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例说明细菌分布于护理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护理医院越来越多,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痴呆、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疾病,机体免疫力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医院内细菌耐药及医院感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
本文对我院2015年1月—12月份402例痰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老年护理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痰细菌培养阳性老年患者402例,其中男性233例,女性169例,年龄76~102岁,平均85.6±5.3岁,均考虑为呼吸道感染。
1.2 方法 能自行排痰者于晨间用灭菌注射用水漱口,用力咳出痰液至无菌容器中,不能自行排痰者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痰液至无菌容器中,2小时内送检。
痰标本先作痰涂片筛查,每低倍镜下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为合格标本,送细菌培养。
菌株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鉴定和药敏复合板,用Microscan autoSCAN-4进行结果判读。
药敏试验结果依据2014版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的标准进行判定。
质控菌株为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
2 结 果2.1 病原菌种类构成 402例痰阳性标本共培养出467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94株(84.37%),革兰阳性球菌73株(15.63%)。
革兰阴性杆菌中占比居前5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8.05%),奇异变形杆菌(23.13%),肺炎克雷伯菌(10.06%),大肠埃希菌(7.28%)和鲍曼不动杆菌(4.71%)。
革兰阳性球菌占比居前3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9.21%),无乳链球菌(2.78%)和溶血葡萄球菌(1.71%)。
具体病原菌种* [通信作者]张玲,E-mail:1029412275@老年护理医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冒海军1,张 玲2(1如皋博爱康复医院内科,江苏226500;2上海市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呼吸内科)[摘 要] 目的:了解老年护理医院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呼吸道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第1篇一、实验背景细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和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细菌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细菌与人类健康、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分布实验旨在探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细菌分布的因素,为细菌的防治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1. 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细菌分布受多种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细菌生长的微环境。
实验中,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菌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生态环境对细菌分布的影响。
2. 细菌培养与计数细菌培养是研究细菌分布的基础。
实验中,采用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利用计数器对菌落进行计数,可以得到细菌的浓度。
3. 细菌分离与纯化为了研究特定细菌的分布情况,需要对混合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
实验中,采用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方法,将混合细菌分离成单个菌落。
通过纯化后的细菌,可以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4. 细菌鉴定细菌鉴定是研究细菌分布的关键步骤。
实验中,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化反应、DNA指纹分析等。
三、实验方法1. 空气中细菌分布检测(1)采样:采用无菌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如空气采样管、空气采样盒等。
(2)培养:将采样器中的空气样品注入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
(3)计数: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量,计算细菌浓度。
2. 土壤中细菌分布检测(1)采样:采用无菌工具采集土壤样品,如土壤采样管、土壤铲等。
(2)培养:将土壤样品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3)计数: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量,计算细菌浓度。
3. 水体中细菌分布检测(1)采样:采用无菌采样器采集水样,如无菌水桶、无菌试管等。
(2)培养:将水样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医学微生物案例案例1:小儿3 岁,高热3 天,皮肤有玫瑰疹,出现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炎刺激征。
问题: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脑膜炎奈瑟菌(奈瑟菌是胞内菌)3.为什么病人会出现这种表现?病菌经飞沫传播进入咽喉部繁殖,后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引起全身症状、恶心呕吐、出血性皮疹;细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产生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炎刺激症状。
4.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采集脑膜炎、血液做标本,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格兰阴性双球菌,可做初步诊断;抗原-抗体检查(ELLSA 法)。
案例2:某男,9 岁,因张口困难,肌肉酸痛而就诊: 3 天前开始感到不适、头痛发热: 就诊检查过程中逐渐发生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脚弓反张。
追问亲属证实 2 周前到废旧回收厂玩,不小心脚被牛锈铁钉钉伤,伤口现已基本愈合。
(1) 该患者可能患了什么疾病?破伤风(2) 该疾病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感染的发生机制是什么?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属神经毒素,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高度亲和,封闭了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脚弓反张。
(3) 如何防治该类病原菌的感染?对伤口较深的可疑伤口做积极清创,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胞繁殖;用TAT(破伤风抗毒素)做紧急预防;对易感人群接种百白破(DTP)三联疫苗。
案例3:8 岁儿童李某,放学淋雨后第2天咽喉疼痛,发热。
服用维生素C和板蓝根,症状未见好转,1周后出现脸面部浮肿,同时尿少,有血尿。
排除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问题:1.李某可能感染什么细菌?引起什么疾病?A群链球菌,引起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2.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p98)3.如何防治?预防:及时治疗病人,减少传染源(飞沫传播)。
治疗:使用青霉素G药物治疗。
长期卧床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摘要: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在临床中使用三类或者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病原菌,多数都是条件致病菌,如果在医院当中出现感染,这些病菌会存在于医院环境中的一些物品上,或者寄居在医护人员或者患者身上,很难清理干净,而长期卧床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同时,长期卧床患者也很容易出现多重耐药病菌感染并发症,传染性强,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护理时,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长期卧床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一般都是病情相对较为严重的患者,并且多为老年人,这类患者的机体功能一般都比较弱,再加上长期卧病在床,缺乏运动,身体器官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免疫力下降,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几率比较高[1],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将会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2]。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有助于提升患者配合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提升患者身体抵抗力有着积极的帮助。
一、消毒隔离针对感染的患者应当适当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可以单间隔离,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同种病原菌同室隔离的措施[3]。
在患者床头处增加明显的隔离标识,床尾处则应当悬挂多重耐药菌表,对于具体的病原菌进行标识,针对患者经常会用到的医疗器械、常用物品进行规范化的消毒流程。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以及与患者接触中产生的垃圾应当保持密闭状态,可以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并进行统一处理。
同时,加强医护人员、患者以及家属的培训,使他们正确认识院内感染,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预防[4]。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操作,做好手部卫生,减少交叉感染。
二、用药指导在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病情,并且结合患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护理方案,从而发挥出护理的作用,保证患者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5]。
重症医学科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方法:在2019.04~2022.01研究样本采集时间段,对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予以样本采集,简单随机化分组,对比护理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对照组/30(常规护理),实验组/30(临床护理),对比患者(1)病原菌分布;(2)护理满意度。
结果:(1)病原菌分布:60例患者当中,检出革兰阴性菌40例、大肠杆菌6例、奇异变形杆菌8例、鲍曼不动杆菌3例、阴沟肠杆菌2例、其他1例;(2)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指标较之对照组,有积极优化意义。
结论:革兰阴性菌感染在泌尿系统感染当中较为常见,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可积极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预后水平,提升本院整体护理质量,护理价值积极,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临床护理随着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泌尿系统感染问题呈快速增长模式。
药物治疗作为泌尿系统感染常见治疗方法,但随着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逐渐加重,导致耐药细菌快速涌现,使得泌尿系统感染治疗难度有所增加。
对此,为积极保障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应当及时对常见病原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并给予患者相应临床护理干预办法,提升临床疗效。
本研究在2019.04~2022.01期间,对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研究对比,分析重症医学科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护理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对比护理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在2019.04~2022.01研究样本采集时间段,对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予以样本采集,简单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常规护理),实验组/30(临床护理)。
对照组,男患者(15/30、50.00%),女患者(15/30、50.00%),年龄22~75岁,平均(48.50±0.21)岁;实验组,男患者(14/30、46.67%),女患者(16/30、53.33%),年龄23~75岁,平均(49.00±0.20)岁,P>0.05。
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分析与处理急诊科作为医院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接收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并进行迅速诊断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原细菌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针对急诊科常见细菌培养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处理方法。
细菌培养案例一:肺炎一位50岁男性患者因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前来急诊科就诊,经过医生询问和体检后,怀疑其患有肺炎。
为了确认病因,医生进行了细菌培养。
结果显示,细菌培养菌落呈革兰氏阳性菌,并经过进一步鉴定,确认为肺炎链球菌。
针对这一结果,医生立即给予患者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细菌培养案例二:尿路感染一位28岁女性患者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就诊于急诊科,医生怀疑其患有尿路感染,并通过细菌培养来确定病原菌。
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呈革兰氏阴性杆菌,进一步鉴定发现为大肠杆菌。
根据这一结果,医生为其开具了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细菌培养案例三:败血症一位60岁男性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初步诊断为败血症。
为了明确病因,医生进行了细菌培养。
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呈革兰氏阳性球菌,通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生选择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并加强了护理措施,包括静脉输入充足的液体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细菌培养案例四:创伤感染一位40岁男性患者因车祸而导致腿部严重创伤,伴有明显的红肿、渗液等症状,初步诊断为创伤感染。
为了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医生进行了相应的细菌培养。
鉴定结果显示,细菌菌落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根据这一结果,医生选择了敏感的抗生素,并进行了手术清创,加强伤口护理,以避免进一步的感染。
细菌培养案例五: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位35岁女性患者因皮肤红肿、疼痛、局部脓肿等症状就诊,初步诊断为皮肤软组织感染。
医生为其进行了相应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细菌菌落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并经过进一步鉴定,确定为溶血性链球菌。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护理一、肺炎克雷伯菌的特性及致病机制1. 细菌特点详细阐述肺炎克雷伯菌的形态特征,如短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厚的荚膜等。
分析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点和菌落形态。
举例说明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存活能力。
2. 致病因子解释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内毒素、荚膜多糖、菌毛等致病因子的作用。
探讨这些致病因子如何协助细菌侵袭新生儿的组织和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强调肺炎克雷伯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和相关机制。
3. 新生儿感染途径描述新生儿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常见途径,如母婴垂直传播、医院内交叉感染等。
分析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皮肤黏膜屏障脆弱等因素如何增加感染风险。
提醒注意新生儿病房中的潜在感染源,如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二、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症状表现1. 全身症状观察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
解释这些症状与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
强调早期识别全身症状对于及时诊断的重要性。
2. 呼吸系统症状探讨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呼吸音异常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对肺部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提醒注意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3. 消化系统症状描述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呕吐、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异常表现。
解释细菌毒素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和可能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强调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的重要性。
4. 其他系统表现观察新生儿可能出现的黄疸加重、皮肤瘀点瘀斑、惊厥、意识障碍等多系统受累症状。
分析这些症状与脓毒症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强调早期发现多系统并发症对于改善预后的关键作用。
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介绍如何通过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质量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可能。
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细菌学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从细菌学的分析角度及临床护理情况出发探讨ICU(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原因。
方法通过实际范例研究来分析ICU肺部感染患者的特点、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注意事项。
结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9.8%、71.5%和28.7%。
肺部感染主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G-菌);真菌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趁势。
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易发因素。
诱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和联合应用抗生素。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控制和减少ICU肺部感染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由于病人本身所固有的身体抵抗力和一些侵入性操作等原因会使得致病菌获得较快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在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及难治率方面更是如此。
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重症监护病房颅脑外伤患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为40.1%。
通过对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80例患者情况的分析,现将观察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4至2013月4月我院ICU住院时间3d以上采取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方式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35例,年龄21-79岁,平均48.6岁。
其中建立人工气道30例,占37.5%;气管切开25例,占31.2%。
机械通气25例,占31.2%。
其中脑外伤和脑出血64例,占80%。
1.2方法1.2.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对于无菌技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这是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防止病变区恶化的前提性条件。
在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等措施上,无菌技术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6]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要始终严格的遵守无菌技术,严格按照无菌技术的操作规则来治疗和护理。
1.2.2加强口腔护理在口腔护理中,可以使用生理盐水、1%-3%过氧化氢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0.1%醋酸溶液等来清洁口腔,广谱抗菌。
临床实例说明细菌分布于护理关系
细菌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适宜的环境,能促进细菌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
当环境不适宜时,细菌的代谢活动则可发生相应改变,引起变异。
环境条件改变超过一定限度,可导致细菌的主要代谢活动发生障碍,生长被抑制,甚至死亡。
了解细菌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医学实践中,一方面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用于分离病原菌和制造疫苗,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对细菌的不利因素,抑制或杀死细菌,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细菌的分布: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陆地、水域、空气和动、植物以及人体的外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细菌存在。
一、自然界的分布:(一)土壤中的细菌
在自然界,土壤是细菌良好的生活场所。
因为土壤具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所以土壤中的细菌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几乎各种已知的种类都有。
在治疗被泥土污染的创伤时,要特别注意预防破伤风病和气性坏疽病的发生。
(二)水域中的细菌。
自然环境的水中都存在细菌,不同水源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
保证饮水卫生,在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气中的细菌。
空气中缺少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并受日光照射,不适应细菌的生长繁殖。
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
空气中存在的非病原菌,又常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污染的来源。
因此,手术室、病房、制剂室、细菌接种室等都要经常进行空气消毒。
二、正常人体的分布:每个人的身体上大约有1000种不同的细菌,它们分布在皮肤、口腔、呼吸道和胃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表面。
但是,人体内脏器官组织及血液是无菌的。
(一)人体中常见的细菌1.皮肤皮肤上最常见的细菌是革兰阳性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有时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
当皮肤受损时,这些细菌可趁机侵入,引起化脓性感染。
2.口腔口腔中常见的细菌有各种球菌、乳酸杆菌、类白喉杆菌等。
它们有的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有机酸而损坏牙齿,故应当经常保持口腔清洁。
3.呼吸道正常的支气管末梢和肺泡是无菌的。
上呼吸道的鼻前庭、鼻咽部以及气管的粘膜上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4.胃肠道胃肠道中所含细菌因部位不同而异。
胃中细菌较少,主要由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组成。
小肠除胃中的细菌外,还存在双歧杆菌、粪肠球菌、拟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
大肠中附着细菌约占肠腔内固体成分的55%,已从大肠中分离出近500种细菌,常见的约有40种,其中90%以上是专性厌氧菌。
5.泌尿生殖道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生殖器外部有细菌存在。
如尿道末端常有葡萄球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
女性阴道内细菌的种类随内分泌变化而异。
从月经初潮至绝经期,阴道内主要是乳酸杆菌类;而月经初潮前及绝经期后的妇女,阴道内主要有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类白喉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利用多种原理、化学方法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防止实验室或外科手术室等微生物的污染与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果比干热好。
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
湿热灭菌法:高压蒸汽、煮沸法、流通蒸气法、巴氏消毒法。
辐射杀菌法:日光和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滤过除菌法:利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化学消毒灭菌法
1.浸泡法(immersion):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在消毒溶液中的方法。
按不同被消毒物品和消毒液的种类,确定消毒溶液浓度与浸泡时间。
浸泡前将被消毒物品洗净擦干,浸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
浸泡中途添加物品,需重新计时。
器械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2.擦拭法(rubbing):是用化学消毒液擦拭被污染物体表面或进行皮肤消毒的方法。
选用易溶于水、穿透性强、无显著刺激性的消毒剂。
3.喷雾法(nebulization):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空气中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方法。
如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4.熏蒸法(fumigation):是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的方法。
如病室的空气消毒。
在消毒间或密闭的容器内,也可用熏蒸法对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临床常用甲醛和环氧乙烷气体进行熏蒸消毒。
学号:0913095
姓名: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