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12
金属钠的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高一学生,利用实验和视频,思考总结归纳记忆钠的性质,钠的性质归纳记忆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高一学生,利用网络与图书资源,查阅了解钠的用途及制备方法,实施率达90%以(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通过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重点和难点: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具准备:钠、滤纸、玻璃片、小刀、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火柴、酒精灯、多媒体课教学过程:【课件播放】5月29日12时56分,沈北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大东区建设南二路24号百隆生物有限公司发生火灾。
指挥中心立即调派8个中队22台消防车到场扑救,现场为已停产的厂房内存放的200公斤金属钠遇雨水后爆炸燃烧,消防官兵用砂土、干粉进行扑救。
14时30分火势得到有效控制。
14时50分将火扑灭,无人员伤亡首先多媒体播放新闻报道,“金属钠遇上水,反应有点大”,在具体事件的报道中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金属钠遇上水发生了如此大的爆炸反应呢?【导课】通过该报道我们知道,金属钠雨水会发生反应,下面就来实验室完成钠与水的反应。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等的反应)【学习目标】1、掌握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
2、了解铁与与水蒸气的反应,铝与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学习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相关知识点回顾】1、写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2、写出至少三个金属与稀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掌握的内容】1、查阅课本,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尝试完成下列任务:(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2、查阅课本,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尝试完成下列任务:(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结合课本P50“科学探究”的提示,设计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图。
3、查阅课本,写出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尝试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验探究1〗认真观察老师演示课本P49“实验3-3”,思考、交流如下问题:(1)填写下表:(2)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钠大,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3)能否用手拿取金属钠?为什么?(4)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合作探究〗(1)钠能与盐酸反应吗?你能预测反应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吗?(2)钠比铜活泼,那么金属钠能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并用实验验证。
〖科学探究〗探究课本P50“科学探究”,完成下列任务:(1)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设计的思路和原理。
(2)有人设计如下三套实验装置,你认为哪一套方案最好?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铁粉和石棉绒铁粉CaCl2水水A装置B装置C装置(3)尝试根据钠、镁、铝、铁的金属性强弱顺序,填写它们与水的反应的情况:与冷水剧烈反应的金属是;与冷水反应不明显,与热水反应明显的金属是;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微弱反应的金属是;与冷水、热水都不反应,只与水蒸汽反应的金属是。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安鹏辉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第一部分,在编写上体现了分类研究的思想:将金属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抓住一些典型物质发生反应的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后形成规律。
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和高一必修中的要求是不同的。
初中对金属是一种近乎静态的描述,而高中的学习则要赋予动态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金属的反应规律,理解这条规律的归纳得来和外延拓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高中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这些为本章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Na、Al与O2反应条件和产物。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提高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逐步掌握分析与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看和自己动手实验,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交流过程和体验给他们带去分享的快乐,用生产中实际问题提升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P53-54 2、3、4、6、8、9题八、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1、钠: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活泼4Na + O2 = 2Na2O(白色)2Na + O2 = Na2O2(淡黄色)2、鋁:化学性质:4Al+3O2=2Al2O3Al2O3结构致密,保护内层金属与其他非金属(如:Cl2、N2、S等)的反应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