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35.57 KB
- 文档页数:2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护理常规1. 护理问题1.1 知识缺乏1.2 焦虑、恐惧、紧张1.3 自理能力下降1.3 潜在并发症:急性冠脉再闭塞等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护士应关心,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以赢得病人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前询问过敏史,作碘过敏试验,用2ml注射器抽1ml造影剂静推后观察20min,并将试验结果记录于临时医嘱单上和病人手牌上。
2.3 为患者准备腕带,内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手术名称、试验结果。
避开穿刺部位贴于左手腕部。
2.4 术前备皮:必要时腹股沟备皮以备桡动脉穿刺失败时用。
2.5 术前一日指导病人放松,保证良好睡眠,并训练有效的咳嗽、呼气、吸气、屏气的动作,以备术中更好的配合。
术前一日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
2.6 术前禁食禁水4~6小时,并更衣。
2.7 术前一日及术晨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
2.8 术日晨于左上肢留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使用。
2.9 术前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后手部缺血,术前应常规Allen’s试验,方法:术者用双手同时按压住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展开手掌,重复5~7次至手掌发白,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
若手掌颜色在10s内迅速由白变红或恢复正常,则试验呈阳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进行桡动脉穿刺,相反,若手掌颜色在10s内未变红或恢复正常,则Allen’s试验阴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不良,不宜作桡动脉穿刺。
3. 术后护理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1h内每15min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1h测量一次。
观察动脉穿刺侧肢体血运情况,特别注意有无心绞痛、出血、心率失常、急性再闭塞的症状,如病人突然发生心电图ST段抬高、大汗、血压下降、提示冠脉急性再闭塞可能,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再次手术。
189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8月下第21卷第24期·医学综合论坛·作者简介:吴海英(1979.09—),女,贵州瓮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内科护理。
PTCA 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持续使用替罗非班的观察与护理吴海英(六盘水市首钢水钢医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摘要】目的:分析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持续使用替罗非班的护理方式与效果。
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的76例冠心病患者,结合患者的意愿划入综合组与基础组(n =38)。
患者术后均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基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综合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心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
结果:护理后两组病患心功能指标均有效改善,其中综合组病患的LVEF、LVEDD及LVESD水平均相对更优,与基础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 <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是2.63%、15.79%,综合组发生率相对较低(P <0.05)。
综合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是97.37%,基础组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是81.58%,综合组的总满意率更高(P <0.05)。
综合组病患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社会交往测评得分均相对较高,与基础组对应分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持续使用替罗非班的综合护理,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预防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PTCA ;冠脉支架植入术;替罗非班;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4-0189-03PTCA 及冠脉支架植入术为机械性的治疗方式,能够将将金属支架持续性放在冠状动脉的病变位置,经球囊扩张释放或者自膨胀的方式下,对患者血管壁发挥支撑作用,进而扩张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预防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
PTCA术前护理1.术前护理 (1)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PTCA术的目的、手术大致过程、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手术前夜口服地西泮5mg保证充足睡眠。
(2) 遵医嘱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胸片、心脏彩超 (3) 皮肤准备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备皮。
(4) 做青霉素和碘过敏试验。
(5) 术前1-2天训练床上排尿及连续咳嗽动作 (6) 术前6小时禁食、水, 不禁药。
(7) 术前遵医嘱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 建停用抗凝剂. (8)检查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以便与术中、术后对照观察。
2. 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24 小时, 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
(2) 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复查。
(3) 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术前对照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感觉与运动功能有无变化, 如发现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 多为肢体动脉栓塞, 应通知医生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 并应用溶栓、抗凝等治疗。
(4) 术后即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牛奶、鸡蛋等易引起腹胀食品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一般至拔除动脉鞘管时入量为1000-1200ml(含进食量和液体入量)尿量达800-1000ml。
(5) 遵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
(6)术后四小时左右即可拔除动脉鞘管。
拔管前测量病人血压、心率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拔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分钟以彻底止血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1kg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防止出血;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
拔出鞘管后即用低分子肝素开始抗凝治疗。
(7)24小时后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指导病人先在床上坐起, 无头晕、目眩等不适时, 可在床边活动, 待体力恢复后可在病房内活动。
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不要突然用力防止伤口再度出血。
23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王翠翠,王丽君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
[方法]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12h内、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
[结果]23例病人共植入支架39枚,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例;随访6个月,病人预后均良好。
[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预见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2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92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是一种发展快、多变化、猝死率高、并发症多的危急重症。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能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病人病死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12h内、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并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67.3岁±10.2岁;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4例,下壁心肌梗死2例,伴休克1例,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3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右心室的心肌梗死3例,非q波心肌梗死2例;血清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cTnT定性。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206-01【摘要】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本组病例发生低血压10例、心律失常7例、血栓形成1例、尿潴留或排便困难4例、穿刺局部损伤6例,除1例患者并发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认为术后ccu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检测,如血压、心率、心律、意识等;根据血压调整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保证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除颤仪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旦发生室颤立即除颤;对重新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备好抢救物品,警惕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抗凝治疗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采取措施帮助患者于床上大小便;观察穿刺局部、肢端血运情况。
尽早发现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支架植入术是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频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对梗死后心肌重塑有利,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1]。
随着介入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要措施之一。
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经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86例,现将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ptca+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其中男64例,女22例;年龄38岁~79岁。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单肢病变33例,双肢病变39例,三肢病变14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的护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
其中,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门。
我科自2011 年7 月至2011 年12 月实施PCI 患者共123 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整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用2011 年7 月至2011 年12 月在我科实施PCI 患者123 例,其中男97例,女26例;年龄40-77岁,平均61.2岁;PTCA 者8例,PTCA支架置入术者115例。
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血肿,1 例患者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经及时发现、治疗和护理,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23 例患者病情好转,达到预期目标出院。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简单过程及手术成功后的获益等,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对于患者的各种焦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心地给予解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心理顾虑。
向患者举例手术成功患者的经历,指导患者认真配合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协助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动图等。
术前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术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等;留置静脉套管针,应避免在术侧上肢,同时做好碘过敏试验和皮肤准备。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排尿,肢体活动方法。
术前晚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催眠药。
术前不需禁食,但不宜过饱且不宜喝牛奶,吃海鲜或油腻食物,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饭、馒头等,以免术后腹胀。
2.2 术后护理:2.2.1 术后监测: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监护,并协助患者完成术后血电解质、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急诊PTCA加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护理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重症之一,急诊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AMI,恢复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
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需迅速做出决定,并且术后处理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后严密观察和科学护理是急诊PTCA成功的重要环节,我们总结术后护理的措施:(1)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
(2)血压监测,有无迷走反射表现,重点注意拔管时观察及护理配合。
(3)术后抗凝剂的应用及护理。
(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继续服药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尽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有效处理。
本组2例由护士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并准确配合抢救,避免发生心脏事件。
关键词急诊支架植入术术后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之一,PTCA加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具有手术创伤小、效果可靠的优点。
但术后处理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我科于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对3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39岁~78岁,平均52.5岁。
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均<12h。
主要表现以胸骨后疼痛、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30例,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12例,上腹部胀痛2例,发热1例。
其中冠心病危险因素中,伴有高血压病史22例,高血脂症者16例,有吸烟史者24例,病史不详2例。
1.2 抢救过程绝对卧床,吸氧,迅速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使用抗凝、扩血管药物,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波力维300mg嚼服,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急查心肌酶、电解质、凝血功能,与病人家属沟通,立即进入DSA室行PTCA+支架植入术。
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其中1例发生心室纤颤,立即行非同步电除颤,并给予利多卡因50mg静推,转为窦性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