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2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 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异常。
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
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ling等,199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
【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病(Cupulol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
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
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
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嵴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
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11月第58卷第31期CHINA MODERN DOCTOR Vol.58No.31November 2020·论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为临床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症,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生与头部位置的变换或头位运动有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旋转性眩晕[1-2]。
临床上BPPV 多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而有些BPPV 患者可在几周之内自发缓解,无需治疗。
根据患者受累半规管的不同,分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混合半规管,其中以后半规管占比最高[3-4]。
临床上影响BPPV 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如高血压、年龄、糖尿病、脑卒中等[5-6]。
本研究拟考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反复发作的风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就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9~71岁,平均(51.04±15.09)岁。
根据患者是否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反复发作的风险因素分析辛晋敏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反复发作的风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我院就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 =38)和未复发组(n =20),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考察BPPV 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BPPV 患者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半规管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半规管类型中后半规管占比最高;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例数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脑卒中是BPPV 患者反复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眩晕类型,据报道患病率为每10万人10.7至64.0例,终生患病率为2.4%。
这种眩晕的特征是短暂的旋转感觉,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通常是由于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的变化而引起。
眩晕症通常发生在病人上床或下床、在床上翻身、头后仰或前屈的时候。
即使偶有报告BPPV的患者存在持续性头晕和失衡,但是追问病史总是提示他们的症状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加重。
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
BPPV的发作通常是没有已知原因的,尽管部分病例报道可能与头部创伤、长时间的平卧姿势(例如,在牙医诊室或发廊)或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
BPPV通常是反复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年复发率约为15%。
BPPV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摔倒和受损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特发性BPPV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增加,发病高峰在50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至3:1。
据报道,BPPV还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这种关联不能用年龄或性别来解释。
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耳石从囊性耳石的黄斑处脱落并进入半规管。
当头部相对于重力的静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碎片会移动到半规管内的新位置,导致虚假的旋转感。
BPPV通常发生在后半规管,这是最依赖重力的管道,这类BPPV占所有病例的60%至90%。
然而,BPPV累及水平半规管的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累及该部位比累及后半规管更有可能自发缓解。
BPPV很少累及前半规管,可能是因为前半规管位于迷路的最上方,在那里耳石碎片不太可能被困住。
策略和证据BPPV必须与其他更严重的急性或偶发性眩晕病因相鉴别。
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以区分中风、前庭神经炎和BPPV。
检查应包括持续性眼球震颤的眼动测试、垂直眼球错位和提示中枢原因的前庭反应模式。
据报道,这种测试对中风的诊断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早期使用磁共振成像更准确。
如果头部相对于重力位置的变化引起BPPV的症状并引起BPPV的特征模式,则支持BPPV的诊断。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内科常见疾病,占所有眩晕症的20%。
容易误诊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病变,颈性眩晕和神经症等。
诊断BPPV的临床表现有五大特征:1:头位变化后1-4秒才出现眩晕(潜伏期)。
2:有明显的旋转感(旋转性)。
3:眩晕不到一分钟内自行停止(短暂性)。
4:头位回到原来位置可以再次诱发眩晕(转换性)。
5:多次变换头位后眩晕逐渐减弱(疲劳性)。
(约有1/3患者无明显体位诱发表现)BPPV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Dix-Hallpike测试阳性,即可诊断。
Dix-Hallpike测试受试者坐位,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度(注视检查者)。
迅速将受检查者放倒,头超过床沿并下垂30度(也可再向对侧迅速转90度),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为阳性。
病变侧判断:根据Dix-Hallpike试验结果确定,即头偏向左侧出现眼震时判断为左侧病变,反之为右侧病变,双侧均可诱发出明显眼震时,则诊断为双侧性BPPV。
注意:①因此检查易诱发眩晕病人多恐惧,应事先说明情况,取得配合,保证不闭眼。
②对严重心脏病,颈椎病,颈动脉狭窄患者慎用或禁用。
治疗:经管石复位治疗(Epley手法)方法:与Dix-Hallpike测试方法一致。
直是将向一侧偏转45度的头向对侧连续迅速旋转两个9 0度,同时身体由平卧改为侧卧,面朝地面。
发病机理:早期研究认为是嵴帽沉石症,或管沉石症。
以后都病人的耳部手术和试题解剖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盐晶体,证实为管沉石症学说。
该学说认为:卵圆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伤或变性等原因脱落,因解剖位置的缘故多沉积于水平半规管中,头位变化使水平半规管处于水平位置,转头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
Epley手法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其步骤如下: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并把头伸出台边,然后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偏斜45°;③将受试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维持;④恢复坐位,头前倾20°。
眩晕的分类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也是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
此病虽然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经科首诊,且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而延误了治疗。
现结合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作进一简要总结以增加对该疾患的了解,减少误诊率。
BPPV于1921年被Barany首次报道,此后有很多类似的报道。
Dix和Hallpike于1952年提出手法测试方法,为诊断BPPV提供了依据。
BPPV的发病率为每年107/10万,平均年龄54岁(11~84岁),女性比男性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BPPV的病因,早期的研究认为是嵴帽沉石症或管沉石症。
以后对病人的耳部手术和对个别病人的尸检发现半规管中出现游离的碳酸钙盐晶体,证实了管沉石症学说[7,8]。
该学说推测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因感染、外伤或变性等原因而脱落,因解剖位置的缘故多沉积于水平半规管中。
头位变化(低头或抬头)使水平半规管处于水平位置,转头致使耳石碎片在管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
因其比内迷路淋巴比重大,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位移,刺激前庭神经,产生眩晕[1~5]。
该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各种临床特征:耳石碎片有惯性才出现潜伏期;头位变化停止后不久,耳石碎片也停止移动,眩晕呈短暂性;头位回复原来位置,耳石碎片再次反方向移动,产生又一次眩晕;多次运动后,“拔塞效应”减弱,出现疲劳现象。
但大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17%的患者起病前有头外伤史,15%有前庭神经元炎史(可在炎症后2周~8年内发生),少数可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
目前仍认为管沉石症是主要的病因。
临床表现: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良性位置性眩晕诊疗指南应知应会
1、什么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英文简称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2、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
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资质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及震动幻觉等。
3、良性位置性眩晕诊断要点有哪些?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
(2)位置实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法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4、需要与良性位置性眩晕鉴别诊断的疾病有哪些?
(1)中枢性眩晕:患者除眩晕之外,一般还伴有中枢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视物重影,偏侧肢体乏力或麻木等症状。
(2)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时伴有头痛,休息后可缓解,上述疾病与位置明显相关,可鉴别。
5、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案及原则有哪些?
(1)手法复位
(2)药物对症治疗:倍他司汀、天麻素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章燕幸; 吴承龙; 钟芳芳; 肖桂荣【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2(015)002【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耳石膜【作者】章燕幸; 吴承龙; 钟芳芳; 肖桂荣【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绍兴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
典型症状为特定头位引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旋转性眩晕,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后仰时出现,不伴发耳聋或耳鸣。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为10~30 s,头位保持不动即迅速缓解,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
BPPV可累及后半规管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水平半规管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C)及前半规管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AC),甚至多管同时受累[1]。
为了明确BPPV患者的人群分布特征、病变部位和类型、相关疾病以及各型BPPV对管石复位技术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2010年神经内科确诊为BPPV的患者563例为研究对象,包括BPPV发作前有急性单侧听力丧失、上呼吸道感染、头部创伤、偏头痛的患者。
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姿势和步态、眼球运动、Dix-Hallpike试验、仰卧侧头位试验,纯音测听法和声导抗检查。
1.2 诊断标准 BPPV典型特征为阵发性短暂的位置性眩晕,伴有特征性位置性眼震,无自发性眼震,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后半规管BPPV(PC-BPPV):突然坐起、躺倒或弯腰时诱发,Dix-Hallpike试验显示朝向患耳 (快相向地性)的垂直上视性旋转性眼震 (右耳逆时针转,左耳顺时针转)。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导读: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名壶腹嵴顶耳石症状,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以头部位置的快速改变引起发作性眩晕为特征。
……
一般资料本组男5 例,女7例,年龄36~63岁,平均50. 8岁,其中60岁以上5例。
病程3~200 d,平均8周,其中病程 2周者4例, 2周~6个月者7例 6个月者1例。
除1例患者初诊确诊为BPPV外,其余11例曾分别被诊断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小脑病变、颈性眩晕和神经症。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突然起病, 10例(83. 3% )表现为躺下、坐起或床上翻身时突然发生的眩晕,也可以因快速低头或过度抬头(高处取物、晾晒衣物)而诱发;2例在快速转头时发生,表现为持续5~30秒的短暂眩晕发作,有明显视物旋转,程度剧烈,停止头转动后,眩晕很快消失,但头转回原来位置时,类似眩晕再次发作。
全组患者均无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言语含糊或口周麻木。
神经系统检查和耳科检查均正常。
诊断标准①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 ②Dix2Hallp ike测试阳性[ 3 ] ,受检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o (注视检查者) ,迅速将受检者放倒,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o (也可再向对侧迅速转90o ) ,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为阳性。
本组患者经Dix2Hallp ike测
试,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0 例为典型的后半规管BPPV
( PC2BPPV) ,表现为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 2例为垂直半规管BPPV (HC2BPPV) ,表现为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
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2 例、头颅MR I 8 例、颈椎MR I 5例、前庭功能测试2例, TCD检查6例,结果均无特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