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个案报道及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485.11 KB
- 文档页数:7
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作者:张扬李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分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
结果 10例患者中, 10例均有心力衰竭表现, 10例均存在心律失常。
入院时超声心动图均有心脏扩大,射血分数(EF)下降。
随访6个月~12个月,超声心动图:心脏扩大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EF上升,其中有5例患者达正常。
结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点,经纠正心律失常后,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及时治疗心律失常病因,早期诊断,减少误诊,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各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室速、房颤与房扑等)所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
1985年Gallager[1]等正式将其命名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P),这说明心动过速可以是心肌病的原因,而非结果,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
该病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但随着心律失常的纠正,心脏扩大及心功能得到改善。
本研究分析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09年~2013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0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0~65岁,其中男6例,女4例,患者均有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资料。
1. 2 诊断标准诊断依据是①心动过速发生前心功能正常。
②频繁或持续的心动过速发作后心功能进行性损害,并可排除其他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
③心动过速或心率控制后,心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
2 结果2. 1 临床情况 10例患者均表现为心力衰竭, 10例患者入院时均被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重视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指因持续的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室率过快,进而引起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在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可完全或部分逆转心功能。
Fenelon等提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分为两类:第1类为单纯型,是指心动过速是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唯一病因,患者发病前无基础器质性心脏病;第2类为不纯型,是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后,二者对心肌损害起雙重作用。
在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发表的“心肌病分类共识”中将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归属于非家族性心肌病。
1. 病因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不适当性窦性心动过速、自主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主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由于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发病率较高,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常见的原因。
Simsek等报道了心脏移植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引起TIC的病例,可见只要有长期快速或紊乱的心室率均有出现TIC的可能。
2. 发病机制TI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心肌缺血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当心室率过快时,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冠状动脉灌注压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心肌氧耗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和心肌缺血。
其它机制包括心肌细胞内钙调节异常,心脏交感神经β肾上腺能反应异常,氧化应激损伤,血管紧张素酶基因多态性和心肌能量储备减少等。
3. 临床表现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所引起的相应表现,甚至出现扩张型心肌病表现。
TIC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明显的心悸,而且心悸多早于气短出现,其它症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病没有特异性,可为轻中度,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尿少甚至不能平卧。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效果。
方法给胺碘酮、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等综合治疗。
结果本组2例患者基本痊愈出院。
结论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有效控制心室率或根治心动过速。
对于没有禁忌证的射频消融术TIHF患者,应首选射频消融术,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TIHF患者,心功能在数月内即恢复,其预后良好,不再复发。
【关键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反复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又称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②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
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
③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
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
④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收治2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患者1男性,年龄4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头晕、四肢乏力,无抽搐及意识障碍,当时测脉搏180~200 bpm,症状持续18 h,拍胸片及超声心动图均显示心脏大小、形态正常。
入院后查体,T 36.2 ℃,R 20次/分,P 150 bpm,BP 97.5/78.8 mmHg,颜面部无浮肿,颈静脉轻度怒张,双肺未见异常。
心界叩诊向两侧扩大,心室率180 bpm,律不规整。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部可闻及Ⅲ期收缩期杂音。
腹软,肝大肋下1.5 cm、剑下2 cm,双下肢轻度浮肿。
ECG及心电监护显示预激综合征(WPW)伴心房颤动,心室率180 bpm,旁道不应期为260 ms。
心脏正位片示全心呈普大型,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四腔增大,射血分数(EF)0.42。
给胺碘酮、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等综合治疗。
超速抑制围生期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并文献复习陈佳慧;张晓春;李远方;秦胜梅;马剑英;朱亚桢;朱丽;王齐兵【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23)001【总页数】3页(P100-102)【作者】陈佳慧;张晓春;李远方;秦胜梅;马剑英;朱亚桢;朱丽;王齐兵【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个案报告患者女性,35岁,已婚,育有1女1子,因“胸闷、气促伴双下肢水肿1月余”入院。
患者3个月前分娩1男婴,足月顺产,孕产期无任何不适。
1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胸闷、气促,伴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
入院2 d前至当地医院查心脏超声见左室内血栓,建议转上级医院。
患者遂于当日(2015年4月1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查血钾3.8 mmol/L,心电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立即予胺碘酮0.15 g静脉注射、续以持续静脉泵入,并予利尿、补钾、抗凝、保肝、护胃、营养心肌等治疗,1 h左右转复窦性心律。
次日下午患者突发晕厥,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予双相200 J非同步电除颤1次,转复窦性心律成功后予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并急查血钾2.9 mmol/L、血镁0.62 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Q-T间期延长(500 ms)。
暂停胺碘酮,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补钾补镁、多巴胺升压等治疗,并收住心内科监护室。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史,否认既往有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动脉高压等病史。
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附三例报告)
黄元铸;胡明;廖铭扬;相笛;马文珠;王敬良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报道3例慢性复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脏扩大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用导管消蚀术根治心动过速后,其临床表现、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作者介绍了此类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讨论了发病机制与命名问题,强调识别本病与及时控制心动过速的重要性.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黄元铸;胡明;廖铭扬;相笛;马文珠;王敬良
【作者单位】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心动过速诱发的心房心肌病3例报告 [J], 王维中
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附1例报告 [J], 赵德明;田立芬;张瑞军;杨璇;唐淑华;刘峰
3.食管心房调搏诱发终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23例报告) [J], 邱春光;樊晓寒;刘瑞云
4.低血钾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附2例报告 [J], 王恒大;刘铭
5.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陈刚;许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周照顺;赵恩朋;王福军
【期刊名称】《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长期心动过速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机械重构和心肌电重构等有关。
可逆性是该病重要的临床特征,即快速性心律失常控制后,损害的心功能得到恢复。
药物及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周照顺;赵恩朋;王福军
【作者单位】416000 湖南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416000 湖南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416000 湖南吉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相关病例分析 [J], 刘文秀; 苏畅; 齐书英; 李洁
2.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报道 [J], 汪艳丽; 周育平; 刘签兴; 刘如秀
3.经右心房快速起搏建立猪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 [J], 齐书英; 韩建妙; 马彦卓; 李洁; 李志文; 陈宇; 汝磊生
4.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后处理1例 [J], 李嘉萍;张常莹;郑杰;李库林;王如兴
5.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 [J], 许岩;刘玉庆;辛本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邓仁辉;张洁
【期刊名称】《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年(卷),期】2004(018)0z1
【摘要】目的报导比较少见的急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患者男性,59岁,无高血压、心律失常病史,2003年12月18日突发心悸,心室率160~210次/分,30 h后就诊,在急诊室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休克,电复律后(200J)恢复窦性心律;住院期间还有一次心悸发作,心室率160次/分,心电图示房颤伴预激?静推可达龙150 mg后缓解,入院查体:T37℃,BP130/80 mmHg.慢性病容,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8次/min,偶闻及早搏,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3/6级BS.……
【总页数】2页(P184-185)
【作者】邓仁辉;张洁
【作者单位】上海解放军455医院干部病房,上海,20005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阵发性心房扑动和/或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致右心功能rn不全为主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J], 向立权;刘雁
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报告 [J], 刘丹;袁正强;吴晓乐;关靖;刘霞洪;徐敏;李杰;聂鹏
3.临床较少见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J], 青淑云;张喜英;陶秀梅
4.不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J], 张兆奎;郭会年;凌玉龙
5.射频消融术逆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J], 邱紫强;郭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宋元申;逯若逸;韩宏光
【期刊名称】《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6(005)002
【摘要】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慢性心动过速导致不规则的心室率所引起的进行性心肌病变和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逆性是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重要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即快速性心律失常控制后,损害的心功能得到恢复。
目前对其认识逐步深入,临床上早期诊断及病因治疗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心动过速分型及特点、治疗策略以及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宋元申;逯若逸;韩宏光
【作者单位】121000 辽宁锦州,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21000 辽宁锦州,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卡托普利治疗小儿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J], 骆盈莹
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J], 陈艳琴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J], 刘长乐;刘瑞蒙;李广平
4.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治疗进展 [J], 邓万丽(综述);余更生(审校)
5.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J], 韩建妙; 齐书英; 王建军; 张国瑞; 朱娜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例报告
并文献复习
陈刚;许玲
【期刊名称】《齐鲁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31)6
【摘要】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病人1例,出现大量的胸腔和腹腔积液,心功能显著降低,临床较为少见。
终止心动过速后,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病人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总页数】4页(P731-733)
【关键词】心动过速,室性;心肌疾病;心律失常,心性
【作者】陈刚;许玲
【作者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日照市港口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郑力通;李佳月;李德印;晏沐阳
2.超速抑制围生期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并文献复习 [J], 陈佳慧;张晓春;李远方;秦胜梅;马剑英;朱亚桢;朱丽;王齐兵
3.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J], 陈章强;洪浪;赖珩莉;王洪;尹秋林
4.精神患者因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猝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胡惜岚;熊海兵
5.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廖付军;李洁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报告
钟敬泉;郑兆通;张薇;黎莉;张运
【期刊名称】《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年(卷),期】2001(002)001
【摘要】@@ 患者,男,37岁,工人.因心悸、气促38小时入我院急诊科.此前5日内曾连续两次发作心动过速,每次发作26~30小时,外院应用心律平、异搏定等药物虽能转复心动过速,但随即再次发作.每次用药物转复窦律后仅能维持5~20分钟即再次发生心动过速.既往否认心动过速史,心电图正常.急症查体:一般情况较差,虽能平卧但稍事活动即气促明显,面色苍白,四肢虚汗,乏力状,神志尚清,血压
90/60mmHg(应用升压药维持),心率186次/分,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左肺底闻及细小水泡音.
【总页数】1页(P2)
【作者】钟敬泉;郑兆通;张薇;黎莉;张运
【作者单位】250012,济南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50012,济南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50012,济南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50012,济南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50012,济南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报告 [J], 张金华
2.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报告 [J], 张晓岚;刘启功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报告 [J], 刘丹;袁正强;吴晓乐;关靖;刘霞洪;徐敏;李杰;聂鹏
4.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报告 [J], 李蕙君;关汝明;张薇薇;张明;李占全
5.典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 [J], 钟敬泉;张薇;黎莉;郑兆通;张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力衰竭的患者发生长期心动过速时也应考虑TIC的可能,不能只认为心律失常继发于心脏病及心力衰竭,实际上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之间可能互为因果。
TIC的临床诊断,根据心动过速和心功能不全的时间顺序,以及有效终止心动过速后,心功能恢复的程度来判定。
有些患者心动过速病史不清或心动过速初期无明显不适,直至出现心力衰竭后方才就医,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长期心动过速在一些患者町发展为TIC,而另外更多的患者却没有发展为TIC,可能与心动过速的类型、心室率、心动过速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有关。
总之,对于TIC的诊断比较困难,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因此,病史和临床特征是诊断TIC的重要依据。
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是心功能恶化的标志,也会增加神经一内分泌的激活。
房颤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应包括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TIC,房颤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消融恢复窦律后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u豹。
对所有房颤,伴不能解释的轻一中度心功能不全者,除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应考虑消融治疗口们。
房速、房扑所致的TIC也有报道n7删。
房速导致的TIC不常见,成人发生率5%,儿童14%。
房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无效,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射频消融恢复窦律“∞。
房扑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蜕化为房颤。
同样,抗心律失常药物几无效,需射频消融恢复窦律,如失败,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而后植入起搏器治疗。
AVRT、AVNRT、反复发作的PJRT、通过Mahaim柬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均可导致TIC。
PJRT心动过速时心电图特征为Ⅱ、111、aVF导联和左侧肢导P波倒置,RP间期显著长于PR间期。
后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宽QRS心动过速,射频消JClinCardiol(China),Jan2009,Vol25,No1融治疗可恢复左室功能u”。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或)特发性室速也会发生TIC,可通过药物或射频消融恢复窦律逆转心功能异常∞俨2¨。
而右窒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左室收缩失。
同步,类似于左束支阻滞或长期右室起搏,左室收缩和扭转的异常加重左室收缩失协调。
4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的机制可能不同于通常的TIC,心房收缩功能异常主要由钙超载所致,表现为L-型钙离子通道异常和通过钠钙交换体的钙释放增加导致电重塑。
其他可能原因为,心房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增高和更多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介导心肌纤维化的转化生长因子一B水平显著增高。
在治疗上,ACEI、ARBs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5本例患者的治疗基于以上资料,本例初步诊断:①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2~3级),窦性心动过速,LBBB。
②不良性窦性心动过速一TIC?③房速一TIC?处理包括: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诊断。
再仔细分析患者就诊前5年的心电图,发现V,导联P波形态发生改变,由负正双向变为完全正向P波,高度怀疑是否是房速?进一步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心动过速下静脉注射ATP0.2mg/kg。
诊断来自左房的房速。
二尖瓣环上缘消融成功(见图2A),恢复窦性心律(见图2B)。
随访3个月超声结果:左房前后径由45mm降低到35mm,左室舒张末径由62mm降低到53mm。
胸片见心影显著减小(见图③)。
临床症状消失。
最后确诊为TCD。
中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
2’建议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特发性室速、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等反复发作或并发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并发TIC作为射频消融治疗的明确适应证。
A:患者房速消融靶点图;B: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图2患者射频消融靶点和术后心电图堕壅!坚堡堂塑苤!釜生!旦箜;!鲞笙!塑A:消融术前;B:消融术后3个月图3患者消融术前和术后3个月胸片比较药物治疗仅用于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或手术治疗无效时。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上,没有冠心病的患者,通常选用IA和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为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可用p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对绝大多数属于cAMP一依赖的特发性窜速如右室流出道室速,也可用索他洛尔和胺碘酮,但日前应首选射频消融治疗,其成功率超过95%。
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p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最佳的选择是恢复窦律,包括采用药物复律、电复律,和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柏。
此外,TIC患者也应服用目前标准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包括ACEI或ARBs、洋地黄、利尿剂、p受体阻滞剂。
TIC是少见但有机会治愈的心肌病。
TIC也是复杂而至今未能很好认识的疾病实体,其发病率可能超过目前的认识。
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临床上也无大规模前瞻性研究。
因此,对TIC应保持高度警惕,以便使TIC患者获得“早诊断早受益”的治疗机会。
参考文献E13GOSSAGEAM,BRAXTONHICKSJA.Onauric—ularfibrillation[J].QJMed,1913,6:435--440.[23BRlLLIC.Auricularfibrillationwithcongestivefail-andnoevidenceoforganicheartdisease[J].AmHeartJ,1937,13:175—182.[33PHILLIPSEL。
SA.Auricularfibrillationwithoutotherevidenceofheartdisease:aofreversibleheartfailure[J].AmJMed,1949,7:478—489.[4]BRUGADAP.Chagas’diseaseandtachycardiomyop~athy[J].Arquivosbrasileirosdecardiologia,1991,56:5—7.[53TANAKAR,SPINAl。
EFG,CRAWFORDFA,eta1.Effectofchronic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leftventricularfunctionandstructureinnewbornpigs[J].JAmCollCardiol,1992,20:1650一1660.[6]ZEI。
I。
NERJL,SPINALEFG,EBI。
EDM,eta1.Alterationsinmyocyteshapeandbasementmembranewithheart23CircRes。
1991,69:590—600.[7]SHINBANEJS,WOODMA,JENSENDN,eta1.Tachycardia—inducedcardiomyopathy:areviewofani-malmodelsandclinicalstudies[J].JAmCoilCardi—ol,1997,29:709—715.[8]SPINALEFG,TANAKAR,CRAWFORDFA,etaLChangesinmyocardialbloodflowduringdevelop—mentofandrecoveryfromtachycardia-induced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1992,85:717—729.[9]SPINALEFG,HENDRICKDA,CRAWFORDFA,eta1.Chronic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ventriculardysfunctionandsubendocardialinjuryinswine[J].AmJPhysiol,1990,259:H218—229.[103coLEMANHN,3RD,TAYLORRR,PoOLPE,etai.Congestiveheartfailurefollowingchronictachy-eardia[J].AmHeartJ,1971,81:790—798.[11]07BRIENPJ,IANUZZOCD,MOEGW,eta1.Rapidventricularpacingofdogstoheartfailure:bio—chemicalandphysiologicalstudies[J].CanJPhysiolPharmacol,1990,68:34—39.[12]NAKAMURAR,EGASHIRAK,MACHIDAY,eta1.Probucolattenuatesleftventriculardysfunctionandremodelingintachycardia—inducedheartfailure:rolesofoxidativestressandinflammation[J].Circula—tion,2002,106:362—367.[13]QINF,SHITEJ,MAOW,eta1.Selegilineattenu—atescardiacoxidativestressandapoptosisinheartfailure:associationwithimprovementofcardiacrune—tion[J].EurJPharmacol,2003,46l:149—158.[14]DANDAMuDIG,RAMPURwALAAY,MAHEI-NTHIRANJ,eta1.Persistentleftventriculardilata—tionintachyeardia-indueedcardiomyopathypatientsafterappropriatetreatmentandnormalizationofejec-tionfraction[J].HcartRhythm,2008,5:1111一1114.[15]GENTI,ESKPJ,SAUERWH,GERsTENFELDEP,eta1.Reversalofleftventrieulardysfunctionfol—lowingablationofatrialfibrillation[J].JCardiovascElectrophysioI,2007,18:9—14.[163ASIRVATHAMSJ.Tachycardia—inducedcardiomy—opathy,withoutthetaehycardia:yetanotherreasontoablateatrialfibrillation![J].JCardiovascElectro—physiology,2007,18:15—17.[173RABBANII。
E,WANGPJ,couPERGL,eta1.Timecourseofimprovementinventricularfunctionaf—terablationofincessantautomaticatrialtachycardia[J].AmHeartJ,1991,121:816—819.[18]CAL()L,sCTARRAL,SCl0L1R,eta1.Recoveryofcardiacfunctionafterablationofatrialtachycardiaarisingfromthetricuspidannulus[J].ItalHeartJ,2005,6:652——657.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个案报道及文献复习作者:赵志宏, 张振鹏, 李学斌, 郭继鸿, ZHAO Zhihong, ZHANG Zhenpeng, LI Xuebin,GUO Jihong作者单位:赵志宏,张振鹏,ZHAO Zhihong,ZHANG Zhenpeng(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53), 李学斌,郭继鸿,LI Xuebin,GUO Jihong(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刊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年,卷(期):2009,25(1)被引用次数:1次1.TANAKA R;SPINALE F G;CRAWFORD F A Effect of chronic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newborn pigs[外文期刊] 19922.BRUGADA P Chagas′ disease and tachycardiomyopathy 19913.PHILLIPS EL;S A Auricular fibrillation without other evidence of heart disease:a cause of reversible heart failure[外文期刊] 19494.DANDAMUDI G;RAMPURWALA A Y;MAHE-NTHIRAN J Persistent 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in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patients aft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normalization of ejection fraction [外文期刊] 20085.QIN F;SHITE J;MAO W Selegiline attenuates cardiac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 in heartfailure:association with 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外文期刊] 2003(2/3)6.NAKAMURA R;EGASHIRA K;MACHIDA Y Probucol attenuates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remodeling in tachycardia-induced heart failure:role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外文期刊] 2002(3)7.KHAN M N;JAIS P;CUMMINGS J Pulmonary-vein iso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外文期刊] 2008(17)8.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期刊论文]-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02)9.SPINALE F G;HENDRICK D A;CRAWFORD F A Chronic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auses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subendocardial injury in swine 199010.SPINALE F G;TANAKA R;CRAWFORD F A Changes in myocardial blood flow during development of and recovery from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199211.SHINBANE J S;WOOD M A;JENSEN D N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a review of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 studies[外文期刊] 199712.ZELLNER J L;SPINALE F G;EBLE D M Alterations in myocyte shape and basement membrane attachment with tachycardia-induced heart failure 199113.BRILL IC Auricular fibrillation with congestive failure and no evidence of organic heart disease [外文期刊] 193714.REDFEARN D P;HILL J D;KEAL R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resulting from frequent unifocal ventricular ectopics with resolution follow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200315.CHUGH S S;SHEN W K;LURIA D M First evidence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induced cardiomyopathy:a potentially reversible cause of heart failure[外文期刊] 2000(3)elucidation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197817.CALO L;SCIARRA L;SCIOLI R Recovery of cardiac function after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arising from the tricuspid annulus 200518.RABBANI L E;WANG P J;COUPER G L Time course of improvement in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ablation of incessant automatic atrial tachycardia[外文期刊] 199119.ASIRVATHAM S J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without the tachycardia:yet another reason to ablate atrial fibrillation![外文期刊] 200720.GENTLESK P J;SAUER W H;GERSTENFELD E P Reversal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following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外文期刊] 2007(1)21.O′BRIEN P J;IANUZZO C D;MOE G W Rapid ventricular pacing of dogs to heart failure: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199022.COLEMAN H N;TAYLOR R R;POOL P 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following chronic tachycardia[外文期刊] 197123.GOSSAGE A M;BRAXTON HICKS J A On auricular fibrillation 19131.游文忠小儿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例[期刊论文]-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xxgbzz200901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