬季降水容易形成雪灾,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
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也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时期,冬季降水较少,春季和秋季降雨较为平均。
3.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和秋季降水也不少。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在冬季降水相对较少,春季降水也不多。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甚少。
二、季节方差中国的降水季节方差非常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夏季降水多:夏季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华南和西南地区。
2.冬季降水多:东北地区和天山山区的冬季降雪比较多。
3.“双峰型”降水:江淮流域、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降水呈现“双峰型”,即春季和夏季降雨量较多,而秋季和冬季降雨量较少。
三、纬度变化沿着纬度方向,中国的降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通常来说,纬度越高,降水越少,这与气候带的分布有关。
南北方向的纬度变化,导致相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的气候存在差异。
四、地形因素我国地形的高低不平,也会对降水的分布造成影响。
通常来说,地形越高,降水越多,雨林和山区是这种情况的代表。
而平原和盆地则相对较干燥。
高山上的降水主要是由于蒸发的冷却作用和潮湿的空气受到地形影响,往往会形成雨林和雾林。
总之,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对这些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气候和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类活动。
中国气候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
从寒带到热带,从高原到平原,中国的气候条件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性,这也是中国气候特征的突出之处。
本文将从温度、降水、气候分布等方面对中国气候特征进行总结,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气候的了解。
一、中国气候特征1.温度中国地域广阔,其边远地区从冬天到夏天的温度差别非常大。
除了新疆、青藏高原等地以外,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一般而言,中国南方的气温要高于北方,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气温较低。
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温度差异也很大,内陆地区冬天寒冷,夏季炎热,而西北地区气候多为干旱。
2.降水中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
降水的季节性也不同,南方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少。
在西南地区,由于靠近印度洋,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成为中国的雨林地区。
而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非常少,属于干旱地区。
3.气候分布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气候的特点不同,中国气候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大陆性气候等多种类型。
南方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北方地区多为大陆性气候,季节性明显,冬天寒冷,夏季炎热。
二、中国气候的影响因素1.地形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形对气候会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崎岖的高原。
这个地区的气候明显受地形的影响,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极低。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中国的“水塔”,对中国的气候和水资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季风季风是中国气候的显著特点。
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最大,夏季时,季风带来了充沛的降水,而冬季则是干燥的季风。
季风对中国的气候、农业和水资源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纬度纬度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南北跨度较大,纬度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
通常情况下,纬度较低的地区较为温暖,而纬度较高的地区较为寒冷。
中国降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地域广阔,气候多样,降水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降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中国降水现状1. 年降水分布格局中国的年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差异。
西部地区降水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区;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区。
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降水相对较为适中。
2. 季节性降水分布中国的季节性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南方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这种季节性降水分布特点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3. 极端降水事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极端降水事件,如特大洪水、暴雨等。
这些极端降水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失。
这要求我们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极端降水事件的能力。
二、未来趋势分析1. 变暖对降水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将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水汽含量增加,将带来更多的降水量;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还将加剧水资源的蒸发速度,导致干燥地区的降水减少。
因此,未来中国降水模式将更加不稳定。
2. 强降水事件的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强降水事件在中国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的趋势。
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上暴雨云团的形成,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这要求我们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高应对强降水事件的能力。
3. 区域差异的加剧未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降水差异将进一步加剧。
北方地区的干旱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南方地区的降水可能会增加。
这将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分配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合理调整农田布局和水利工程规划。
4. 气候变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我们对未来中国降水的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气候变异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未来的降水变化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一章中国地理概况2.4 中国的气候――降水【学习目标】1、我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雨带的移动特点及对我国降水及天气的影响。
3、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降水基础知识:1、降水的相关概念:⑴空气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水汽含量、相对湿度。
⑵降水、降雨、降雨量。
降水即自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如、、等。
降雨量用: 、、4、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有: 大气环流、海陆差异、地形、洋流等.5、表示降水时空变化的方法:降水柱状图(时间变化)和等降水量线图(空间变化)二、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和干湿地区:1、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右图是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及干湿地区分布图:a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该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一线。
b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从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c降水量线的数值是毫米。
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达648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达8409毫米,其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内的托克逊县,年平均降水量日仅6天,年平均降水量3.9毫米,而1968年仅有0.5毫米,其降水稀少的原因是。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湿润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半湿润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半干旱地区; 图中字母表示我国的干旱地区。
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为: 。
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包括。
5、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⑴能影响到的地区叫季风区。
季风区的降水量比非季风区的降水量要。
⑵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A)经过了下列山脉:①,②③,④⑤。
⑶我国位于非季风区的主要地形区有盆地、盆地、盆地、高原、6、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三、我国的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