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因素对ERP使用绩效的影响机制_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9.71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居民风险厌恶系数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居民投资行为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居民投资行为数据的实证研究,测定中国居民的风险厌恶系数,并深入探索其影响因素。
风险厌恶系数作为衡量个体或群体对风险态度的关键指标,对于理解居民的投资决策、资产配置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成熟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居民的风险厌恶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以及市场参与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将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数据,运用统计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测定风险厌恶系数。
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影响风险厌恶系数的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居民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风险厌恶系数是金融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用于量化个体或群体对风险态度的关键指标。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成熟的社会背景下,研究中国居民的风险厌恶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优化金融产品设计、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厌恶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国外学者如Fisher和Pratt(1971)首次提出了风险厌恶系数的概念,并探讨了其与投资决策的关系。
此后,许多学者对风险厌恶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经济学等手段来量化个体的风险态度。
国内学者在风险厌恶系数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李心丹等(2002)基于中国投资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国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对较高,且受到个人背景、投资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数据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实际投资行为数据来研究风险厌恶系数。
最新erp系统论文题目参考1、ERP信息系统下企业资金的预算与管理2、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词汇附带学习的神经机制:一项ERP研究3、企业供应链信息化架构浅析4、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会计电算化专业ERP教学模式的重建研究6、欧盟空气源热泵(静态)热水器生态设计测试研究7、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ERP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探讨8、浅谈中国电力企业中电厂ERP管理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9、染整自动化与ERP系统集成应用10、管理会计在ERP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1、关于物资ERP手工创建订单控制与物采系统应用的探讨12、本科会计ERP电算化教学改革思考13、ERP在油田材料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14、基于LS+AR模型的三种方式预报地球自转参数的比较15、乒乓球运动经验对动态信息识别过程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特点16、浅谈基于ERP和Labview的生产测试系统17、ERP模式下运输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研究18、ERP采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自2012年我国A股市场的证据19、ERP在水电厂中的典型运用20、试论ERP中基于COM+的三层财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1、企业资源计划助力企业精细化管理探析22、从ERP到CSRP的管理思想23、“ERP”--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24、链接ERP与印刷企业25、广州石化:ERP配套系统的开发应用26、EPR压水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焊接技术27、浅谈ERP系统与物资采购系统应用集成接口的设计与实现28、ERP系统物料主数据的标准化管理29、浅谈ERP正常运行的几项保障措施30、打造数字仓储当ERP遇上条形码31、基于用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生物制品行业存货物料编码规则探析32、ERP助力推进统计数据信息化33、企业工位统一平台建设应用浅析34、保障IT项目成功实施的四个重要因素35、谈ERP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36、ERP下错账更正方法探析37、云计算环境下印刷业ERP的网络虚拟机优化38、基于ERP视角的综合计划管理39、ERP财务管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探讨40、论ERP项目实施中各方关系与组织协同41、浅谈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42、基于ERP沙盘的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教学设计43、ERP沙盘模拟网游化44、转型发展视角下工商管理ERP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研究45、云计算环境下的ERP审计应对措施探讨46、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及评价研究47、物料命名规则的设计与实现48、ERP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研究49、工程建设企业ERP建设与应用探析50、ERP在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51、大企业税收管理中ERP信息采集构建52、ERP在大型燃煤火电厂中的应用研究53、钢铁企业LES系统研究与应用54、经济法律系统与ERP、财务管控系统的业务应用集成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55、ERP系统质量管控体系的研究与实现56、图形化排程在漂染生产管理中的应用57、ERP系统在资源再生企业的实施58、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异型钢管企业生产能力59、ERP数字化系统为纸盒生产增产增益60、地方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61、应用ERP系统审计地方投资公司刍议62、ERP系统下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以X企业集团为例63、基于ERP应用的企业网络数据传输设计和实现64、ERP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5、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问题研究文献综述66、造血计划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ERP人才培养研究67、不同维度空间推理下ERP对比研究68、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初探69、江西电网ERP资产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70、基于VC#2010的销售提成计算系统设计71、UHV交流输电线路有源干扰下无方向信标台功率限值的分析72、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推进ERP及管控系统集中部署上线运维工作73、高职院校ERP课程体系建设研究74、浅析《ERP综合实训》教学创新75、Agent在ERPⅡ中的应用研究76、基于TOPCARES-CDIO的ERP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77、财务ERP会计操作非关业务共性经验总结78、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研究79、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80、关于建立牵引动力管理子系统的设想81、ERP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应用分析82、ERP在油田的运用及发展83、入炉计量管理系统的开发84、评估ERP服务器的重要因素85、ERP系统在提升统计管理中的应用86、财务核算岗位业务操作标准化87、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和ERP模块设计88、降低ERP实用化评价工具异常次数89、军工单位生产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90、辽阳石化分公司ERP系统设备管理模块工单流程改造91、精管库存细理财航天信息ERP把脉机床企业运营精髓92、设备报废管理工作在ERP上的应用93、论高职ERP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94、浅析ERP沙盘协会的组建意义与保障措施95、基于中介真值程度度量的ERP软件选型评估方法96、ERP系统项目预留与采购申请同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97、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ERP实践教学模式研究98、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探索99、ERP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100、关于林产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101、结构化采矿设计管理浅探102、ERP系统中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统一支付的实现103、浅谈机械制造型集团企业ERP系统建设104、浅析ERP、SRM及条形码构建实施105、ERP故障对运维工作的启示106、关于IP地址在ERP维护中的应用107、ERP在电器成套设备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108、ERP系统集中部署模式下的历史数据迁移方案研究109、UAP表单的值更新事件的设计110、济南钢铁厂ERP数据库的数据存档塑身之路111、航天信息ERP:中国成长型企业助推器112、ERP提升集团式规范化管理有效手段113、实施备件ERP系统化管理要点。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数字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独特优势惠及各层次创新创业主体,从而促进区域整体创新创业水平提高,其影响程度值得进行深层次研究。
本文基于固定效应和动态GMM模型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创业产出四个方面的影响。
实证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发展、商标申请、专利授权和论文产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数等控制变量对创新创业产出也有着正向促进作用。
为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应当全面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创业的动态作用机制,加快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和“双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创业产出系统GMM一、引言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及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面向全社会,为各个阶层和各类群体提供更为优质和适合的金融服务。
然而,初期全球的普惠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其基础服务的覆盖率偏低,富人和大中型企业从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小微型企业、低收入和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无法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优质服务。
近年来,不管是世界普惠金融还是国内普惠金融都在全面提速,2015年我国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与要求,其重点关注对象仍是欠发达地区和特殊群体。
在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现代化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互融合,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已领先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随着金融数字化、互联网金融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
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便捷性、低成本和高覆盖率等优点,使得各层次人群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进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自2016年G20国际峰会在杭州举办以来,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会议提及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明确强调,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基本主题。
本科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方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如何做好经济学的论文选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本科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方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公共经济学论文题目1、地方公共经济影响下的城市设计研究2、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研究3、基于公共经济理论的我国农村公路管养问题研究4、中国公共经济管理转型对民办教育影响研究5、当代中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关系优化研究6、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7、经济权力审计控制效果研究8、公共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普遍服务研究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经济政策10、论加强公共经济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供给11、论经济公益诉讼12、从美国三次经济危机论经济波动与公私经济互动的关系13、1970年以来西方公共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演进:阶段及特征14、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增长的公共投资研究1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转变对多元经济主体的回应性研究16、论经济法的公共本质17、公共产品定价权研究18、公共经济视角下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中政府职责分析19、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分析20、缓解贫富差距之公共经济政策研究21、中国公共经济管理转型对民办教育影响研究2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23、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彩票公益金法律制度研究24、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研究25、公共产品定价权研究26、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市场化探析27、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研究28、湖南省五团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研究29、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下青岛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研究30、对单位制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研究31、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32、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绩效评价研究33、市政经济发展研究34、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的市场化问题研究35、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36、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研究37、公共治理视角下税务行政危机管理研究38、经济法行为的规范分析39、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40、公共产品价格调控法律问题研究41、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研究42、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43、我国捐赠的公共经济学分析4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45、基础教育公私伙伴关系(PPP)治理模式的公共经济学研究46、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关于“看病难”问题的制度分析47、“春运”困境—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需求分析48、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公共物品搭便车行为研究49、现代公共决策的经济学分析50、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公共经济学分析51、基于公共经济学理论下的公共图书馆52、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化成长与异化53、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分析54、赣州市廉租房运行机制分析55、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研究56、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经济学分析57、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的城市经营主体分体论58、公共经济学视角下雾霾严重的原因分析59、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60、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公共政策研究微观经济学论文题目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现代分析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51、试论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52、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微观结构分析53、构建结构性政策和改革的微观机制54、微观博弈视角下网贷平台道德风险的随机监督策略研究55、基于微观视角的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研究--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56、微观视角下的农民福祉现状分析--基于主客观福祉的研究57、混合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的宏观和微观特征58、网络时代零售业上市公司效率及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59、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60、网络借贷监管须关注的微观问题61、从微观角度研究信贷配给62、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及其份额的影响--基于微观企业贸易参与的视角63、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比较与应用64、风险差别存款保险费率实证研究--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视角65、地方融资平台扭曲式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微观企业理论视角66、中国对俄出口稳定性的微观视角分析67、我国“农民网商”的微观特征及问题分析--基于对福建省某“淘宝镇”的调查68、中国城投债利差宏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69、消费信贷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机制分析--基于主流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比较分析70、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股价的微观机理及经验证据优秀管理经济学小论文题目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企业ERP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二、如何有效从ERP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关键的层面:一方面是把企业所有的资源,即业务各个部分所涉及的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资源利用的协调。
比如供应链中物料的移动实时地反映到财务和成本的监控上而财务的分析及时地指导供应链的运作。
另一方面是通过整合使业务各环节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市场预测和计划准确性的提高使库存周转率降低国外很多企业经过长期的管理变革历程基本上建立了企业内各业务部门的有机整合。
他们系统的目的通常是应用ERP系统中所包含的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或进一步提高企业内各业务环节的效率和企业管理控制的效率。
而对于我国大多数扩张迅速的企业来说更急需的是整合规模下的所有资源以增强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避免快速发展中潜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如控制松散、财务漏洞、市场反应慢等。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实施ER尸前首先要有正确的需求认识。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ERP是帮助提升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优化管理流程。
2 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管理变革。
3 国内企业现在实施E日p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使管理达到一致性、可视性和高效率为未来优化管理或较大层面的管理变革打下基础。
建立了正确的认识,可以克服对ERP实施的恐惧心理.可以建立ERP实施的合理期望值可以使企业以平常心进行信息化建设。
实际上国内很多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有些大型企业在实施ERp前或实施的前期曾有过通过ERP进行大规模管理变革的思路。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实施当中对ERP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改变了实施策略.从而成功实施E日尸并收到实际的成效。
然后. 确立ERP系统实施的决策者和实施步骤。
ERP 整体规划的出台需要企业为此建立一个专门小组。
这个小组最好是一把手挂帅有信息中心的人参与.也有业务部门的主要领导参与。
因为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必须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策略相结合否则它会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探究X因素对Y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验证理论观点,以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探究X因素对Y的影响,并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来论述这种影响。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X因素和Y因素在某个领域内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由于X的出现,人们普遍认为会对Y产生某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究竟如何,至今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X因素对Y的影响,并得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验证理论观点并揭示X因素对Y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收集和整理关于X因素和Y因素之间关系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将包括经验研究、实证研究、理论论文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我们将运用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其他适用的统计方法,以量化X因素与Y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判断其显著性水平。
最后,我们将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解读和分析,总结X因素对Y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得出结论。
三、实证研究结果根据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X因素对Y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X因素与Y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X因素的增加能够促进Y的增长。
2. X因素对Y的影响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我们发现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X因素对Y的影响会发生变化。
即使X因素存在,如果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对Y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减弱或被抵消。
3. X因素对Y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X因素对Y的影响并非永久性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
这说明在研究X因素对Y的影响时,应考虑时间因素的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 X因素对Y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第13卷第11期2010年11月 管 理 科 学 学 报J OURNAL OF M ANAGE M E NT SC I ENCES I N C H I NAV o.l13N o.11N ov.2010组织因素对ERP使用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叶 强,方安儒,鲁 奇,李一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ERP系统使用过程中,企业组织内!非技术∀要素起着协调系统与现有资源的关键作用.本文从组织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数据研究组织变革与高层领导支持要素在ERP系统使用过程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ERP系统使用程度对企业业务流程效率和企业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其中流程效率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组织变革与高层领导支持在ERP系统使用过程中都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组织变革通过影响ERP的使用来影响流程效率,进而影响企业业绩;而高层管理支持则通过同时影响ERP使用和流程效率来影响企业业绩.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组织变革;高层领导支持;流程效率;企业业绩;中国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10)11-0077-090 引 言ERP系统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科技,早已引起全球商业社会的广泛关注[1].计世资讯(CC W Research)[2]预测,2009年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规模达到43.4亿元,比2008年同比增长14.8%,在2010年市场将呈快速上升趋势,达到54.8亿元.ERP系统对企业日常运作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已获得广泛共识[3].然而,与此乐观景象形成反差的是,真正通过使用ERP系统而获得成功的企业并不多[4].美国惠而浦公司曾在实施ERP过程中造成了货物积压,导致送达到顾客手中时迟到了8个星期;而Fox M eyer药品经销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ERP系统实施失败[5].事实上,这种现象仅仅是!I T生产力悖论∀的一种表现,人们发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时,投入产出比不理想并非简单的个别现象.这让人们对ERP系统产生了质疑,使用ERP系统到底会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使用ERP时,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业务、人员及组织变革.但是在讨论ERP项目成功因素的研究中,技术性因素往往被放到重要的地位,组织内!非技术∀因素常常被忽视[6-7].Daven port和Brooks[8]认为,企业在实施ERP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技术问题很复杂,但与组织内由于采纳ERP系统带来的各种变化相比,只能算是小问题;而系统内成员间角色与责任的分配则往往关乎系统的成败.ERP作为整合企业资源的技术平台,不应作为一个孤立的技术手段,而应与组织和人的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使用ERP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其影响机制是怎样的?(2)作为!非技术∀的组织因素如何影响ERP使用和绩效,其影响机制是怎样的?收稿日期:2009-10-15;修订日期:2010-08-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90082;70728002).作者简介:叶 强(197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 ai:l yeq i ang@1 国内外文献综述1.1 ERP系统及其绩效评价综述ERP通过对数据的中央管理来实现组织内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使其拥有比早期信息系统更高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敏捷性[9].但是,由于ERP实施涉及大量的集成过程,系统本身非常复杂而庞大.尽管大多数企业在采纳ERP系统时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专业软件商提供的系统软件包,企业在应用系统时仍有可能发现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与ERP系统有冲突,从而必须对其中一方或双方作出调整,使彼此适应.使用ERP系统对组织自身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信息系统的测量和评价一直是信息系统领域的难点,有些关于ERP采纳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没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0].系统评价的标准,一方面难以准确地量化,另一方面对评价标准本身的理解也随着评价主体需求的不同而有差异.评价ERP成功可以是技术上的成功,也可以是经济效益上的成功;可以从企业管理者或员工的角度来评价,也可以从供应商、客户或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很多研究者把视线转向ERP系统的无形收益或中间绩效,而不是传统的财务指标或财务绩效[11].例如,M ur phy和S i mon[12]在使用销售利润额作为标准的同时,也引入了顾客满意度等指标.Do ll和Tor kzadeh[13]采用主观评判的方法来测量信息系统是否成功,这种方法在一般的量化研究中简单实用.国内学者赵泉午等人[14]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企业绩效的标准,研究了ERP实施前后的绩效变化情况,认为ERP作用差异来自于ERP实施成功率较低,而非ERP本身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李奔波、陈升等人[15]将ERP应用绩效评价标准选择了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中端用户、部门经理对E RP的满意程度和企业效率的提高水平等.本研究的部分评价指标采用了这种方法.1.2 组织变革与高层领导支持研究综述使用ERP往往伴随着企业组织的变革[16].组织变革是企业对现有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管理思想的改变,是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的保护和适应措施.实施ERP会引起组织中的角色、责任、权力的变化,进而员工感觉利益受到威胁,产生抵制情绪.C ooper和M arkus[17]认为正是由于员工对变革的抵制导致了ERP系统实施的失败.组织变革的形式还包括组织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内成员形成的统一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指导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组织内成员的观念会有差异.组织文化也是一种对行为的预期,当这种预期与信息系统不一致,在ERP系统实施时就会产生偏差,这样的代价结果是惨痛的[18].可见,组织变革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组织与ERP系统的协调配合,确保ERP系统顺利实施.组织变革往往需要高层领导来发起或认可, ERP项目实施也需要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高层领导支持也是组织内强有力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普遍具有较高的PDI(Po w er D istance Index,权利距离指数)[19],企业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实施ERP的投入相当可观,加之大多数企业从实施ERP到ERP系统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因此,ERP项目实施的过程必须得到高层领导的投入[20]. Javenppa和I ves[21]强调高层领导实际参与I T项目实施的重要性.高层领导不仅要对组织变革指明方向提供建议,更要对ERP项目全面支持,从财政的支持到管理监督、亲身参与,甚至是对下级观念的影响,可以说领导在ERP项目中的作用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多数关于ERP关键成功要素的研究将两者纳入集成的ERP绩效模型,作为平行的影响因素,并得到与绩效正相关的结论[22,23];也有研究将其作为独立的因素,分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6,24].然而对于该影响作用的内在机制,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2 模型与假设本文研究的是企业组织内两种!非技术∀因素组织变革和高层领导支持对ERP使用程度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以下概念模型,如图1.78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11月图1 概念模型Fig.1Con cep t ualm odel2.1 ERP使用程度与企业绩效通常所说的!企业绩效∀包含两个概念,即业务流程效率和企业业绩.前者以特定业务流程内的表征运营效率的指标来说明,如库存周转率,配货及时程度,员工工作效率等[25,26].后者则是贯穿于企业所有活动的业绩表现,例如成本降低情况,利润提高情况,竞争优势等等.对于业务流程效率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很多学者利用流程效率、生产率或者财务项目作为指标,证明了信息技术与流程效率的正相关关系[27];但同时还有部分研究发现,业务流程改进后,企业的业绩不一定提升[26].M elv ille[28]则认为I T资源创造的价值在不同技术背景和企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ERP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和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ERP系统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包含进来,强调与供应商及客户资源的共享.ERP系统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的结合.借助系统平台,企业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等活动能够实现高度集成.ERP系统通过对人力的解放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了人员效率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企业的业绩可以得到提升.ERP使用程度将通过改进企业业务流程效率作为传递,进而提高企业的业绩.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 ERP使用程度高的企业,其业务流程效率会显著提高.H2 使用ERP后,其所带来的业务流程效率提高,将会促进企业业绩改善.企业在实施和使用ERP系统时还会获得很多隐性的利益,这些是隐藏在财务数字下潜移默化影响企业运行的!中间产品∀.例如,企业在使用ERP系统时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发现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功能对现有客户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利用系统内的决策分析模块为未来生产进行预测,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等等.这些利益并不是体现在业务效率的提高,但是同样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ERP使用程度对企业绩效也将具有非传递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 ERP使用程度的提高,会带来企业业绩的提高.(直接影响)2.2 组织变革与ERP使用及绩效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多伴随着组织内的变革,例如组织结构的变化、政策规章的调整以及企业文化的发展等等[27].Tho m as[16]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尽管高层领导支持,用户配合,但由于缺乏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改变,企业仍有可能无法从ERP使用中获益,因而组织变革是ERP应用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C ooper[29]认为组织有惰性,当发生变革时原有的组织文化会对变革带来阻力,影响变革的成败,因此在变革时要对组织文化进行调整.Tho m as[18]在研究组织要素对ERP系统发挥作用的影响时,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都作为组织特性的一部分,认为它们可以促进企业创新,为ERP绩效服务.ERP系统固然作为一种技术在企业运营中发挥效用,但是它的效用能否完全发挥还取决于能否与企业相融合.从这个层面来说,ERP系统还是一种管理观念、企业观念、人员观念的更新,是非纯技术的.组织内结构合理、规章有利、人员积极配合,这些要素组成了使用信息系统的坚强后盾,是ERP系统高效运行的保证.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4 企业内实施组织变革能够促进ERP系统使用程度的提高.2.3 高层领导支持与ERP使用及绩效先前研究证明了高层领导者在企业决策和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的权利距离较高的东方文化背景下,企业的!一把手∀往往表现出比下级管理者更大的特权[19].Ra j a pakse和Seddon[30]对比亚洲和西方国家发现亚洲企业具有更大的权力距离,由此产生了决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等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亚洲企业ERP79第11期叶 强等:组织因素对ERP使用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采纳比例低于西方国家的结果.中国企业内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ERP在企业内使用的程度可能会由于高层领导者对ERP系统的认识不同而有差异.高层管理者关注和参与ERP项目,会对下级领导和员工起到监督鼓励的作用.这样的结果是不仅能加强使用系统本身,还能强化ERP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通过监督手段鼓励员工使用ERP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各部门定期考核来提高各业务流程效率等等.也就是说,在ERP使用的过程中,高层领导支持不仅影响了系统本身的使用,更直接对业务流程的效率产生了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5 企业高层领导支持能够促进ERP系统使用程度的提高.H6 采用ERP的企业,高层领导对ERP系统的支持能够促进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3 研究方法3.1 问卷设计及数据抽样问卷设计参考了以往研究,从现有量表中选择测量问题,得到一份使用41个问题测量5个构念的问卷.多数问卷问题都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量,只有!ERP使用情况∀中关于ERP系统对业务支持程度使用了百分比数值,并在数据处理阶段进行了数据合并处理.2009年10月选取黑龙江省内10家企业进行预测试,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期间,由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并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对问卷进行了信函发放.问卷发放260份,回收215份.对于从没有使用ERP系统的企业回收的问卷,或有漏答、乱答等问题的问卷,本研究全部视其为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15份,回收率为44.23%.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18.3%)、黑龙江(14.8%)、山东(13.9%)、湖南(13.1%)以及河南(10 4%)等省份.多数企业为制造业(76 5%),其它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5.2%)、交通及公共运输(5.2%)、批发零售(5.2%)等.企业规模主要为大型企业(500-2999人)和中型企业(100-499人),分别占41.7%和32.2%;另外超过3000人的特大型企业占到了17.4%.3.2 数据分析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Anderson和G erb i n g[31]认为建立模型的过程可以拆分成对两个概念独立模型的分析过程:首先是验证指标模型的过程,保证后续模型内构念关系的有效性;然后是验证结构模型的过程,目的是验证模型中构念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概念模型的假设.使用Sm art P L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如下(1)验证性因子分析.由于模型中的每个构念都有多个测量指标,本文研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 a l Least Squares,PLS),分别验证构念有效性、收敛有效性和判别有效性.分析结果见表1:!流程效率∀一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为-0. 024109,说明该变量不能准确描述构念.分析原因,该变量对应的问卷问题是!使用ERP对订单处理周期的影响∀,有部分答题人把!订单处理周期∀误解为!订单处理效率∀,因此产生部分错误结果,导致因子载荷过低,应从模型中剔除.表1 第一次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Tab l e1Res u lt of1st CF ACon struct Factor loadi ngs Composite Reli ab ility C ronb ach s'A l pha组织变革0.804667~0.8734840.8848310.804357高层领导支持0.857654~0.9529590.9539930.935428ERP使用程度0.920503~0.9420600.9289850.847992流程效率-0.024109~0.8770320.8507390.77107企业业绩0.630660~0.8225160.8781640.83257480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11月对修改后的模型重新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各因子载荷都不小于0.6,同时各构念的C ronbach#sA lpha和组合信度值都大于0.7.模型内三个因变量中,!ERP使用程度∀和!企业业绩∀的R2均大于0.2,!流程效率∀的R2略低,大于0.15.利用AVE的平方根可得判别有效性显著(见表3).综上所述,该量表是有效的.表2 第二次验证性因子分析T ab l e2Res u lt of2nd CFACon struct Factor l oad i ngs C o mpos i te Reli ab ility Cronbach s'A l pha R2组织变革0.804667~0.8734840.8848310.804357高层领导支持0.857655~0.9530260.954000.935428ERP使用程度0.920503~0.9420600.9289840.8479920.203626流程效率0.65037~0.8770310.9002990.8612440.155513企业业绩0.650660~0.82254640.8781570.8325740.356848表3 第二次验证性因子分析-判别效度Tab l e3Res u lt of2nd CFA–D iscri m i nan tV ali d it yERP使用程度企业业绩流程效率组织变革高层领导支持ERP使用程度0.93134企业业绩0.419040.74033流程效率0.315340.495830.80377组织变革0.395020.324950.090540.84820高层领导支持0.355270.356210.309640.39457n/a(2)路径分析.利用Sm artPLS的Bootstrapp i n g 计算模型路径,结果如图2.概念模型内标注的路径关系均显著,即模型成立.由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中包含中介变量,而当前所得结果并不能完全验证其中介作用,因此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图2 模型路径分析结果-T检验Fi g.2R es u lt of pat h ana l ysis–T S tatistic4 实证分析与讨论4.1 ERP使用程度与流程效率、企业业绩由图2可得,H1-H3均成立.三条路径同时成立说明,企业使用ERP会提高企业绩效,并且在企业业绩改进过程中,流程效率的提高只是其中部分原因,使用ERP还为企业带来了其他隐性的动力.ERP系统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同时,还为企业创造了其他的优势.例如,大部分使用ERP的企业都会在实施前或实施中、甚至是使用ERP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通过ERP提高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来优化原有落后的或低效的生产流程,或者同时对现有流程和过于标准化不适用于本企业的ERP系统进行调整.不论企业采用哪种方式,企业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而这带来的优势不光体现在工作效率、业务效率,它是企业整个业务流、信息流以及资源的优化重组.另外,流程效率关注的是业务层面的改变,并没有体现组织内权力结构和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将在后文阐述.4.2 组织变革与企业绩效由!组织变革 ERP使用程度∀路径成立,可得H4成立,即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能够使促进ERP更好的使用.为了进一步验证组织变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在模型中将组织变革与企业业绩的路径相连,重新进行模型的路径分析,T statistics值为81第11期叶 强等:组织因素对ERP使用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1 833,在p <0.05条件下不显著,表明组织变革并不能直接导致企业业绩的提高,而是通过使用ERP 或者提高流程效率的中介作用.为了研究ERP 使用和流程绩效在组织变革影响企业业绩过程的作用机制,将组织变革与流程效率的路径相连,重新进行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组织变革 流程效率∀路径的T stati s tics 值为0.899,路径不显著.表明组织变革对企业业绩的正向作用并非是直接通过改变企业的流程效率.为了研究!组织变革∀的独立作用,剔除!高层领导支持∀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将!高层领导支持∀从模型中剔除.然后,将!组织变革 流程效率∀路径从模型中去掉,重新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如图4.!ERP 使用程度 和流程效率∀和!ERP 使用程度 流程效率 企业业绩∀路径都显著,表明组织变革增强了ERP 使用和流程效率,导致了企业绩效的提高.这也与前文讨论的结果相照应.最后,还应当验证在没有中介变量的作用下,组织变革与企业业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不然所谓的中介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在模型中去掉其他的变量,保留组织变革与企业业绩之间的路径,T stati s tics 值为4.634,在p <0.01条件下是显著的.以上分析表明,组织变革虽然不能直接促进流程效率的提升,但是通过其对ERP 使用的促进作用会影响流程效率.在调研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由于计划将要使用ERP 系统,在原有的部门设置基础上成立了新的I T 部门来强化企业信息化的实力;有的企业改变了原有的治理结构,在I T 采购等ERP 相关问题决策上采取了较为分权的治理模式;还有很多企业提到了由于ERP 系统需要使用计算机来操作,起初对习惯了纯手工操作或年纪较大、接受能力较差的员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企业通过培训等教育宣传方式改变了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这些都促进了ERP 系统在企业内部使用的效果,进而又影响了企业业绩.4.3 高层领导支持与企业绩效由!高层领导支持 ERP 使用程度∀和!高层领导支持 流程效率∀路径成立,可得H 5,H 6成立,即高层领导支持会对ERP 使用有促进作用,同时领导的支持也会对业务流程效率有积极影响,并且最终都会导致企业业绩的提升.为了进一步验证高层领导支持对企业业绩作用的机制,在原模型基础上将两个变量的路径连接起来,重新对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如图5.!高层领导支持 企业业绩∀的T statistics 值为1 726,在p <0.05条件下不显著,表明高层领导支持并非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而是通过其他因素的中介作用来产生影响的.由模型可得,!ERP 使用程度∀和!流程效率∀在!高层领导支持∀影响!企业业绩∀时起到了传递作用.为使逻辑严密,需进一步证明高层领导支持与企业业绩间是有联系的.将原模型中其他变量去掉,仅保留高层领导支持和企业业绩,T statistics 值为4.324,在p <0 01条件下是显著的.综合以上分析,高层领导能够显著影响ERP 使用程度以及业务流程效率,最终提高了企业业绩.虽然组织变革因素和高层管理支持因素都能够对企业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作用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H 6、H 7成立表明,高层领导支持的作用在企业ERP 使用过程中是持续且直接影响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企业ERP 项目的采纳和实施都涉及到大笔资金的投入,这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尤82 管 理 科 学 学 报2010年11月其在中国,ERP 项目被称为!一把手工程∀,高层领导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高层领导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流程效率也证实了这种领导力的存在.懂得这一点,企业领导就应当在ERP 实施前坚定信念、明确目标,在实施和使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决策和监督,提高足够的经费支持,做好组织内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ERP 项目事半功倍.图5 !高层领导支持∀ !企业业绩∀关系路径不显著F i g .5Ins i gn ifi can t path of !sen i orm an age m en t s upportfir m perfor mance ∀5 结束语近年来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逐年增加,ERP 系统应用不断扩大,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使用ERP 到底会不会为企业带来绩效的提高,组织本身是否也是影响ERP 绩效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并整理出国内使用ERP 的115家企业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验证了使用ERP 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企业使用ERP 系统后,各类资源借助系统平台实现整合,加快了员工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业务流程效率.通过流程效率的提高,企业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业绩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企业使用ERP 系统能够加强与业务伙伴间的合作,实现更有效和便捷的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为企业创造了直接的价值.因此,使用ERP 给企业绩效的影响既有流程效率的间接作用,也有直接作用.(2)组织变革和高层领导支持都对ERP 使用产生影响,并对企业业绩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它们对企业业绩影响的机制有所差异.通过对组织结构、制度及文化的调整,企业能够与ERP 系统更好地配合、员工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ERP 使用中来,进而提高业务流程效率,改善企业业绩.但是,它对流程效率并没有直接的作用.而高层领导支持的作用则相对更强更广泛,它对业务流程绩效会有直接的影响.高层领导可以通过口头或行动的方式向下级传达对任务的期望和要求,同时采取适当的监督和控制.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作用于ERP 系统,它还会协调整个业务流程、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影响流程效率和企业业绩.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仅研究了组织内部变革管理和高层领导支持两个要素对于ERP 实施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其他补充资源,例如中层领导的支持、员工培训、I T 人员素质等.另外,由于回收问卷数量较少,没有对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等条件进行控制.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尝试使用更多的样本数据,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使模型更为严密和充实.参考文献:[1]A ppus w a m y R.I mp l em enta ti on issues in ERP [C ].The 1st Internati ona l Conference on Syste m s Th i nk i ng i n M anag e m ent ,2000:63-77.[2]叶世资讯.2009年中国制造业ERP 行业白皮书[R ].2009:35.CC W R esearch .W hite Book on ERP Industry o fM anufacturing Sector i n Ch i na 2009[R ].2009:35.[3]M oon Y B .Ente rprise resource p lann i ng (ERP ):A rev ie w of the lite rature[J].Internationa l Journa l of M anage m en t andEnterprise D evelop m ent ,2007,4(3):235-264.[4]D evara j S ,K oh li R.P erfor m ance i m pacts o f i n f o r m ati on techno logy :Is act ua l usage the m issing li nk ?[J].M anage m entScience ,2003,49(3):273-289.[5]Vuksic V B ,Sprem icM.ERP sy stem i m ple m en tati on and bus i ness process change :Case st udy o f a Phar m aceu tica lCompany[J].Journal o f Co m puti ng and Infor m ati on T echno logy ,2005,13(1):11-24.83 第11期叶 强等:组织因素对ERP 使用绩效的影响机制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