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5.14 KB
- 文档页数:2
重症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的患儿,占70.9%,多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主要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
本组36例患儿合并颅内感染5例,合并心肌炎15例,合并肺水肿2例。
所有患儿均对症采取抗病毒、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尽可能阻止疾病向危重症方向进展,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死亡病例报道[1]。
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
大多数病例恢复良好,然而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病情进展极快,短期内死亡[2]。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5月半,最大10岁9月,5岁2例(5.6%)。
全部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依据:(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异常、脑电图、磁共振、胸部线、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
(4)确诊依据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手足口病病原学与临床特征分析1. 引言1.1 手足口病的背景及现状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侵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流行趋势,特别是亚洲地区,我国自2008年以来已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轻微的病症,但部分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1.2 研究手足口病病原学与临床特征的意义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与临床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对于监测疫情变化、控制疫情蔓延、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手足口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病原学方面,研究者发现了多种肠道病毒与手足口病的关系,明确了病毒基因型的多样性。
在临床特征方面,研究者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病原体的致病机制、疫苗研发等,亟待进一步探讨。
2 手足口病病原学2.1 病原体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其中,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尤为显著。
2.2 病毒分类与基因型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特征,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此外还包括柯萨奇病毒B3、B5型等。
这些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导致其致病性、传播力和地理分布存在差异。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
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
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 r51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2-231-02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wang?hongqing??niu?mingyangdepartment of internal pediatrics,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xuzhou 2210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explor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prevent patients transforming from mild symptoms to severe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children with hfm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28 children, 81 were male and 47 were female, 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2︰1 and the maximum onset age of 5 years old. children aging 0 to 3 years old were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90.6%. most children’s fever duration sustained for≥3 days, showing drowsiness, irritation,startl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fecal and intestinal tract virus type 71test found 128 positive patients (100%).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acute severe symptoms were mainly infected with ev71,mostly aging from 1 to 5 years old, especially from 1 to 2 years old. for children with hfmd, vital sign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 acute severe patients should be detected early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atients’prognosis.[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4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为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7例患儿中,出现精神症状45例,惊跳41例,高热29例,呼吸及心率加快23例,呕吐15例,血糖明显升高12例,高血压11例,末梢循环不良6例。
47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典型皮疹32例,非典型皮疹15例。
所有患儿出现的并发症有神经系统并发症36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3例,心律失常29例等。
结论:精神改变、惊跳、持续高热是手足口病进展为重症的重要临床特征,并发症以脑炎、支气管肺炎及心律失常较常见,应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治疗,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并发症2007年以来,中国多次发生手足口病(hfmd)疫情的全国流行。
该病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而导致死亡。
本研究总结4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以期早期识别诊断并及时治疗,以而改善该病的预后。
资料与方法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7例,男30例,女17例。
其中<1岁8例,1~3岁29例,3~5岁9例,>5岁1例。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凡hfmd患儿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可临床诊断为重症hfmd: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萎靡、嗜睡、呕吐、易惊、谵妄、头痛、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及惊厥,查体示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呼吸频率及心率增快;④盗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5×109/l)或明显降低(<2×109/l);⑦血糖明显升高。
所有重症病例需经医院hfmd诊疗专家小组审定。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危重病例:①频繁抽搐、昏迷及脑疝;②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及肺部啰音等;③循环功能不全表现,如休克等。
264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高雯;张志坤;高庆华;何金奎;项东;张绍文;解光越;杨梅【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2(016)005【摘要】@@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近年儿童中常见流行,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ekievirus A16,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1].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少数患儿可引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3,4].【总页数】3页(P918-920)【作者】高雯;张志坤;高庆华;何金奎;项东;张绍文;解光越;杨梅【作者单位】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市工人医院;玉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重症手足口病61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 [J], 王明英;李丽君;孙伟伟;2.2013年大连市手足口病重症患儿80例病原学分析 [J], 刘艳;刘英华;彭安民;孙頔3.21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及病原学分析 [J], 邱宝强;颜云盈;李梅4.89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J], 罗云娇;杜曾庆;杜丽江;甘泉;潘小坤;柳琼;刘麟晶5.重症手足口病43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J], 许晓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3T16:19:1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霞邓燕艺甘宁
[导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
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李霞邓燕艺甘宁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537000)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学的临床表现。
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
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0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
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少部分为重症,可并发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现将我院2012年-04至2012年-11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确诊的共78例。
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据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运动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头痛、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抽吸样呼吸。
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
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面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增高
1.2 纳入标准于2012年-04至2012年-11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3 观察指标定义①高热(腋温):≥39℃,中热:~38.9℃,低热:<38℃;②心率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窦性心动过速的标准,<1岁>140次/分,~6岁>120次/分,>6岁>100次/分;心率减慢:<1岁<100次/分,~6岁<80次/分,>6岁<60次/分;③血压升高:收缩压>(年龄×2)+100mmHg(1mmHg=0.133kPa);血压降低:收缩压<(年龄×2)+60mmHg;④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婴幼儿30次/分,儿童20次/分);⑤典型皮疹为手、足、口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皮疹。
1.5 资料提取①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②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等;③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④治疗及转归。
1.6 分组患儿按病情分为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研究期间收治符合《指南》入院条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其中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65例为EV71感染,13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78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5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1岁,其中<3岁63例,~5岁 11例,>5岁4例。
EV71感染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3例,男12例,女1例。
2.2 症状和体征
2.2.1 发热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程1-5天,其中高热27例,中热47例,低热4例。
2.2.2 皮疹 78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
2.2.3 神经系统易惊71例(91%),精神差46例(58.9%),肢体震颤38例(48.7%),烦躁不安34例(26.5%),呕吐19例(24.3%),嗜睡9例(11.5%),眼球运动异常8例(10.2%),抽搐3例(
3.8%),抽吸样呼吸2例(2.5%),昏迷1例(1.2%)。
2.2.4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19例,呼吸节律不齐2例,肺出血3例。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71例,其中>200次/分4例,血压升高34例。
2.3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12×109/L 49例。
②血糖:正常32例,>6mmol/L33例,>9mmol/L 8例。
③16例行腰椎穿刺术。
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升高8例,糖升高7例,蛋白升高1例,降低2例,氯化物升高4例,降低2例。
16例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①胸片:肺纹理增粗26例。
②头颅CT:脑炎改变2例。
2.5 治疗常规治疗:①甲强龙10-15mg/kg/d,冲击3-4天;②丙种球蛋白1g/kg/d,共2天。
③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必要时予白蛋白、速尿和3%氯化钠合用脱水。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④米力农改善心功能。
⑤危重症予机械通气。
11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组),其中肺水肿7例,肺出血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
2.6 转归 2/78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组。
2例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1例10天,1例39天)仍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家属放弃治疗。
74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住院天数4-16天。
3 讨论
本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均有发热,提示手足口病伴发热时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
病程以3-5天为高峰期,以6月-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
神经系统症状以易惊(91%)发生率最高,依次为精神差(58.9%),肢体震颤(48.7%),烦躁(26.5%),呕吐(24.3%),眼球运动异常(10.2%)。
眼球运动异常均出现在EV71感染组,余神经系统症状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临床中发现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易进展至危重症。
2组病人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
治疗上均予甲强龙冲击,丙种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
治疗后13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组均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治愈,且治疗疗程短,住院天数4-8天。
11/78例因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感染组。
2例因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
2例死亡。
上述4例均为EV71感染组。
临床分析表明肢体震颤及眼球运动异常提示脑干脑炎,易进展为危重症。
肢体震颤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眼球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目光茫然,双眼球左右来回游动或上翻,推测病变部位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即中脑、桥脑)附近[1]。
2012年我院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11例危重症均为EV71感染。
部分患儿到我院就诊时已是危重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综
合治疗仍难以抢救成功。
要求一线医生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几个方面: ①及时掌握发病情况,男女均可发病,以6月-5岁居多; ②患儿起病时症状常不典型,如出现肢体震颤和眼球异常运动(游动或上翻)等表现时应警惕脑干脑炎的可能。
③治疗上应及早使用呼吸机,并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参数;药物治疗可选用甲泼尼龙和IV IG冲击治疗,同时给予必要的高级生命支持疗法。
参考文献
[1] Yang SD 杨思达,Lin HS。
手足口病并发脑干脑炎19例临床分析.(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