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上的麦粒(第1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棋盘上的麦粒读后感《棋盘上的麦粒》是一本由罗纳德·瓦特林所著的小说,它以一个关于麦粒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智慧王子和一个善良女孩的故事。
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深受读者喜爱。
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古老的王国里,有一个智慧王子和一个善良女孩。
王子和女孩都非常聪明,他们决定一起为王国做点什么。
于是,他们向国王提议了一个计划,每天在棋盘上的一个格子上放一粒麦粒,然后每一天都在前一天的两倍上放麦粒。
国王听了以后,觉得这个计划太简单了,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才发现这个计划的可怕之处。
因为按照这个计划,放满整个棋盘需要的麦粒数量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来解决。
这需要我们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成长。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王子和女孩联手为王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是他们能够克服困难的关键。
这也启发了我,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合作和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计划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也告诉我们,有些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和耐心等待,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让我明白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读完《棋盘上的麦粒》,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寓言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合作和耐心的启示录。
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身边的一切。
我相信,这些道理和启示将会伴随着我,指引着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棋盘上的麦粒》是一节初中Python优质课的实录。
这节课以古代故事中的麦粒问题为题材,结合Python编程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指数增长和递归算法。
这个主题涉及数学、编程和逻辑思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综合性锻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主题,包括历史渊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我体会。
1. 历史渊源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故事中的麦粒问题。
相传古印度的国王舍罕王曾赐予数学家施瓦斯特拉一项重大的赏赐,希望他能够提出一项对国家有利的数学发明。
施瓦斯特拉要求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麦子,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麦子,以此类推,每个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子数量的两倍。
舍罕王听到这个要求觉得太过简单,便同意了。
但当王国的库房几乎全部被麦粒填满时,舍罕王才意识到这个数列是一个指数增长的数列,数量是如此的巨大。
这个故事象征着指数增长的威力,教育我们要警惕小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2. 教学内容在这节课中,老师首先讲解了指数增长的概念,这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老师引入了Python中的递归算法,通过编写程序来模拟麦粒的数量。
学生们通过编程,进一步理解了指数增长和递归算法的原理。
这种教学方式既生动有趣,又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指数增长的巨大性,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这个概念。
3. 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编程环节,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他们亲自动手编写Python程序,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4.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指数增长和递归算法的知识,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们也意识到了数学与编程的紧密联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养和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5. 个人观点这节课的主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引导学生从古代故事中了解到一个数学问题,通过编程实践,深入理解了指数增长和递归算法的内涵。
棋盘上的麦粒读后感《棋盘上的麦粒》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善良与智慧的故事。
小说以古老的故事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来改变整个世界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阿巴斯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过着平凡的生活。
有一天,他在棋盘上得到了一颗麦粒,他决定用这颗麦粒来换取一些食物。
但是,他的选择却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他先是拿着麦粒去找村长换取食物,村长对他的要求嗤之以鼻,认为麦粒太少了。
阿巴斯不甘心,于是他又去找了一个商人,商人也觉得麦粒太少了。
阿巴斯不断地寻找,最终他来到了国王的宫殿,国王听说了他的故事后,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用麦粒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通过阿巴斯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来改变整个世界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阿巴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村庄的利益,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来解决了村庄的问题,让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
故事的结尾,国王对阿巴斯说,“你的智慧和善良,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麦粒不仅仅是一颗麦粒,更是一种智慧和善良的象征。
”这句话道出了整个故事的主题,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需要拥有很多的财富和权力,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去对待他人,就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通过阅读《棋盘上的麦粒》,我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巴斯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改变了整个世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不需要拥有很多的财富和权力,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去对待他人,就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我更加相信,善良和智慧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总之,《棋盘上的麦粒》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善良的小说,它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棋盘上的数学同学们,听说过国际象棋吗?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它的棋盘是正方形的,由8行8列颜色一深一浅、交错排列的64个小方格组成(如右图)。
国际象棋和它的发明人——印度人西萨·班·达依尔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读一读棋盘上的麦粒西萨·班·达依尔是古印度舍罕王的宰相。
一次,舍罕王觉得自己王宫里的所有游戏都玩腻了,于是,他下令说,如果谁能发明一种使他开心的游戏,谁就将得到很多的赏赐。
达依尔知道了这个消息,便把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奉献给了舍罕王。
舍罕王觉得这种游戏很有趣,非常高兴,就打算重赏达依尔。
舍罕王问达依尔:“你的发明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你要什么赏赐,我就给你什么赏赐!”达依尔不慌不忙地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里赏2粒,照这样下去,每一格里的麦子都比前一格加一倍。
直到把棋盘的64个格子都摆满,您把这些麦子赏给我就够了。
”舍罕王对达依尔的要求既奇怪,又高兴:“达依尔,你的要求也太少了,我会让你满足的!”于是舍罕王命令侍臣,把这些麦子如数付给达依尔。
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可还没放到20格,一袋的麦子已经空了。
接着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上来,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数尽,依旧无法达到达依尔的要求。
而舍罕王也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发现:达依尔的要求竟是无法兑现的!??做一做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做吧!这是为什么呢?图画不好,本意想画成两次对折状。
我们研究所要借助的材料是一张普通的白 纸。
如图,对折1次,纸有几层?对折2次, 纸有几层? 对折3次呢?1. 随着对折次数的不断增加,你发现纸的层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吗?2. 这些层数与2又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呢?○ 小 贴 士 ○4可以写成2×2,两个2相乘可以在2 的右上角写一个2,即22,读作2的平方,或 2的2次方。
通常,几个2连乘,就可以在2的右上角写 几,读的时候就读作2的几次方。
棋盘上的麦粒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中年级版)》2008年第04期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是,不管什么好玩的东西,玩几天就玩腻了。
有个聪明人给国王送来了一种棋子,叫做“象棋”,棋盘上有六十四个格子,棋子上刻着“皇帝”“皇后”“车”“马”“炮”……
下棋的人按照规则走动棋子,双方对阵,像打仗一样,看谁能把谁打败。
国王玩得没有够,这象棋真的太好玩了。
于是,国王把发明象棋的聪明人找来,高兴地说:“这玩意儿确实使人玩不厌,我要重重赏你,你希望得到什么,我都能满足你的要求。
”
聪明人说:“我只要些麦粒。
”“麦粒,几颗麦粒算什么?”国王说:“你要多少?”聪明人说,“这样吧,你在第一格棋盘上放一粒,第二格棋盘上放两粒,第三格放上四粒……照这样放下去,每格比前一格加一倍,把八八六十四格棋盘都放满了,我也就满足了。
”国王叫管粮食的大臣来计算,他一粒、两粒、四粒、八粒、十六粒……才放到二十格,一口袋麦子就放完了,以后是二袋、四袋、八袋、十六袋……还没有放到棋盘的一半。
粮仓里的粮食全放完了,他马上去报告国王:
“不得了,不得了!”“什么事大惊小怪?”国王问。
管粮食的大臣说:“如果要满足聪明人的要求,把全国所有的粮食给了他,还不够呢!”“啊!”国王惊奇地问,“到底要多少粮食?”“照现在全世界粮食的产量计算,两千年的小麦总产量才够这个数。
”
国王吓傻了,只好赖账了。
轻轻地告诉你:
小朋友们,在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能力,如果做不到,就不应该轻易许诺,你说是不是呢?还有,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不对?
1/ 1。
棋盘上的麦粒问题(数学文化)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
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棋盘上的麦粒问题,供大家参考。
在两千多年前,印度人常常用武力来解决争端,每年有成百上千的人死于打斗。
一位叫达依尔的聪明人目睹惨状以后,决定想一个办法来阻止人们相互残杀。
他用木板做了一个有64格的棋盘,用以比作辽阔的战场;并用木头雕刻了32个棋子,每个棋子都戴盔披甲,代表作战双方的战士。
他把这个游戏叫作国际象棋,人们很快就被它吸引住了。
以后只要发生争端,就到棋盘上解决,败的一方要服从于胜的一方。
国王舍罕也非常喜欢这种智力游戏,他决定重重地奖赏达依尔。
达依尔带着棋盘来到大殿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赏给我两粒麦子,第三小格给四粒。
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多一倍。
请您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想,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于是答应了达依尔的要求。
国王叫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大殿里,计算麦粒的工作开始了……还不到第二十小格,袋子就空了。
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并且很快都空了。
国王着急了,他赶紧找来一位大臣,命令他算出应该给达依尔多少粒麦子。
大臣拿出笔和纸,算啊算,结果吃惊地发现必须给达依尔1+2+4+8+16+32+64+……=18446744073709551615粒麦子。
即使是拿出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的许下的诺言,因为这个数目相当于全世界2019年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国王无奈,只好下令把粮仓里的所有的粮食都给了达依尔,达依尔把这些粮食分给了穷人。
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棋盘上的麦粒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象棋棋盘上的麦粒1、实践目标(1)理解循环语句的作用,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使用For语句。
(2)学会使用VB循环控制结构编写程序,实现简单的算法。
2、任务描述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
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图7-1)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1倍。
请您像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
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尝试设计一个程序来计算。
3、操作提示(1)问题分析本问题可用累加的方法来求解,即最后得到的麦粒数由每一格赏赐的麦粒数相加得到,而且相邻的格子要求得到赏赐的麦粒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后一格是前一覆盖麦粒数的2倍。
若用i表示当前所处的格子,p 表示此格子中应该赏赐的麦粒数,s表示累加得到的麦粒数,分析过程见表7-1。
表7-1由表7-1的分析可得i= ,p= ,s= 。
(2)设计算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画出算法流程图如下:(3)程序实现。
①将下列根据上面算法编写的代码填写完整。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n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p As Double, s As Double n=Val(Text1.Text)s=0p=1For i= To ns=p=Next iText2.Text=Str(s)End Sub②新建工程,创建窗体。
界面设计参照图7-2,属性设置参照表7-2。
表7-2 窗体中主要控件属性设置③将上面完成的代码段输入到计算按钮的代码窗口中。
④调试运行程序。
多变的“棋盘麦粒问题”——探索 FOR循环与 WHILE循环同一主题教学研究【引言】2020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全部更新,教学内容颠覆,紧跟时代,其中八年级第一学期整册教材主要围绕Python语言,引领学生跨入程序设计的世界。
第二单元Python程序的基本结构主要教学内容是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多么功能强大的程序,皆由这三种结构组合而成。
教材贴近生活,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例子,如“海伦公式”,“简易计算器”,“棋盘上的麦粒数”,“帐号密码登陆”,“猜数游戏”等,引导学生能初步学习理解这三种基本结构程序的编写,体验编程的具体每一个过程。
在第九课《for循环的应用实例》中,因本课是for循环的综合应用,在第八课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后,本课主要是以棋盘上的麦粒数为例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综合掌握for循环结构,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处理大数据量的优势。
但第十课《循环结构——while循环》课本又以另一个例子作为载体进行while循环的教学,本人认为可以延续第九课的棋盘上的麦粒问题,将while循环与for循环延伸对比综合应用,从中学生透彻理解二种循环结构的异同点,真正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的魅力。
本文将从“多变的麦粒问题”,探索循环结构中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不同应用。
【正文】1.留有悬念,激发学生兴趣《for循环的应用实例》是在学生了解for循环的基本格式和执行流程后,帮助学生能够使用for循环语句编写简单的程序。
本课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目标是学生能使用for循环编写较为复杂的程序,解决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
棋盘上的麦粒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题目描述如下: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格子里给2粒,第3格子给4粒,以后每一格子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二倍。
棋盘上的麦粒古时候,印度有个国王很爱玩.一天,他对大臣们说,希望得到一种玩不腻的玩意儿,谁能贡献给他,将有重赏.不久,有个聪明的大臣向他献上一种棋子,棋盘上有64个格子,棋子上刻着“皇帝”、“皇后”、“车”、“马”、“炮”等字.下这种棋子,是玩一种变化无穷的游戏,确实让人百玩不厌.国王就对那个聪明的大臣说:“我要重赏你.说吧,你要什么,我都能满足你.”那个大臣说:“我只要些麦粒.”“麦粒?哈,你要多少呢?”“国王陛下,你在第一格棋盘上放1粒,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上放4粒,第四格上放8粒……照这样放下去,把64格棋盘都放满就行了.”国王想:这能要多少呢?最多几百斤吧.小意思,就对管粮食的大臣说:“你去拿几麻袋的麦子赏给他吧.”管粮食的大臣计算了一下,忽然大惊失色,忙向国王报告道:“照这样的计算,把我们全国所有的粮食全给他,还差得远呢!”说完把计算题列给国王看,得数等于18,446,774,073,709,551,615(颗麦粒)1立方米麦粒大约有1500万粒,那么照这样计算,得给那位大臣12000亿立方米,这些麦子比全世界2000年生产的麦子的总和还多.国王脸色铁青,忙问管粮食的大臣说:“那怎么办?要是给他吧,我将永远欠他的债;要是不给他吧,我不就成了说话不算数的小人了吗?请你给想想办法吧.”管粮食的大臣想了想说:“办法只有一个,你应该说话算话,才能让全国人民相信您是位好国王.”“可是我没有那么多的麦子呀.”“请您下令打开粮仓,然后请献棋的大臣自己一粒一粒地数出那些麦子就行了.“那么要数多长时间呢?”管粮食的大臣计算了一下说:“假设每秒钟能数2粒麦子的话,每天他数上12小时,是43200多秒,数上10年才能数出20立方米,要数完那个数目将需要2900亿年呢.他能活多少年呢?再说枯燥的生活能折磨人,他这样下去岂不要短寿?因此我想,他的本意并不是想要得到那些不可能得到的麦粒,他只是试试我国有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罢了.”国王大喜,夸奖道:“看来,至少你比他还要聪明呢!智慧人物治理国家,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我决定提拔你俩当我的左右宰相!”启示: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滴水穿石的启示,积小成多,即使一滴雨水,也能成就大海.再弱小的事物当初总是被世人讥笑,但是只要它不断积聚力量,总有一天会强大的.而从弱小变为强大的过程也许很难被人察觉,当你能看见它时,它一定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踏踏实实,争取每天都有新进步,这样积少成多,将来就会有大成功.麦粒的颗数求:1+2+22+23+24+…+263的值.如何求它的值呢?1+2+22+23+24+25+26+27+28+…+262+263=21-1+22-1+23-1+…+263-1+264-1=1×(1−264)1−2=264-1=18446744073709551615。
棋盘上的麦粒古时候,印度有个国王很爱玩。
一天,他对大臣们说,希望得到一种玩不腻的玩意儿,谁能贡献给他,将有重。
不久,有个聪明的大臣向他献上一种棋子,棋盘上有64个格子,棋子上刻着“皇帝”、“皇后”、“车”、“马”、“炮”等字。
下这种棋子,是玩一种变化无穷的游戏,确实让人百玩不厌。
国王就对那个聪明的大臣说:“我要重你。
说吧,你要什么,我都能满足你。
”那个大臣说:“我只要些麦粒。
”“麦粒?哈,你要多少呢?”“国王陛下,你在第一格棋盘上放1粒,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上放4粒,第四格上放8粒……照这样放下去,把64格棋盘都放满就行了。
”国王想:这能要多少呢?最多几百斤吧。
小意思,就对管粮食的大臣说:“你去拿几麻袋的麦子给他吧。
”管粮食的大臣计算了一下,忽然大惊失色,忙向国王报告道:“照这样的计算,把我们全国所有的粮食全给他,还差得远呢!”说完把计算题列给国王看,得数等于18,446,774,073,709,551,615(颗麦粒)1立方米麦粒大约有1500万粒,那么照这样计算,得给那位大臣12000亿立方米,这些麦子比全世界2000年生产的麦子的总和还多。
国王脸色铁青,忙问管粮食的大臣说:“那怎么办?要是给他吧,我将永远欠他的债;要是不给他吧,我不就成了说话不算数的小人了吗?请你给想想办法吧。
”管粮食的大臣想了想说:“办法只有一个,你应该说话算话,才能让全国人民相信您是位好国王。
”“可是我没有那么多的麦子呀。
”“请您下令打开粮仓,然后请献棋的大臣自己一粒一粒地数出那些麦子就行了。
”“那么要数多长时间呢?”管粮食的大臣计算了一下说:“假设每秒钟能数2粒麦子的话,每天他数上12小时,是43200多秒,数上10年才能数出20立方米,要数完那个数目将需要2900亿年呢。
他能活多少年呢?再说枯燥的生活能折磨人,他这样下去岂不要短寿?因此我想,他的本意并不是想要得到那些不可能得到的麦粒,他只是试试我国有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罢了。
龙源期刊网 棋盘上的麦子作者:来源:《小天使·五年级数学人教版》2010年第09期2000多年前的印度,有一位叫舍罕王的国王,酷爱玩游戏。
有一天,舍罕王觉得自己王宫里的所有游戏都玩腻了,于是,他下令说,如果谁能发明一种使他开心的游戏,谁就能得到很多的赏赐。
这时,舍罕王的宰相达依尔知道了这个消息,便把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奉献给了舍罕王。
舍罕王觉得这种游戏很有趣,非常高兴,就打算重赏达依尔。
舍罕王问达依尔:“你的发明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你要什么赏赐,我就给你什么赏赐!”达依尔故作惶恐地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里赏2粒,照这样下去,每一格里的麦子都比前一格加一倍。
直到把棋盘的64个格子都摆满,您把这些麦子赏给我就够了。
”舍罕王对达依尔的要求既奇怪,又高兴:“达依尔,你的要求也太少了,我会让你满足的!”于是舍罕王命令侍臣,把这些麦子如数付给达依尔。
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可还没放到第20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
接着,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来,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数尽,依旧无法达到达依尔的要求,把64个棋盘格填满。
实际上,这时棋盘上已经放不下这些麦子了。
而舍罕王也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发现:达依尔的要求是远远不能兑现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把64格里的麦粒数依次记下来,就是:1,2,2×2,2×2×2,2×2×2×2,…,一直到把2乘上63次。
在数学上,这样的一列数叫做“等比数列”(这个我们以后才会学到哦)。
它的和究竟是多少呢?是18446744073709551615。
而这些麦粒是多少呢?大约是140万亿公斤。
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大约要两千年才能生产出来呢。
如果造一个高4米,宽10米的仓库来放这些麦子,那么仓库的长度将能够从地球修到太阳,再从太阳修回来。
棋盘上的麦粒读后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贪婪的国王,他以权贵自居,自视甚高。
有一天,在一场大麦收成后,一位农夫送给国王一块麦粒,并希望国王以这块麦粒为报酬给他一些东西。
国王听到这个要求后非常愤怒,认为农夫非常愚蠢,因为他只给了一块麦粒,而自己是国王,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
然而,农夫却向国王描述了一个关于麦粒数量成倍增加的故事。
他说,如果将这块麦粒放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然后再在第二个格子上放两块麦粒,第三个格子上放四块麦粒,以此类推,直到棋盘的最后一个格子。
那么,在棋盘上一共有64个格子,最后一格应该放2的63次方-1块麦粒。
国王听到这个数字后,震惊不已。
他没有想到一开始如此微不足道的一粒麦粒,最后竟能积累成如此庞大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国王自己的财富。
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财富的增长不一定是直线的,而是呈指数级的增长。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中的追求和意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都在追逐财富和名利。
然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是没有止境的。
就像国王一样,一开始他觉得一块麦粒不值一提,但最后却发现自己无法支付这么多麦粒的报酬。
贪婪只会让人越来越贪婪,永远是无法满足的。
与此相反,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智慧和内心的满足。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聪明和理智,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样,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帮助。
将自己的能力和财富用于造福他人,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
除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个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科学的奇妙。
在故事中,麦粒的数量成倍增加,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这正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被称为“汉诺塔问题”。
汉诺塔问题的解法中也涉及到指数级的增长,十分有趣。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理解到了贪婪的危害,以及追求智慧和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我在人生旅途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追求的。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农夫一样,拥有智慧和善良的品质,去真正助人为乐,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棋盘与麦粒》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棋盘与麦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棋盘的结构和组成。
2.掌握麦粒的数目与棋盘方格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数的大小与数的数量的关系。
2.了解棋盘方格的组成和构造。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将计算过程可视化。
2.了解棋盘方格与麦粒数目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棋盘。
2.小麦粒。
3.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8*8的棋盘,并让学生询问其构造与组成。
2.授课环节(30分钟)1.教师将棋盘和小麦粒分配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将小麦粒放入棋盘的每一个方格中,请按照正常课堂的方式思考,这个棋盘上的总麦粒数是多少?2.教师让学生估计总数,并开始尝试计算。
3.每个学生报出自己的答案并递交到教师手中。
4.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答案重复宣读,并让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计算。
5.教师向学生展示答案,并让学生反思,计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3.巩固练习(20分钟)1.教师将随机选择学生将“麦粒与棋盘”问题组成口算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 如果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将问题写在纸上,并让其他老师或学生查看答案。
3.教师在黑板上提示一些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8*8的棋盘上有如此多的麦粒?在更小的棋盘中麦粒的数目会是多少?4.收尾环节(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整理收尾思路和方法,总结概要和感悟,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恰当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小结通过这堂课,学生们掌握了棋盘的结构和组成,了解了麦粒的数目与棋盘方格数的关系,并且通过计算将计算过程可视化。
学生们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思考的重要性。
第一周小故事大智慧分享姓名:
棋盘上的麦粒
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
西萨向国王请求说:“陛下,我想向你要一点粮食,然后将它们分给贫困的百姓。
”
国王高兴地同意了。
“请您派人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格内的数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
陛下啊,把这些摆满棋盘上所有64 格的麦粒都赏赐给您的仆人吧!我只要这些就够了。
”
国王许诺了宰相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请求。
千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都知道事情的结局:国王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
这是一个长达20 位的天文数字!这样多的麦粒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的小麦产量。
不过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这个结果。
他们眼看着仅用一小碗麦粒就填满了棋盘上十几个方格,禁不住笑了起来,连国王也认为西萨太傻了。
随着放置麦粒的方格不断增多,搬运麦粒的工具也由碗换成盆,又由盆换成箩筐。
即使到这个时候,大臣们还是笑声不断,甚至有人提议不必如此费事了,干脆装满一马车麦子给西萨就行了!不知从哪一刻起,喧闹的人们突然安静下来,大臣和国王都惊诧得张大了嘴:因为,即使倾全国所有,也填不满下一个格子了。
※弱小的事物当初总是被人讥笑,但只要不断积聚力量,就会逐渐强大。
从弱变强的过程可能是难以察觉的,当你能够看见时,它就一定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分享者:
感想:
我想对潘老师说:我感觉困惑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