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题全集含答案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 、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 、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过,然后能人恒改。
8 、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有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3. 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4.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6.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7.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005年吉林省文言文与阅读(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1分)10.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1分)答:_ﻫ11.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2分)12.《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答: ﻫ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么道理。
(4分)1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什么样的共鸣?(4分)文言文阅读(12分)9.儒(1分)10.“增加”或“增”。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1分)11.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2分)12.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4分)13.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4分)2005年辽宁省沈阳市(课改区)(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ﻫ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12ﻫ.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文:(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14ﻫ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答: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答:ﻫ23.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D.百里奚举于市见山上人烟市肆24.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所以动心忍性忍能对面为盗贼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C.人恒过国恒亡D.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句积累(共16小题)【2016年广西省梧州市,2012年天津市】1.,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5年内蒙古通辽市】2.美国挑起南海争端,遭到全世界热爱和平人的一致反对,这正如《<孟子>二章》中所说,。
【2015年山东省临沂市】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4.得道者多助,。
(《<孟子>二章》)【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012年山东省淄博市】5.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两章)【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6.,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贵州省黔西南市】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8.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9.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的句子是:“,。
”【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10.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
《〈论语〉十则》中的“??传不习乎?”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说明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013年福建省福州市】11.,失道者寡助。
(《<孟子>两章》)【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市】12.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13.《<孟子>两章》中概括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2012年内蒙古包头市】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8-10 题。
(共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9.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
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
【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
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
【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0.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 分)【链接材料】百姓怨望①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②。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集锦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A永州之也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天时不如地利B.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C.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爷娘闻女来,出郭相互将D. 委而去之有孙母未去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环而攻之而不胜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是:。
今年(2001)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文中加点的词“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水池兵器到达叛徒B.护城河兵器极点背叛C.护城河士兵到达叛徒D.水池士兵极点背叛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克,公问其故B.桓侯故使人问之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人教版九下第18课《孟子二章》2014中考题精选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4-7题。
(16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
2003-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真题盘点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
(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
(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2分)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2分)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
(15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2分)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