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会后高房价是否依言得到遏制?
- 格式:pdf
- 大小:115.96 KB
- 文档页数:1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房价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房价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政府不应该利用他那双“看得见的手”仅从表面上去出台限购令、限贷令、限价令强行抑制房价的上升,而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其实政府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低效率的情况,就是市场失灵,我们常常寄希望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然而,一些缺乏必要规范与制度的政府机制不仅难以使市场经济运作的很好,反而经常使事情变得更糟。
三限令调控的结果,让一些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倒闭了或者是被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吞并,这所谓房地产行业的大洗牌,也致使房地产业形成了区域性垄断市场,原本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业现在只是被多个房地产大头所垄断了,垄断的结果促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更好的控制价格,从中牟取利益,这也是我们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我国缺乏必要规范与制度的政府机制,制度的不完善使我们政府更是捉襟见肘,很多时候只能算是拆东墙补西墙,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的房地产税费太多,根本占到房价70%,加上10%的成本支出,10%的利润率,一套房子总共90%的刚性支出,可降的幅度不是很大。
再者,由于我国采用分税制,地方政府所得的很大的部分财政都要上缴中央财政,中央吃大头,地方吃小头,然而,地方政府各项开支又是如此之多,各项公费支出,上头吃饭,下头买单,事权太多财权太少,逼得地方政府只有买卖土地维持财政,而且房价高了,土地价格也高了,财政收入也就高了,地方GDP也随之高了。
为此,总有一些地方政府顶风作案,官商形成一种微妙的默契,使得我们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难了。
所以改革税制、减少出让金,让个各种房地产税费减少才是降房价的根本。
也就是说政府要想控制房价,就必须狠下功夫,完善税制体制,釜底抽薪,而不是仅从表面的宏观调控强行抑制房价的上升,这只会让房价更加难以控制。
我们必须承认,现如今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依然成为一个病态的市场,畸形的市场,所以说我们不能单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看待国家调控房价问题,市场经济的自由化是以正常的市场竞争和社会体制为基础的,结合我国的情况,怎样去为房地产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完善必要规范与制度的政府机制,是我们政府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多位省部级官员对房价表态:抑制房价铁了心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8日下午15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回答经济适用房分配存在腐败现象时强调,绝对不能容忍开着奔驰住经济适用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姜伟新:今年房价一定要保持稳定不行也得行当记者再次向他询问未来房价是否能稳定时,他说:“能稳定,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姜伟新:未来20年中国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姜伟新:中央有能力有办法逐步解决房价问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今年房价一定要保持稳定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代表在审议发言中明确表态,“调控房价,北京要下大力气带好头。
”北京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北京要带头调控房价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查处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这也是在“国11条”后,北京市政府首次正面对房地产调控进行表态。
北京住宅建设成本每平3000元高房价实因地价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今年房价不会戏剧性变化上海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俞正声谈房价问题推荐官员看《蜗居》(图)俞正声表示,住房问题的解决有赖政策上的突破。
目前上海已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土地供给量等,同时上海还在酝酿近期出炉调整住房需求结构的方案。
重庆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建议开征特别物业税抑制投机性购房黄奇帆:建公租房让低保家庭更有尊严地生活重庆将建33.5万套公共租赁房租金低市价四成广东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严控广州深圳房价过快增长黄华华说,过快的房价增长必须得到抑制。
今年年初广东颁布了房地产管控的“粤四条”,强调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住房改造、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
出台这四条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支持自住式和改善式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从而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两会热议之下房地产限购不放松文/张芬今年两会上,房地产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代表委员们、媒体记者以及普通网民的发问,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时刻准备出台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
3月9日的记者会上,1.3万亿修建保障性住房、调控租金、解决供需不均衡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信息的发布,似乎都在传递着政府将严厉调控楼市政策的愿景。
其实在两会召开之前,温家宝总理就在和网友的对话中,表示出仍然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房地产的事情管好,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温总理的信心没有动摇,并且强调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将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将更注重制度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正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强大的开发商温家宝总理2月27日在与网友对话时,专门寄语开发商:“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
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市场经济的开山大师亚当•斯密撰写了《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有说,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其实是人们追逐私利的动机。
如果过分的追求其私利,最终受害还是社会大众。
近年来的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随时可能破灭,带来的破坏力会非常大,好几年都难以恢复过来,这不仅直接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加剧社会分配不公。
温总理的前半句话从侧面肯定了开发商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做的贡献,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房地产商本来就应该追求的利润总理不予干预。
但从后半句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市场信号混乱,是存在不良开发商在从中作梗,误导民众判断的。
高涨的房价一方面将中产阶层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却有大量闲置住房的存在。
在暂时无法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将其这种“不道德血液”净化干净的时候,总理不得不喊话,对其进行循循善诱,试图将开发商引向正轨。
很多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成为中国百姓、政府和开发商的永恒话题,而且,也是国际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深切关注对象。
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高房价问题出现在各类提案议案之中,据报道,两会期间接收到的近300多项政协议案中有一半和房地产有关。
地产,这个关乎民生、经济的焦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最热的话题。
如何抑制房价上涨,保障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也成为人们当下关心的焦点。
同时,中国电视剧《蜗居》的播出,不同的人群对中国房地产的市场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来,或者忧虑,或者恐慌,或者愤怒。
感到忧虑甚至恐慌的是政府,因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而感到愤怒的是民众,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被变相地剥夺了“住房”权。
因此,政府如何才能有效的抑制房价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能有效抑制房价,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府的大量财政收入来自“卖地”和房地产行业的税收。
其压制房价必然会减少财政收入,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宏观上说,在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2009年,中国经济能实现“保8 ”,房地产市场的畸型高速增长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如果房价忽然大幅下跌,那么大量投机性贷款买房的人必然还不起贷款导致破产,而银行也会产生大量呆坏账,严重情况下会引起银行破产导致金融危机。
另外,也是此原因促使部分已买房的人们不再希望房价下跌,转而希望房价继续上涨已获得房价上升而产生的利润。
第三、房价下跌会导致大量人对房价缺乏信心,持币观望希望房价进一步下跌,反而不会增加房屋成交量。
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无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出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不会采用过于强制的手段打压房价。
遏制房价上涨:四项措施能否奏效一、温家宝有决心管好房市,保持合理价位2月27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时,表示自己“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这次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再次表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温家宝总理的这种“有决心管好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承诺,又是依靠什么措施来保障按时兑现的,到底可不可信?有不少网友的怀疑和疑虑都溢于了言表。
二、温总理的四项措施能否奏效要对此作出客观、中肯、理性的判断,就必须从市场的供求对接和居民的收入现状这两个主要角度,分析一下他的这种楼市调控对策,到底对不对路,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综合温家宝2月7日的联合专访与3月5日的政府报告,可以看出他的调控对策有四个主要之点:一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温家宝在接受两网的联合专访时说:“我们原来制定一个规划,2009年至2011年用3年时间把保障性住房建成750万套。
现在看来2009年完成200万套,今年将完成300万套……”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则表示政府将“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分析与解读:从市场的供求上看,2010年全国各大、中城市楼市价格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供给的偏紧与开发商对定价权的垄断。
供需上的巨大缺口必然导致市场上的竞购和价格的不断上涨。
抑制这种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头,最根本的办法不是紧缩膨胀的需求,而是增加有效的供给。
供给增加了,价格向上的张力自然就会消退下来。
从这一点上看,温家宝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办法来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势头,这样的调控基本上是对路的。
两会过后房价仍要暴涨综合最近有关房地产政策的一些消息来看,未来房地产调控形式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双向调控与分类调控可能会成为主导房地产市场政策新方向。
姜伟新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提出了双向调控政策,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总理报告中的增加中小户型、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和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就是供求双向调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双向调控主要是从保障性住房与增加商品房有效供给与供应两大方向进行调控。
增加中小户型供应,主要是继续强化居住性功能,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换成为更多的住房,遏制投机性与投资性需求也是为了改善需求结构,防止炒房集团继续将房价变成地上悬河。
增加保障性住房需求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了,因为当下房价已经非常高了,只要能够到现实中看看的人都明知此情。
虽然三四线城市的绝对价格并不是很高,但是,很显然与当地的个人收入相比还是高很多。
因此,增加保障性住房,才能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分类调控的意思也非常明显,即为了应对不同地域的房地产情况而做出的分类开药方策略,从而避免了一些地方楼市发烧全国楼市跟着吃药的一刀切调控政策。
根据国家XX局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在70个大中城市中,2013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0%,南京、厦门、徐州、桂林等20多个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也高于10%,而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涨势相对平缓,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楼市出现了“崩盘”现象。
中国楼市多次出现了热点城市高烧不退,冷得城市沦为鬼城的境地。
因此,今后政策调控更可能更倾向于分类分地区调控。
分类与双向调控实际上都是为了区别对待不同情况的思路,其本质上有着内在关联。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表示,“双向调控”也可称为“分类指导”,即对一线城市继续增加供应,以抑制、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限购政策不会退出;对于库存量比较大的城市,则要控制供地结构、供应结构。
房地产调控政策这种转换在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逐渐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会更健康,如今一些观点走向了极端,认为房地产出了问题都是行政干预之过,实际上,在当下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没有房地产调控,中国房地产市场不知道崩溃几次暴涨几次了。
出重拳,遏制房市价格疯涨,建立社会主义的城市房地产管理制度——为《建言》撰稿李海目前“两会”召开,代表、委员和社会人士都在热议城市房价疯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使党和政府不得不重视,研究解决的重大事件。
1998年住房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住房难问题。
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土地供应有限,而房屋需求无限,一旦放开住房自由交易市场,就自然使房价上涨不止。
所以,十多年前我们的房改一放,房地产价格就顺势上升。
随着矛盾的迅速发展,导致今天的疯涨,形成了城市居民住房的两极分化局面,难以遏制。
十年来尽管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特别是在近两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眼看着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在急剧鼓胀,将会重蹈美国次贷崩盘的覆辙,连外国人都说“超过迪拜危机千倍”,“是全世界少见的调控困境”,“中国被高房价难住了”,等等,担忧其泡沫破裂波及国外,受到影响,直向中国建言治理。
目前“两会”的热议,理在其中,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尽快研究拿出改革方案和措施来,有效遏制住房价高涨势头,进而治理城市住房市场无序竞争,使之走向稳定正常发展的道路。
为此我们建议:一,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城市房地产市场混乱无序、住房价格疯涨问题的严重性。
它已经从局部的房市问题转化为全局性的经济问题,进而会转化为政治问题。
能不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住其继续恶化,发生崩盘悲剧,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标志。
因此,不能允许我们有任何疏忽大意,一定要认真对待。
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看待,下决心出重拳、快出拳,妥善解决这个必须解决的经济难题。
为此,我们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市场经济的市场化的思路,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思路对待。
既要利用市场调节的优点,又要改造市场自由无序竞争的缺点,建立新的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干预管理的社会主义城市住房管理制度,比较彻底地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
面对当前房价“疯涨”难治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出重拳”、用重力、动手术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房价疯涨的“顽症”。
深度剖析中国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世界看到了一个奇迹,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的增长不足以支付以更高增长的房价。
高企的房价使得“蜗居”、“蚁族”、“房奴”等词语频见报端,高房价问题再次牵动国人的神经。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房价问题成为了两会的热点话题,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并就此提出了四大措施。
而在此次人大会议上,据粗略统计,接近半数提案指向“高房价”,形成“围攻”之势,甚至于有媒体戏称人大会议为“房地产大会”。
简单分析,高企房价是由一下原因造成的:1、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每年投入几百亿的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置建设直接让该城市的商品房有了极高的附加值。
2、通货膨胀导致房价继续高企。
全球金融危机本来可以使我国严重泡沫的房地产沉淀下来,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策联手推出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又“适时”地刺激了房地产,继续吹大房产行业的泡沫。
3、城市化进程是房价攀升的潜在力量。
根据官方数据的统计,每年中国的城市都要涌入至少1300万人,这些城市化造成的毒誓人是商品房的刚性需求,也是房价能够坚挺的力量。
无论是商品房还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都是房地产的潜在需求。
4、炒房客的存在。
主要是炒房客有钱,可以利用庞大的财力优势使得房地产市场能支持和发展。
国内政策的不健全也为炒房客提供了可乘之机。
比如信贷政策的钻机等。
上述原因直接货间接的影响房价,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房价。
但是这些原因都不是城市房价高居不下的原因。
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再看看两会期间,媒体的视点:中国证券报发表的《谁该为房价“不听话”负责》中提及到,与发生安全事故有主管领导引咎辞职、地区经济发展不理地方官难以升迁相比,我们似乎从来没听说过官员因为地方地产调控“失职”而受到影响。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两会热议抑制高房价要出新招
两会热议:抑制“高房价”要“出新招”
两会热议:抑制“高房价”要“出新招”
房价高不是经济规律,是腐败造成的。
规范房地产市场应该做:依法惩处违法批地;依法收回房地产商违法囤积的土地;依法追回银行违规放贷。
房价的不断攀升,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
如何让工薪阶层有房子住,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人人感受到有自己小房子的安定感。
腐败及其潜规则导致社会公平和正义被虚化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内在因素!如果一个家庭只准购买一处房产,并且个人住房面积实行上限,则有钱人不能够炒房,房子价格势必下来。
建议物业税征收方法:所有的房子的物业税都先交上来,然后再按人头的面积退或减税,这样就不可能有漏网之鱼,又不必去审查什么惟一住房。
豪宅、第二套住房要另外征收奢侈税!早就该征收“房屋空置税”。
呼吁网上能发起签名要求征收“房屋空置税”的提案。
点评:“民以食为天”,也可以说“民以居为地”。
能否管好房地产市场是对政府调控能力的一种考验。
希望本文两会热议:抑制“高房价”要“出新招”能帮到你。
精品文案资料范文分享。
2018年两会房价内容提案,全国两会对房价的影响《年两会房价内容提案,全国两会对房价的影响》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了一下发到百度。
年两会房价内容提案,全国两会对房价的影响年两会有关房价问题不出所料地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很多市民都非常关心两会后房价,那么两会之后房价跌还是涨呢?下面是百度小编整理的两会房地产政策影响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年两会后房价两会之后房价涨跌从已召开地方两会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成为主基调,被写入了多个热点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
经记者梳理,截至月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南京、合肥、珠海等九大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抑制资产泡沫被两个城市提及;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写入报告的有四个城市;还有四城提出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而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的城市更达到了五个。
防范风险,遏制炒房,引导合理住房需求,化解热点城市土地供求矛盾成为各地共识。
就一线城市来看,与去年北京、上海都以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作为房地产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
今年,北京的态度直接而鲜明——严控中心六城区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探索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
上海的表态也让市场吃了定心丸——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去年,房价上涨幅度最高的代表城市之一深圳,则在年已提出释放一批土地空间和产业用房的基础上,工作总结又提出年要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
广州则表态,将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二线城市中,尽管南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简单提到要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但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在前一天召开的政协会议上用掷地有声的话语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