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读新题大仓储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考案2 古代诗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21题,共16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本题12小题,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本题4小题,19分)导学号 00774479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__..,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__..,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__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__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__..,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__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__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__..,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__。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
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解析]正确标点为: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分类汇编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野歌《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作品名称野歌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李贺作品原文野歌1鸦翎羽箭山桑弓2,仰天射落衔芦鸿3。
麻衣黑肥冲北风4,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5,枯荣不等嗔天公6。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7。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2018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赏析1】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
“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
高考必备2018年全国高考古诗文阅读真题附答案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D (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二)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解析](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
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4~15题古代诗歌鉴赏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8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B“路上行人”理解错误应指友人。
D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__示例: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④惜别之情。
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__
[解析]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49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E )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诗人旅居夔州所写。
B.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E.本诗与必修3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
[解析]B首联的意思是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E二者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并不一致。
“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本诗借明丽的秋日景色抒发自己的愤懑和忧国忧民之情。
4.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
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
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
尾联,借多已腾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__ [解析]6分,每联3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50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②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
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⑤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
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
此代指舜帝之灵。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解析]B“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神的哀怨。
C“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6.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6分)
答:__示例:①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_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③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__
[解析]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导学号 00774151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
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③彩胜:即幡胜。
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
④整整:
词人家中婢女。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E )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解析]A“元日”指正月初一。
E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
答A给2分,答E给3分。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示例:①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
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
②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
词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
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
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
__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