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类像理论构建下的后现代超真实世界
- 格式:pptx
- 大小:161.44 KB
- 文档页数:2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人们简单地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一层面,而是把消费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象征系统。
在他看来,消费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一种通过消费来维系社会秩序和巩固社会地位的方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不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和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鲍德里亚指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已经脱离了它们原本的实际功能,而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们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特定的社会意义。
这就导致了一种“符号交换”的现象,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并不是简单地在购买商品,而是在通过商品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以及生活方式。
这种“符号交换”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人们往往更加在意的是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不再是单纯地从商品中获得实际的实用价值。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显著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和文化。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和广告成了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人们倾向于通过购买商品和消费来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而非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求自我认同和幸福感。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物质消费的过度,也使得人们对于真正的精神和心灵需求变得漠视。
消费主义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同质化和商业化。
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社会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它让人们逐渐迷失在物质和虚荣之中,忽略了真正的人情和人文。
消费主义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消费主义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和地域的分化,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这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并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原书石义彬著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符号批判理论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A,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在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弹性增加的庇护下,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
消费取代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生产社会。
·生产过程和产品要求转化为文化意识形态范畴。
满足需要的消费被转化为满足欲望的消费,是“为欲望而欲望”。
·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
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B,物品/符号体系·消费理论的前提假设:商品在消费之前,它们一定呈符号状态,物品的含义已通过把符号编码的机制被确立起来。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性体系统,非功能性系统、后设及功能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以物品的功能和符号性为矢量轴,加上这四种“亚体系”象域构成“物/符号”体系。
阐述了物向符号的转化。
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C,物品/符号逻辑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
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任意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
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响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解读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前言中,鲍德里亚指出,象征交换是人类社会曾经真实存在的社会规范,它支配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然而,象征交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境构成中越来越被遗忘,象征交换对今天的现实社会存在构成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凯尔纳认为,这个前言是鲍德里亚对自己研究新方法的概括。
并且,他正确地判断此时鲍德里亚“将理论建立在巴塔耶关于过剩和消耗的原则、莫斯关于礼物的概念以及雅里(Jarry)消除意义的玄学愿望的基础上,推崇了‘象征交换’,并攻击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学院派的符号学和社会学。
”①一、建构象征交换理论鲍德里亚认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生产领域中的任何冲突都可以被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冲突与革命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分析当今社会的革命逻辑,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断裂来重新思考新的理论生长点,一种对资本主义实现全面批判的基点。
这种基点就是象征交换。
(一)象征交换的内涵及其特征在鲍德里亚的传记研究者迈克·甘恩看来,象征性交换应被视为鲍德里亚理论的“阿基米德基点”,每一个鲍德里亚的研究者第一要做的就是准确理解象征交换理论。
与英美学者不同,鲍德里亚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他并没有对其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或定义,而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描述来逐渐显露其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了解象征交换的理论来源及阅读《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来体会或把握“象征”与“象征交换”。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的最初来源是马塞尔。
莫斯的礼物观念与乔治·巴塔耶的过剩和花费原则:甘恩称巴塔耶对鲍德里亚的影响绝对是决定性的。
《受诅咒的部分》(TheAccruedShare)是巴塔耶一部经济学专论,在这部著作中关心的是花费(或浪费),这与其他经济学著作关心生产大不相同。
巴塔耶强调“花费掉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产生出的能量的巨大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生产的过剩必须通过亏损的运行而被浪费掉:是最终的浪费能够实现激励地球能量的运动。
88王 臣,刘永宁: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王 臣,刘永宁(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作者简介:王 臣(1994.07.01-),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广播电视学。
【摘 要】“你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
”①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种种经典对白,无一不彰显出鲍德里亚独特的符号哲学认知和对拟像社会的强大塑造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黑客帝国》现实与虚幻的轮回进行详尽的解读,目的是探讨鲍德里亚“超现实”的媒介理论在影片中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黑客帝国;让·鲍德里亚;超现实;媒介社会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88-02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代科幻电影中的经典符号,很多人将电影列入“烧脑”“血腥”等系列。
然而,《黑客帝国》并非常规的烧脑电影般以特效博人眼球,而是一部涉及科学,哲学和社会等多唯度、多学科交叉的电影。
本文聚焦《黑客帝国》第一部,旨在利用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探讨人类如何改变对传统媒介的认知,如何全面颠覆现实世界创造未知,彻底实现仿真和虚幻拟像的共存。
一、仿真和拟像的后现代媒介表达:丢掉杂念,解放思想拍摄《黑客帝国》之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吩咐所有的演员仔细阅读鲍德里亚的书籍《拟像与仿真》。
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是电影《黑客帝国》得支撑点,它不仅囊括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还使得该电影的内在核心力量富有哲学思辨且饱含深意。
这所有的一切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在电影之中,真实贴切、浑然天成的以影像方式传递文本,解放传统媒介社会。
(一)仿真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中坚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首次进入的蒸汽时代踏出人类进步的第一个脚印,随之而来的电气时代便捷了人类的衣食住行,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摘要: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
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
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
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
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
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
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
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
2023-10-29contents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概述•后现代主义与媒介转向•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的媒介社会学•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鲍德里亚学术思想的应用与展望目录01鲍德里亚学术思想概述03鲍德里亚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理论、媒介研究和后现代主义等。
鲍德里亚的生平与学术背景01鲍德里亚出生于1929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02他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哲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鲍德里亚的主要学术贡献鲍德里亚的著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介理论、政治哲学、社会学等。
他的学术贡献包括对媒介的批判性分析、对消费社会的理论探讨以及对政治哲学的深入思考等。
鲍德里亚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和理解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鲍德里亚学术思想的影响23鲍德里亚的学术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被广泛地引用和讨论。
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
鲍德里亚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02后现代主义与媒介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与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挑战了现代主义的许多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许多观念和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它强调差异、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知识的批判和质疑,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中心化。
它主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反对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和排他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压迫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媒介转向的背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形式正在发生转变。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快速和广泛。
同时,新媒体也使得信息生产和消费更加个人化和定制化。
鲍德里亚仿真理论解构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当代社会中,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和表达手段所包围,例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这些形式被用来展示现实和传达信息。
然而,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却提出了一种深入研究这些媒体表达手段的视角——仿真理论。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仿真”的时代,真实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他认为,当代文化表达手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了一个扭曲的、虚幻的现实。
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我们不再能够准确区分真实和虚假。
首先,鲍德里亚指出,媒体表达手段通过模拟和再现现实,创造了一个超越实际经验的虚拟世界。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摄影、剧本和特效处理的产物。
这些媒体表达手段通过刻意构建的场景和角色,制造了一种人们期望体验的虚拟现实。
然而,这种虚拟现实却可能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其次,仿真理论还揭示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在传递信息时所带来的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媒体表达手段不仅仅是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扭曲和改变信息的媒介。
当代媒体常常将信息片段化、夸张化、刻意制造争议和娱乐效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真实地呈现事实。
这样的媒体策略可能导致观众被愚弄和误导,无法真正理解真相。
另外,鲍德里亚还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表达手段通过消费主义的力量来统治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他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交认同等需求。
而这种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的方式,使人们逐渐陷入消费主义的幻象之中,从而把现实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市场。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消费主义的力量使得当代文化表达手段成为了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广告、商业营销和娱乐产业的兴盛,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产品和娱乐,而不是真正思考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本质。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越来越偏离真实,而更倾向于创造和维持虚拟的乌托邦。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姓名:李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张能为2010-04中文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鲍德里亚哲学中的拟像社会这一主题。
“真实”和“虚拟”虽然是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在鲍德里亚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场,这对范畴获得了新的理论内涵。
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及其研究者的作品的阅读,重点去剖析鲍德里亚“物”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并且追问这种演变的社会内在动因,以及描述由于“物”的演变而造成的“超真实”的社会图景,从而揭示鲍德里亚思想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
鲍德里亚的整个思想不论就其研究的切入点还是其思考的维度,都是从符号入手,从日常生活领域批判和反思“物”的现代性神话出发的。
鲍德里亚深刻分析了现代社会“物”的嬗变历程,其哲学思想发展有一个“实——虚——实”的演进图示。
在早期,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品和消费社会,从而来寻求其中的符号学意义。
在《生产之镜》之后,鲍德里亚明确的拒斥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全面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象征交换原则是其学说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他的思想始终。
在这一原则下,鲍德里亚提出了“拟真”、“内爆”和“超真实”等核心范畴,试图冲破符号对人的控制。
他认为,当我们周围的东西都被内爆为超真实的时候,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被打破了,真实被消解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拟像社会。
本文探讨了鲍德里亚“拟像说”形成的社会条件、技术基础和运作机制,指出拟真的生产是无限制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并最终形成超真实的社会图景。
晚期的鲍德里亚重新转向了对“命定之物”的分析,提出了物的命定理论,并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物”是如何一步步消解主体,如何用“致命的策略”来“水晶复仇”,如何让“真实”和“虚拟”内爆为“超真实”。
鲍德里亚晚期的思想是向形而上学的回归,由于其思想表达的晦涩难懂,对于其晚期思想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文本分析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鲍德里亚前期著作的文本分析作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重要理论家,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前期著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变革。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已经悄然地进入到后现代社会的时代,其中,社会关系、阶级、消费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本文将结合鲍德里亚的前期著作,探究消费社会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差异,并针对其理论提出相关的文本分析。
1.现代性的特征首先,现代性被认为是一种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理性、机械化和技术化,这种特征表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上。
在现代性时代,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例如,现代化的国家制度逐渐代替了传统封建制度,强调公民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在经济方面,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体制将货币和自由市场放在了核心地位,这对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后现代性的特征后现代性的特征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
后现代社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义经济模式的普及,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后现代性的经济特征是以消费为重心,消费者文化的兴起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是满足基本需求,而是在追求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定制出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
这意味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消费活动已经进行了融合,这是后现代性所特有的。
另外,后现代社会中还存在多元文化、地方和社群,强调社会多样性、主体性和相对主义等方面。
3.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性的陷阱鲍德里亚非常强调后现代性中消费社会的陷阱,他认为消费主义社会已经将个体异化为需求的被动消费者,同时剥夺了个人与现实世界的基本联系。
例如,在现代性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通常与其工作、阶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关.然而,后现代性中,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这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型态和价值观经常是由市场操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