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中考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51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对本文的理解,需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以及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
(2)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
课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②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③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1)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F____________②得.志F ____________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⑤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⑥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2)戒:①戒.之曰 ____________②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3)居:①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②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③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④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5)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6)以顺为正.者正:____________(7)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8)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行: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9)此之谓.大丈夫谓F: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1)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3)为②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4)乎②子未学礼乎.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5)之②父命之. ____________③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④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6)也②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7)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8)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9)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10)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1.《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重点实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惑乱,迷惑,句中意:________(2)贫贱不能移.原意:改变,动摇,句中意:________(3)威武不能屈.原意:屈服,句中意:________3. 其他重点实词(1)张仪岂.[F]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_(2)是焉得.[F]为大丈夫乎得:__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6)往.[F]之女家往:____________(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 (9)以顺.[F]为正.者顺: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10)妾妇之道.[F]也道:____________(11)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_(12)行天下之大道.道:____________(13)得.[F]志得:____________(14)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15)独行.其道.行: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二、重点虚词1. 之⎩⎪⎨⎪⎧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⑥此之.谓大丈夫 ⑦往之.女家2. 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3. 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4. 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 三、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9云南曲靖)4. 得志,与民由之。
中考文言文专项练习:《孟子二章》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文言诗文】中考复习七:《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问题及解答:(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天津市200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⑴多助之至:。
⑵失道者寡助:。
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
〖参考答案〗16、(2分)C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