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5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
1.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性质教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而金属则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
金属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这使得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九年级学生是在学习化学的关键阶段,因此理解金属的性质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九年级学生化学金属的性质,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来加深他们对金属性质的理解。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 密度(1)活动一:让学生用实验测量常见金属的密度,如铁、铜、铝等。
(2)活动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的密度对磅秤示数的影响,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关系。
2. 导电性(1)活动一:通过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用不同金属材料作为导体,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金属材料对电流的导通能力。
(2)活动二:通过探究金属的内电流性质,让学生理解导电性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 导热性(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金属导热性的差异,如铜和铝。
(2)活动二:通过讨论金属导热性对各种实际应用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导热性的重要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 与酸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如锌与盐酸的反应产生氢气。
(2)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索金属与酸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机制。
2. 与氧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氧反应产生的氧化物,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
(2)活动二:通过讨论不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氧的反应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3. 与水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现象,如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2)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索金属与水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机制。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九年级学生将对金属的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金属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相关概念;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3. 能够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4.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2. 金属的常见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1. 金属的电离性和氧化性的理解;2. 不同金属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情况。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金属,如铜、铁和铝,引起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并请学生记录金属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Step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通过对比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2. 金属的电子结构:讲解金属的电子结构是由近满的价层和离满的内层电子组成,这使得金属具有电离性和氧化性。
3. 金属的电离性: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易于失去,成为离子,形成阳离子。
4. 金属的氧化性:讲解金属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5. 金属的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并总结规律。
Step 3: 不同金属的反应情况1. 与酸反应: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的酸反应速度的差异,解释其原因。
2. 与水反应:讲解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金属氢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不尽相同,讲解与水反应产生火焰的金属反应机理。
3. 与氧气反应: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教授金属的氧化性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Step 4: 应用与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金属的防腐蚀处理和金属的合金化等。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金属及其化学性质的认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描述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思小结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巩固与练习①课本)ZnC2 (D)AgC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密度(g/cm)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银白色固体较软良好良好良好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
(填“强”或“弱”)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触屏一体机、铁丝、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试管(若干)、试管架。
学生用具:铝丝、铜丝(2根)、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试管(若干)、试管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顾与复习】【展示图片】黄铜合金假冒黄金,怎样去辨别真假黄金引出第一课时已经学习过的金属化学性质【渗透学科法治教育】通过图片展示,公安机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分子,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遵纪守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
1、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一: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2、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和产生氢气的速度判断。
【设问】金属还有其它什么化学性质吗?还有其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吗?【介绍小资料】我国古代湿法炼铜,是铁把铜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引出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 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第二课时)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金属活动顺序表★2、掌握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二、知识准备熟练书写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及有关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三、学习探究[合作探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验证方法实验名称: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实验目的:比较金属铝、铜、银的活动性实验用品:铝丝、铜丝(2根)、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试管(3支)、砂纸。
实验过程:1.将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2.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一会儿;3.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一会儿。
注意:用砂纸打磨铝丝目的是除去表面的保护层(1)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2)通过上述反应你认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排列?(3)通过以上学习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4.阅读课本12-13页,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说明其主要用途。
【课堂练习】1.铝在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地使用,原因之一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A.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铝不与酸、碱反应C.铝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D.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2.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含有Mg、Al、Cu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的部件粉碎并浸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过滤,所得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A.Mg、AlB.CuC.Al、CuD.Mg、 Cu3.我国古代湿法冶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Fe + CuSO4 = FeSO4 + Cu ,该反应属于()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4.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如下: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汞与硝酸银溶液B.铜与硝酸镁溶液C.锌与硫酸亚铁溶液D.铝与稀盐酸5、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置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置波尔多液?6、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特点。
3. 探索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特点。
2. 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金属的化学性质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生动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塑性等。
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验来感受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现象,并总结出规律。
3. 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4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金属与酸的反应,并观察气体的产生、颜色的变化等现象。
4. 金属的应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合金化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来探索金属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特点。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酸、金属样品、试管等。
2. 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等。
3. 教学参考书:化学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金属加工企业或实验室,以进一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