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5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
1.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性质教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而金属则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
金属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这使得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九年级学生是在学习化学的关键阶段,因此理解金属的性质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九年级学生化学金属的性质,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来加深他们对金属性质的理解。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 密度(1)活动一:让学生用实验测量常见金属的密度,如铁、铜、铝等。
(2)活动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的密度对磅秤示数的影响,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关系。
2. 导电性(1)活动一:通过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用不同金属材料作为导体,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金属材料对电流的导通能力。
(2)活动二:通过探究金属的内电流性质,让学生理解导电性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3. 导热性(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金属导热性的差异,如铜和铝。
(2)活动二:通过讨论金属导热性对各种实际应用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导热性的重要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 与酸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如锌与盐酸的反应产生氢气。
(2)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索金属与酸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机制。
2. 与氧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氧反应产生的氧化物,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
(2)活动二:通过讨论不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氧的反应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3. 与水反应(1)活动一: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现象,如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2)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索金属与水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金属与水的化学反应机制。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九年级学生将对金属的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将认识到金属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相关概念;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3. 能够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4.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金属化学性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2. 金属的常见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1. 金属的电离性和氧化性的理解;2. 不同金属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情况。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金属,如铜、铁和铝,引起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并请学生记录金属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Step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通过对比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2. 金属的电子结构:讲解金属的电子结构是由近满的价层和离满的内层电子组成,这使得金属具有电离性和氧化性。
3. 金属的电离性: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电子易于失去,成为离子,形成阳离子。
4. 金属的氧化性:讲解金属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5. 金属的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并总结规律。
Step 3: 不同金属的反应情况1. 与酸反应: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的酸反应速度的差异,解释其原因。
2. 与水反应:讲解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金属氢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不尽相同,讲解与水反应产生火焰的金属反应机理。
3. 与氧气反应: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教授金属的氧化性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Step 4: 应用与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金属的防腐蚀处理和金属的合金化等。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金属及其化学性质的认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描述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思小结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巩固与练习①课本)ZnC2 (D)AgC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密度(g/cm)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银白色固体较软良好良好良好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
(填“强”或“弱”)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触屏一体机、铁丝、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试管(若干)、试管架。
学生用具:铝丝、铜丝(2根)、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试管(若干)、试管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顾与复习】【展示图片】黄铜合金假冒黄金,怎样去辨别真假黄金引出第一课时已经学习过的金属化学性质【渗透学科法治教育】通过图片展示,公安机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分子,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遵纪守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
1、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一: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2、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和产生氢气的速度判断。
【设问】金属还有其它什么化学性质吗?还有其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吗?【介绍小资料】我国古代湿法炼铜,是铁把铜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引出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