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20201015205002)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4
第2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学习要点一、细菌的分布1. 土壤主要存在一些自营菌和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中也有一些随着人及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残骸进入土壤的致病菌,但只有能形成芽胞的致病菌,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长时间存活。
处理被泥土污染的创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的感染。
2.水如被人和动物粪便污染,就可能带上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钩端螺旋体等。
通过水源易引起各种感染,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空气空气中的细菌是吸附在尘埃微粒上,常见的致病菌有结核分支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军团菌等,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
4.有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这些部位能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条件,存在着复杂的细菌群及其它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5.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内表面其细菌均来源于土壤、水、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污染。
二、消毒与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及机体体表的微生物,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方法。
以下术语常用来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23 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 )。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需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要求绝对无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是物品消毒、灭菌前必须经过的处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
1.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名称: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 _____一、 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体,树立“有菌观念”,从而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2. 了解正常人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人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3. 观察细菌鞭毛的变异4. 熟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二、 实验材料三、 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枯草杆菌肉汤培养液、无菌毛细吸管、肉汤培养基管、电炉、锅子、高压灭菌器、接种环、酒精灯、紫外线灯、大肠杆菌培养物四、 操作方法1. 细菌的分布1) 空气中的细菌(8人一组)2)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空气中约15-30分钟,然后盖好,放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有多少个菌落。
3) 手指皮肤上的细菌(8人一组)4) 用手指直接涂于普通琼指平板上,放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记录有多少种不同特征的菌落。
2. 消毒和灭菌1)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2人一组)2) ●菌液:大肠杆菌/枯草杆菌3) ●甲组:煮沸(100℃,5min )4) ●乙组:高压灭菌法(121 ℃,20min ) 5)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6) 紫外线灭菌(8人一组) 图1 图1① 以灭菌接种环挑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于琼脂平板上作来回密集划线接种。
② 半启皿盖(将皿盖遮住涂面的1/2),置于紫外线灯下lm 以内接受照射30分钟。
③ 盖上皿盖,于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 抗生素的抗菌试验 图24.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号、2号 5. 示教抑菌圈uv30’培养箱1)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 2) ●观察抑菌圈3) 细菌鞭毛的变异 %石炭酸 图2 迁徙生长(H )变形杆菌 点状生长、单个菌落(O ) 五、 实验结果1. 细菌分布的实验结果表1细菌分布的实验结果检查材料 空气手指细菌生长情况菌落个数平板培养基表面或多或少有菌落生长。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并了解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基- 培养皿- 无菌棉签- 酒精- 消毒液(如漂白粉溶液)- 显微镜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 确保实验环境干净、无菌。
(b) 在净化柜中消毒培养器具,确保无菌。
(c) 配制细菌培养基。
2.取一块无菌棉签,在实验环境的空气中拭取样本,将棉签悬浮于细菌培养基中。
3.将培养皿分为三组,标记为对照组、酒精处理组和消毒液处理组。
4.将无菌棉签均匀地在对照组的培养皿上擦拭。
5.用含有70%酒精的棉签将酒精处理组的培养皿表面擦拭。
6.用含有消毒液的棉签将消毒液处理组的培养皿表面擦拭。
7.将分别进行处理的培养皿密封,放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8.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每组的菌落数量。
9.对于菌落数量较多的培养皿,可以取一部分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1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可以得出下列结果:- 对照组中,培养皿上有较多菌落生长,说明环境中存在细菌。
- 酒精处理组中,培养皿上的菌落数量明显减少,但仍有个别菌落生长。
- 消毒液处理组中,培养皿上几乎没有菌落生长,表明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细菌。
实验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细菌分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环境中。
- 酒精能够对细菌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并不能完全杀灭细菌。
- 消毒液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灭菌,具有消毒和净化环境的能力。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实验中只观察了细菌的数量和生长情况,没有进行细菌种类的鉴定。
- 实验中只使用了一种消毒液,可以尝试使用其他不同种类的消毒液来对比效果。
- 实验需要进一步复制和扩大样本数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总之,这项实验为我们了解细菌的分布情况和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和卫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下细菌的分布情况,并利用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以了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情况及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室培养基- 培养皿- 取样棉签- 75%酒精- 进口细菌培养基- 紫外线消毒仪- 温度控制箱2. 实验方法a. 取样在实验室内外各选取5个不同环境的位置,如洗手间、桌面、空气、水龙头等,用棉签进行取样,并分别划线涂抹于培养皿中。
然后在同一位置同时用另一根消毒过的棉签进行擦拭,作为对照组。
b. 培养将涂抹过的培养皿置于37摄氏度的温度控制箱中进行培养。
c. 观察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产生情况,记录细菌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d. 消毒灭菌将消毒液涂抹于部分培养皿中,将部分培养皿放置于紫外线消毒仪中进行消毒处理。
e. 对比观察对消毒前后的培养皿进行数量和分布情况的观察,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环境下取样可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差异性,如洗手间细菌数量较高,空气中细菌数量较低。
对比消毒灭菌后的培养皿发现,75%酒精对大部分细菌具有杀灭效果,紫外线消毒亦能显著减少培养皿中细菌的数量。
四、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细菌的分布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环境下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
消毒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环境和细菌种类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情况和不同消毒方法的杀灭效果。
实验结果为环境卫生管理和细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细菌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为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订合理的消毒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也为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特点和不同消毒方法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数据支持。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菌的分布情况;2. 探讨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3. 建立科学的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a. 培养基:用于培养和检测细菌的典型营养富集培养基;b. 不同环境样本: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水、土壤、食品表面等;c. 常见消毒灭菌剂:如酒精、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 实验步骤:a. 采集不同环境样本,制备相应的稀释液;b. 涂布法或滴布法将样本均匀涂布在不同培养基上;c. 细菌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定时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d. 消毒灭菌试验:将已经培养好的细菌接种到不同消毒灭菌剂处理后的培养基上,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分布情况:a. 空气中:培养基上出现多种常见细菌,主要为空气中悬浮细菌;b. 水中:水样品中出现的细菌种类较多,表现为波动的生长曲线;c. 土壤中: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种类丰富,生长繁茂;d. 食品表面:食品表面附着的细菌种类较多,主要为耐热菌和耐寒菌。
2. 消毒灭菌效果:a. 酒精:对大部分细菌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被完全杀灭;b. 过氧化氢:对细菌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多数细菌培养基上的细菌均被消毒;c. 紫外线:对细菌也有比较好的杀菌效果,但需注意照射时间和距离。
四、实验结论1. 不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情况各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2. 酒精、过氧化氢和紫外线是比较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但对于不同细菌种类有不同的杀灭效果;3. 实验结果为建立科学的消毒灭菌操作提供了参考,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毒灭菌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参考文献1. 胡伟,刘静. 生物实验指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2. 何亚平,李明.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六、致谢在本研究中,我们由衷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也感谢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的相关部门和同事。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目的】①了解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体,树立“有菌观念”,从而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②了解正常人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人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③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学习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④了解不同细菌对外界因素具有不同的抵抗力。
一、细菌的分布检查(一)空气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方法】①取普通琼脂平板一只开启皿盖,培养基面向上放于实验桌上,暴露5~30min后盖好。
②置37℃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填表10-1)平板培养基表面或多或少有菌落生长。
(二)地面水中的细菌检查【材料】地面水(河水、井水或池水)、高层琼脂培养基、1ml无菌吸管、灭菌培养皿。
【方法】①以无菌吸管吸取1ml地面水,加入灭菌平皿中。
②将已溶化且冷至45℃左右的高层琼脂倾注人上述平皿中,加盖后轻轻摇动,使水与琼脂充分混匀,静凝。
③37℃ 24小时后取出观察,计数菌落。
【结果】(填表10-1)(三)衣服、票证、头发、手指皮肤上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方法】取普通平板一个,用蜡笔在平板背面玻璃上划成四等分,并贴上标签(图10-1)。
然后以无菌操作法,用衣袖角、票证、头发及手指或指甲内污物,在平板培养基表面相应部位轻轻涂抹,置37℃培养24【结果】填表培养基表面涂抹处有菌落生长。
衣服、票证、头发、手指皮肤上的细菌检查(四)正常人体咽喉部的细菌检查【材料】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灭菌棉拭、接种环、酒精灯。
【方法】取灭菌棉拭一支,在被检查者咽喉部轻轻涂擦后,再涂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侧,然后改用灭菌接种环作分离划线接种。
盖上皿盖,37℃孵育24小时(或者采用咳喋法)。
【结果】(填表10-1)琼脂平板表面有菌落生长。
其中占优势的是一种细小菌落,其周围有草绿色的不完全溶血环。
此为咽喉部的正常菌群—甲型链球菌。
(五)实验结果观察(填表)二、消毒灭菌试验(一)煮沸与高压灭菌法【原理】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主要机制是凝固菌体蛋白质,也可能与细菌DNA单螺旋断裂、细菌细胞膜功能受损及菌体内电解质浓缩有关。
实验十细菌的分布和消毒灭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验证细菌的分布,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2.熟悉常用的灭菌器和滤菌器。
【实验内容】1.空气、水、土壤、人体皮肤及咽喉部细菌的检查2.细菌的消毒和灭菌一、细菌的分布自然界如空气、水、土壤中存在大量细菌,且种类繁多。
这些细菌一般生长条件不高,易于人工培养。
通过检查这些活菌的广泛存在,牢固树立“有菌观念”,加强“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所用材料有无菌吸管,无菌试管,无菌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普通平板,血平板及无菌棉拭子等。
(一)空气中细菌的检查【实验方法】1.取琼脂平板3个,启开皿盖,分别放在无菌操作室、实验室、走廊等处,放置15~30min,盖好,作好标记。
2.置37℃培养18~24h。
【实验结果】3个平板培养基上有数量不等的菌落生长。
比较菌落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二)水中细菌的检查【实验方法】1.用无菌吸管吸取自来水及污水各lml,放人2个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污水稀释成3个稀释度:1︰10 , 1︰100 , 1︰1000。
3.吸取自来水和不同稀释度污水各0.1ml,分别接种1个琼脂平板,用灭菌的接种环平涂开后,盖上皿盖,作好标记。
4.置37℃培养24h。
【实验结果】4 个平板表面均出现菌落。
污水稀释度越高的平板上菌落数越少,较易计数。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算1ml原浓度污水中细菌数。
(三)土壤中细菌的检查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等,厌氧菌需在厌氧培养基中或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此处仅介绍土壤中需氧菌的检测。
【实验方法】1.取地面下10cm 深处的泥土1g,置于1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振荡混匀后,静置10min。
2.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液体1ml加人肉汤管中,混匀。
3.另取1支未接种标本的肉汤管做对照。
两管一起置37℃培养18~24h 。
【实验结果】对照管澄清;试验管混浊,液面可出现菌膜生长。
(四)正常人体的细菌检查正常人体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