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98
重症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的患儿,占70.9%,多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主要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
本组36例患儿合并颅内感染5例,合并心肌炎15例,合并肺水肿2例。
所有患儿均对症采取抗病毒、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尽可能阻止疾病向危重症方向进展,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死亡病例报道[1]。
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
大多数病例恢复良好,然而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病情进展极快,短期内死亡[2]。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5月半,最大10岁9月,5岁2例(5.6%)。
全部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依据:(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异常、脑电图、磁共振、胸部线、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
(4)确诊依据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在临床救治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依据,方法对23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制定周密的各系统监测观察指标,发放手足口病病情告知书,加强卫生消毒宣教,做到医(护)患(家长)互动.结果前后甄别出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除甄别3例危重症转送icu治疗外,其余36例在我科均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及后期的调养,均临床痊愈出院.结论规范细致病情观察和护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抢救治疗极为重要,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重症征象、小儿、护理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作总结。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其中3岁以下33例,占84.62%.临床表现除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外,其中持续高热34例,精神差39例,频繁惊厥2例,呕吐4例,肢体抖动35例,呼吸、心率增快26例,血压偏高23例,末梢循环不良5例。
1.2方法在加强消毒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抗病毒、抗感染等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①甘露醇降颅压、速尿减轻循环负荷;②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③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若循环系统受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多巴胺等。
呼吸功能障碍时,转入icu予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并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
1.3结果39例住院10~14天,平均约12天,36例治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无护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