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以以中国画为切入点。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以线条勾勒为主,强调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景物,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画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对中国传统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教学实践来体现。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法,它通过表现山水之间的情调和气氛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理念。
花鸟画则通过表现花草鸟兽的姿态和神态来表达画家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写生和鉴赏名家作品,了解山水和花鸟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审美有感。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可以通过传统的装饰艺术和民间艺术来展开。
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包括陶瓷、瓷器、漆器等,它们以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饰设计而著称。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古代的陶瓷和瓷器,了解其不同的工艺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细节和纹饰的注意力和创造力。
民间艺术则包括剪纸、刺绣、木雕等,它们以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元素为特色。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工艺和审美观念。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还可以通过传统工笔画和水墨画来展开。
工笔画是一种以线条勾勒和色彩填充为主的绘画方式,它要求画家对细节和色彩的把握非常准确和细致。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和模仿传统工笔画作品,培养他们对细节和色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水墨画则以墨色和笔墨的运用为主,强调气势和意境的表达。
通过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名家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形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民间美术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与体现分析民间美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源泉和灵感来源。
在美术绘画中,民间美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体现,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民间美术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与体现,探讨其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 民间传统工艺的应用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包括刺绣、剪纸、年画、陶瓷等,这些传统工艺在民间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美术绘画中,艺术家们常常借鉴这些传统工艺的形式、图案和技法,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可以借鉴年画中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生活气息;在花鸟画中,艺术家可以借鉴刺绣的精细线条和色彩层次,使作品更加细腻和立体;在书法绘画中,艺术家可以借鉴剪纸的构图和形式美,使作品更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传奇等,这些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在美术绘画中,艺术家们常常以这些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作出丰富多彩、生动传神的作品。
比如《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故事都被艺术家们运用到美术绘画中,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国的民间风俗和传统节庆丰富多彩,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龙舟节等,这些节庆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美术绘画中,艺术家们常常以这些节庆为题材,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
比如春节的舞龙舞狮,中秋的赏月吃月饼,元宵的猜灯谜,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使得美术绘画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1. 艺术风格上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包括工笔、泼墨、写意、点染等,这些传统风格在美术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绘画技巧的传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绘画技巧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法,而这些技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了传承。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如水墨画、工笔画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绘画技法,使中华传统绘画技艺得到传承。
二、题材内容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如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绘画的题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通过美术作品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使传统文化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艺术观念的传承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要想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艺术造诣和教学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传统绘画技法、传统绘画题材及传统的艺术观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价值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传统文化题材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古代艺术作品、传统文化名家和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美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名城进行实地写生、参观传统美术馆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魅力。
美术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传承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希望今后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美术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清明上河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完美融
合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杰出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风俗的反映:这幅画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
建筑、交通、商业、服饰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2.历史变迁的见证:画面中的建筑、人物形象和各种细节都反映了历史的变
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3.传统绘画技巧的体现:画家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散点透视)和
笔法(线描淡彩),充分展现了传统绘画的特色和技巧,是绘画艺术的重要遗产。
4.文化内涵的体现:画面中的各种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人物的
表情、动作和服饰,以及建筑和物品的象征意义等,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人民智慧的展现:画面中的各种细节展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如船
只的设计、建筑的构造、商业的经营等,都反映了人民的勤劳和才智。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杰出体现,它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元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创新。
这幅画作不仅是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传统文化背景下绘画的“功能性”作用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富的“功能性”作用。
这种“功能性”不仅体现在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中,也体现在实践中的应用上。
本文将重点研究传统文化背景下绘画的“功能性”作用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背景下绘画的“功能性”1. 传统文化对绘画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表达和承载。
绘画家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技法,更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对绘画家要求极高,要求其在绘画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2. 绘画作为表达文化的载体传统绘画作品往往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它们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绘画作为表达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绘画作为审美的表现传统绘画在审美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线条、构图、色彩等表现手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绘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成为一种审美的表现。
二、艺术创作中的“功能性”应用1. 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绘画风格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内涵,更使其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色。
2. 绘画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艺术作品在当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具有丰富的功能性。
绘画作品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装饰美化城市、室内空间,增添文化氛围,以及传递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绘画作品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一些绘画家正在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他们利用绘画作品传达社会正能量、呼吁环保、献爱心等,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传统绘画的文化内涵传统绘画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绘画技法独特,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了哲学、宗教、文学和美学等诸多元素。
这篇文章将探讨传统绘画的文化内涵,从传统绘画的意境、题材和技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统绘画的意境传统绘画注重表达精神内涵,强调作品的意境。
绘画家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将画作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意境体现了绘画作品的内在精神,它可以是宁静的山水、詹章敦厚的人物、热烈的花鸟,或是宽广而深沉的意象。
这种富有内涵的意境赋予了传统绘画深远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绘画的题材传统绘画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人物、山水、花鸟等。
人物画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通过表现山水自然景色来传达绘画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花鸟画则以描绘花鸟的美丽形态和生动形象为主,展现出自然界的神奇与生机。
这些题材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哲学思想。
三、传统绘画的技法传统绘画拥有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写意和工笔。
写意是追求笔墨与意境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绘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飞扬的笔墨,以及流畅的构图,表达出拟人化的形象和丰富的意境。
工笔则是以精细的描绘和细致的折衷处理为特点,强调对细节的准确表达。
它以莳花、画叶等细密工法为主,表现出传统绘画的精神和技艺。
四、传统绘画的文化价值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智慧。
其次,传统绘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成为了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
最后,传统绘画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体验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国文化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国文化呈现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绘画,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国文化呈现本文简介: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有着辉煌的成就,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体现着中华民族较高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观念和超群的文化素养。
中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国文化呈现本文内容: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有着辉煌的成就,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体现着中华民族较高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观念和超群的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绘画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和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中国绘画是对中国文化的表白,中国文化又是中国绘画的的精神来源。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四书五经中就早已体现出注重艺术的色彩来,五经实为六经,又称六艺,其中《诗》属于文学,《书》属于政治学,《礼》属于伦理学和社会学,《易》属于哲学,《乐》属于艺术,《春秋》属于历史学。
可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早就兼收并蓄着中国传统艺术,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就必须先懂得其具有的文化本质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本质入手,进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对二者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了解,形成相应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意识。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特征(一)丰富的文化容量中国传统绘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广袤的艺术长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精湛杰作,就像一座座高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着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绘画艺术,更是民族
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首先,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物我无间的人文精神,这种思想也贯穿于中国画的创作中。
中国画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达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其次,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笔墨的力度、节奏和气韵,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对美学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中国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中国画还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观。
中国画中常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这些题材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山水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花鸟画则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
中国画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人文精神,如《孔子像》、《孟母三迁》等作品。
总之,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画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和题材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学习中国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以及作品举例说明文首先,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和构图上。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形式和内容的恰到好处的和谐,绘画结构呈现出的通常是对称、平衡的特点。
代表作品之一是郑板桥的《饮马图》。
这幅画是本状牛皮纸彩绘,广场寓意丰富,画面结构饱满,而不显拥挤。
画面上的马匹和人物的姿态、面部表情都相得益彰,体现出绘画中的和谐之美。
其次,中国传统书法也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内敛和细致。
中国传统书法在笔触的安排和用墨中追求“内敛”的特色,以此表达出文人的情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这幅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笔触上看,王羲之的字迹遒劲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构图上看,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整个字体的布局,精心挑选词句的分行,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
细腻的笔画和平衡的布局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中国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寓意和精细加工上。
中国传统工艺品往往寓意深远,通过精巧的手工制作,传递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景泰蓝。
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工序,包括制胎、勾丝、点彩、填光、润饰等。
作品《江南如意图》是景泰蓝中的佳作,通过图案的精细绘制,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美术中的细致之美。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包括和谐、内敛、细致、寓意等。
通过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举例说明,可以看出这些审美特点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得以体现。
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创造力。
通过绘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探讨绘画在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来阐述绘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国画的艺术特点国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国画注重运用水墨,以线条描绘、点染、用笔墨表现物象并追求意境的表达。
国画作品往往以花鸟、山水等题材为主题,通过线条的运用、线宽的处理以及用笔的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和研究国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念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二、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绘画作品往往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息息相关。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绘画追求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审美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而非形象的逼真。
绘画作品往往以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绘画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壁画、屏风和书法作品的装饰,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无限的艺术美感。
三、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山水画作为国画的重要类型之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山水”概念强调自然山水景观与人的心灵之间的和谐统一,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山水画的观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对于山水的描绘,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强调观者的联想和想象。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追求。
四、花鸟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以在花鸟画中得到体现。
花鸟画作品往往通过重点描绘植物和动物的线条和色彩,使观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通过观赏花鸟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并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作者:刘源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7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80-01
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绘画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
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
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是一种神韵,不是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的是庄子的思想与禅宗思想,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庄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领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无为”,以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
庄子的人生观是最为通达,束缚最少,同时也是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
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恰恰体现了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中所说的气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在各方面展现的“道”无所不在的艺术境界与精神世界。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
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飘渺。
于是“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
在中国画的表现意境中“无画处皆成妙境”、“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无不充满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老庄”学说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不在于站在客观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别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对恃,天人合一,才会昭示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便有了中国画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艺术追求。
“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
“老庄”的宇宙观是混沌而神秘的,是难以琢磨的,是意像的。
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融入绘画创作中,会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
它们共同的美学意义在于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这种影响正可以诠释哲学与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归根到底在于它们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对人生意义的诠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其对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
这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过程出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中,从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自然艺术体现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和空
灵澄澈的艺术境界。
随着佛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在思想领域获得的胜利,众多艺术家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主观作用,强调艺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境。
在这种艺术追求思想的熏陶启发下,唐代“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步入高峰。
“意境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是中国艺术和哲学在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是在不断地吸中国传统儒、释、道家各种哲学思想砂断给予艺术大量营养的情况下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中国艺术中的意境,其最高层次是禅境。
“禅”,是在中国人学习了大乘佛法教义后,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所认知的。
禅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二者合一,才能直达生命的本源。
当其体现在艺术境界中,飞跃的生命与静穆的观照构成了艺术的两元,这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用佛教的语言能够详实的描绘出中国绘画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使主张“意”派的“文人画”迅猛的发展起来,在宋元时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
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感染,中国绘画艺术哲学的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即由繁变简,反璞归真,从而更加强调作品的空灵意境。
由具体事物的写实变为抽象的哲学意境的展现。
老庄主张“五色令盲”,“无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观成为文人画家们对中国绘画的最好的表达,黑色成了斑斓色彩之后的平淡。
追求墨色高度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唐代王维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技法改变为水墨画技法开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
在精神层面上是为达意的需要。
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重要核心,这正是在以“老庄”、“禅”的哲学思想为内在基础,以自然的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深层艺术哲学思想通过作品得以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展示出审美活动的另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深层意境。
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流传,其对绘画艺术影响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学、艺术和审美。
正如有位学者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
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从认识到宗教,而是由它们到审美,达到审美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当然,画家要创造出来好的绘画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艺与适当的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准确地在作品中表达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