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68 KB
- 文档页数:3
物的嘲讽与主体消亡的宿命:鲍德里亚的思想主题仰海峰*在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中,物的存在方式一直是其关注的重要主题㊂早期的鲍德里亚主要关注消费社会中物的符号化问题,揭示物体系的支配地位,并想以象征交换为核心的文明模式取代符号 物为核心的消费社会模式㊂后期,鲍德里亚感到,在现代电子媒介社会中,物已经病毒化了,它到处游弋,完全据有了这个世界㊂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以及与之对应的客体完全消失了,被传统形而上学所控制的物从被支配性的构架中逃逸出来,嘲讽地 看 着作为主体的人是如何被物的世界所吞噬的㊂这种冷漠的嘲讽,表面上揭示了物的存在方式,实际上却描绘出主体消失的宿命㊂一主体的消失与物体系的形成: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主体是近代以来哲学逻辑的核心要件㊂理性与主体具有同一性,是近代以来思想发展的起点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主体地位的确立与近代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㊂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了自身仰海峰,男,1969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㊂的思想转变,即从早期强调主体㊁理性的思想转向了从社会历史中考察主体㊁理性的思想,将人置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加以考察㊂在这一新的视角中,主体不再处于社会历史与哲学逻辑的中心位置,任何关于孤立主体的想象都只是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认同(这主要是就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来说的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总是难以逾越个体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段)㊂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在谈到生产中的个人时指出,这些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个人才是出发点㊂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㊂ 其实,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 市民社会 的预感㊂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㊂ ①因此,个人是被社会结构所架构的,在商品社会也是如此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讨论了商品拜物教㊂他指出,在商品普遍化时代,平常的物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神秘性,使人拜倒在自己面前,这就是商品拜物教㊂这里的拜物教具有两重含义㊂在表层,拜物教意味着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这是对直接存在的物的崇拜;在深层上,物之所以能占据这种 崇高 的位置,源于它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地位㊂因此,对社会体系中的物的崇拜,说到底是对这一社会结构本身的崇拜,这时拜物教的 物 不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社会关系,当人们崇拜具体的物的时候,对相应社会关系的崇拜与认同却被遮蔽了㊂商品拜物教表明,在商品普遍化的时代,主体只是一种理性的想象,实际上是被一种看不见的抽象体系所规制的㊂在这种体系的表层,就是传统哲学中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者说是有欲望的人与作为对象的物的关系㊂但从深层上来说,有欲望㊁有目的的个人,恰恰是被社会系统所整合㊁所同921物的嘲讽与主体消亡的宿命:鲍德里亚的思想主题 җ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 25页㊂031җҗ 哲学篇化的㊂从现代社会的变迁来看,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㊂19世纪后期,特别是在20世纪初,随着以泰勒制㊁福特主义为表征的机器大工业的推广,生产的机械化使人日益成为生产系统的螺丝钉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为理论基础,通过整合齐美尔与韦伯的学说,提出了物化理化㊂与马克思相比,卢卡奇更加强调社会生产层面的人的物化生存状态,这是人进入自动化系统的结果,人的物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人被自动化的物体系所编织的过程㊂面对主体㊁人被物化的状态,卢卡奇从以黑格尔为中介的历史辩证法出发,力图重新确立主体的批判立场,以阶级意识扬弃物化意识㊂这种确立主体地位的理论想象,经过‘启蒙辩证法“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即主体已经被技术理性架构了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揭示出,随着工具理性的全面扩张,人真的成为技术铁笼中的 囚者 ㊂这也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主体越来越成为客体㊁物的编织物㊂这一思路直接影响到鲍德里亚关于物体系的支配地位的思考㊂在当时的法国,反思传统哲学的主体理念是当时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㊂从鲍德里亚的思想建构方面来说,除了马克思以及由此形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外,还受到索绪尔开创的结构语言学与拉康在承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去主体化的思路的影响㊂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在讨论 感性确定性 时认为,人要想把感性经验的东西表达出来,就会遇到 共相 ,因此,感性确定性的 真理 在于 共相 概念 ㊂正是从这里,黑格尔的哲学实现了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过渡㊂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黑格尔的这一论述将语言不言自明地看成了主体的表达工具㊂在同时代的索绪尔看来,语言的这种表达功能并不来自主体的指令,而是由语言自身的差异结构所决定的㊂由符号构成的语言可分为音响系统的能指与表达概念含义的所指,能指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所指的意义㊂因此,语言自身的结构性差异系统才是语言表达功能的基础㊂在这种理解中,语言不再是主体表达的工具,主体反而成为语言表达的载体㊂。
鲍德里亚物体系等级体系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被誉为“后现代社会学的先知”。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包括“物体系”和“等级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探讨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和批判。
我们来谈谈鲍德里亚的“物体系”理论。
物体系是指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世界,包括商品、广告、媒体等。
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是由符号和符号交换构成的,它们不再代表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成为了消费社会的象征和表面。
在物体系中,物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实用性和功能,而是取决于其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例如,名牌包包、奢侈品等不仅仅是物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而,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种虚拟的现实。
他认为,物体系的商品和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吸引力和欲望,使人们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物体系已经超越了实际的需求,成为了一种虚幻的现实,人们通过消费来追求虚幻的快乐和满足。
在鲍德里亚看来,物体系的存在也导致了社会的“等级体系”的形成。
等级体系是指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分布。
鲍德里亚认为,等级体系不再是基于实际的能力和才华,而是基于符号和象征的权力。
物体系中的商品和广告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通过消费特定的商品和品牌,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从而在等级体系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鲍德里亚指出,等级体系的存在并非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实际情况,而是一种虚假的象征体系。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等级体系是通过符号和象征来维持的,而不是通过实际的能力和才华。
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虚假权力和地位的现象,认为这种虚假的等级体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总结起来,鲍德里亚的“物体系”和“等级体系”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符号权力的问题。
他认为,物体系不再代表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成为了消费社会的象征和表面;等级体系也不再基于实际的能力和才华,而是基于符号和象征的权力。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拟像理论是一种由波斯尼亚-黑塞(Bosnia-Herzegovina)籍教授罗伯特·鲍德里亚(Robert Baudrillard)开创的学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根据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来构建的拟像。
拟像理论还包括对现代模仿的分析和讨论,该理论指出,现代人受到了古老模因和众多象征性结构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自古代文化和秩序。
根据拟像理论,许多新时代文化秩序都是对古代模仿的折射。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文化结构是一种拟像架构,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社会,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除了了解文化分析之外,鲍德里亚还在他的拟像理论中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和文明的力量。
拟像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文化如何以及为何以古老的结构为基础重构新结构。
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加工历史,从而更好地确定自身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也改善了人们对他人的认识、欣赏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文化彼此尊重的社会环境。
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超真实,拟真与内爆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仰海峰内容提要在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中,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是三个核心概念.超真实是对真实的批判,超真实的世界源自于符码的拟真.在符码支配一切的时代,信息的泛滥导致了内爆,这是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种转变.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阐发,鲍德里亚扬弃了早期以象征交换来替代现代性的批判思路,走向了客体支配一切的理论逻辑.这是一种悲观思想.关键词超真实拟像拟真内爆仰海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550001在《生产之镜》与《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鲍德里亚的思考内容与写作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思考内容来看,之前的鲍德里亚主要集中于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及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在之后的讨论中,鲍德里亚更为关注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产生的另一种世界秩序及其意识形态效应.在他看来,这是电子拟真占主导模式的时代,传统哲学的一些核心理念都受到了挑战.如传统哲学都想追求一种"真",并以此作为形而上学的基础,而在电子拟真时代,"真"已处于消失的痕迹之中.这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的根基已经改变,需要对这一改变进行哲学的反思.从写作风格来看,鲍德里亚后期主要采取了散文式的写作,围绕着这一新的世界秩序进行"碎片式"的讨论.在这些论述中,超真实,拟真与内爆, 构成了三个重要概念.按照我的理解,这三个概念一方面体现了鲍德里亚的思考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哲学思想的颠覆.1.从真实到超真实"真实"(rea1)是同想象(image)与幻觉(illusion)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在柏拉图看来:"真实者是仅能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收能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真实"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真实" 后来成为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虽然在海德格尔看来, 过去的哲学都是在追求一种存在者意义上的"真实", 而他的哲学是在追寻存在意义上的"真实",但"真实"作为哲学的根基,仍然是存在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真实"是"存在论上的绝对,是存在于自身的真"闭. 与"真实"相对应的就是想象与幻觉.对于哲学来说,其目的就是要剥离想象与幻觉,进入到真实的世界,这构成了近代以来哲学的核心主题.想象与幻觉或者是对现象的感受,或者是感官的产物,这些都无助于对真实的把握.在笛卡尔那里,如何排除感觉 , 14—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幻觉的干扰,是其《第一哲学沉思录》的主题.正是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我思"的真实性.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笛卡尔的"我思"中的"我",还只具有"知性"的意义,与这种"我"相对应的"理性"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理性",这是自康德到黑格尔所辨析的问题.根据黑格尔的思想,只有在绝对理性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地驱逐虚妄,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最后统一.绝对理性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想象与幻觉作为虚妄的知识,将被概念性的认识所扬弃.可以说一部《精神现象学》描述的就是超越想象与幻觉,把握"真实"存在的认识过程.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有一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性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31这里的"现实的"就是"真实"(rea1)一词的另一种中译法,指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在伦理世界中,也就是理性的本真样态. 真实的东西与现存的东西是不同的,前者体现了理性的内在要求,而现存的东西则未必如此.在这个意义上,"真实"与"真理"是一致的.只有在绝对理性中,我们才能达到对"真实"的把握.自19世纪后期开始,传统哲学所弘扬的"真实" 日益受到批判.在福柯看来,马克思,尼采与弗洛伊德是这一传统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重要代表. 在马克思那里,理性的"真实"受制于现实的生活过程,对现实历史过程,特别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其意识形态效应的分析,构成了其理论的焦点.尼采认为,自古希腊开始,哲学通过压抑体现生命意志的感性世界,建构了一个以理性为核心的超感性世界,这是生命意志的堕落,这一堕落以酒神精神的消失为起点,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达到其顶点.他的哲学就是要重新估价传统,以"超人"重塑新的权力意志,重新建构思想的起点.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理性"真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即物质生产的世界.尼采的批判揭示了生命意志世界的意义.虽然他们对"真实"世界的批判对后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从本文的理论语境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带来的冲击,则直接影响到了从"真实"到"超真实"的思想转变.虽然在撰写《释梦》时,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神经病理学的范围"[53内,但这本书却打开了另一个理论空间,即以梦,欲望等为主题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一个被意识所遮蔽的无意识领域,虽然在正常状态下,无意识受到了意哲学研究识的监控,但它总会穿越这条监控线.无意识有其内在的结构及运行机制,并会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文明的发展就是理性对无意识的压抑过程.从这一研究中可以延伸出的话题是:在传统的思想中,理性建构了一个现实世界,但这个世界是以压抑人的无意识,牺牲人的欲望来保证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的. 如果我们将这一话题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个思想动态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联系起来,一种新的思想动向无疑是理所当然的:即摆脱人的受束缚的状态,将无意识中所呈现的"梦想"实现出来,以促进人的重新生成.这构成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的主题.在1924年发表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特性, 思想来源等都做了较为清晰的描述:"超现实主义, 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它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控,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阎布勒东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对超级现实的信仰.这种超级现实是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是梦境中所展示的无穷威力.它趋向于摧毁一切精神学的结构并取而代之.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超现实主义强调意识的自发形式,也就是无逻辑限制的形式,是对"逻辑秉政"的反抗.因为"在文明的掩护下,以进步为口实,人们已经将所有(不管是否有理)可以称之为迷信或幻想的东西,一律摒除于思想之外"印.布勒东认为自己的这些思想"要感谢弗洛伊德的发现.根据这些发现,终于形成了一股思潮; 而借助于这股思潮,人类的探索者便得以作更进一步的发掘,而不必拘泥于眼前的现实.想象或许正在夺回自己的权利."嘲因此,超现实主义指向的是不同于当下现实的另一种现实,这是以想象力和自由为取向的另一个世界,是对蕴藏于人的内心深入力量的发现.布勒东想通过提倡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来超越当下的现实,这正是"超现实"一词所要表达的内含,因此,"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超现实"的世界中, 而不是被理性与逻辑所控制的现有生活世界中. 鲍德里亚的批判针对的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 在鲍德里亚看来,由布勒东开始的超现实主义针对的是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来说,现实的,理性的东西胜过想象的,虚幻的东西,超现实主义借助于弗一15—超真实,拟真与内爆洛伊德的发现,将这个问题颠倒过来,强调想象的,梦境的东西更为真实.这种颠倒并没有改变事情本身."超现实主义仍然与它所质疑的现实主义相关联,但它在想象的决裂中重复了现实."超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反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结构的两极.当这个结构没有被打破时,对结构的一极的批判并没有改变这一结构本身.从消费社会视角来看,超现实主义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对这一社会的批判反思,因为在超现实主义中,传统哲学的"真"与 "假"的区分,依然构成了其理论的前提. 在鲍德里亚看来,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是: 我们所消费的,首先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产品或商品, 而是由符号所中介的符号一物,这种符号一物构成了一个主动的结构,支配和生产出我们的需要,欲望,推动着我们的消费.这是他在《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着力描述的问题.我们对符号,物的消费,首先是对由媒介所建构的符号影像的消费.在这种消费中,表面看来我们是消费的主体,实际上则是处于影像所造就的主体的幻觉之中.同样,消费物也不是直接存在于某处的物,而是由符号中介的符号一物.这是由符号体系所构建的世界,消费的过程就是进入到由商品所构成的符号化体系之中的过程,消费的意义变成了占据由符号的差异体系所提供的身份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真"与"假"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照广告影像去消费,这才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话题. 符号一物是由现代电子媒介提供的,而电子媒介的作用就是消除"真实"的存在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本雅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指出: 现代摄影技术使艺术的"灵韵"消失了,这种"灵韵"产生于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11啦得艺术品变成了可机械复制的大众消费品.本雅明的时代最多还处于对原作的复制时代,而到了鲍德里亚时代,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原作的复制变成了原作本身是由符码编制出来的,这时真实变成了被编码的东西,也就是无限地可复制的东西.这是对"真实"概念的重要改变."真实的恰当定义是:那个能够被等价再现的东西.这个定义和科学是同时代的,科学的公设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准确地再现;真实的定义和工业合理性也是同时代的,这种合理性公设了一种普遍的等价系统(古典再现不是等价关系,而是转写,阐释和评论).在这个复制过程的终点,真实不再是能被复制的,而是总已被复制的:超真实"【ll】在本雅明那里,还存在着对"真实"的复制,而现在,"真实" 总是已被复制出来的,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真实"死亡了,我们现在能够拥有的是由电子媒介制造出来的"超真实".当"真实"不再存在时,与"真实"相关的虚构,想象及相应的形而上学都瓦解了.我们进入到了"超真实"的时代.2.拟像,拟真与"超真实"世界按照鲍德里亚的论述,超真实世界是拟像(sim— ulacra)秩序的第三个阶段的产物,这是"拟真"(simu— lation)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要理解这一世界,我们先要理解什么是"拟像"?什么是"拟真"?根据杰诺斯科的考证,拟像一词在古希腊就存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世界区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可见世界又可区分为影像与实物(包括自然存在物与人工制造物),可知世界可划分为理智世界与理性世界,前者主要指的是类似于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指称的世界,后者指的是"真实"世界, 即永恒不变的世界.影像世界是实物世界的影像,实物又是理智世界的影像.整体而言,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像.柏拉图所谓的影像,就是拟像【】31.根据柏拉图的理念,拟像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阴影,正如他在《理想国》第六章一开始所讨论的投射在洞穴墙壁上的阴影,这些拟像只是"真实"的假象,还不是 "真实"本身.可以说,消除拟像不仅是《理想国》的核心主题,而且是后来哲学思考的一个核心主题.在法国,笛卡尔的怀疑论就否定了拟像的存在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拟像的否定总是与对"真实"世界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在第一小节所讨论的,如果 "真实"已被"超真实"所取代,那么对"拟像"的否定也就会得到相应的理解.到了鲍德里亚的时代,拟像不再被简单地否定了.如德鲁兹认为柏拉图贬低了拟像.福柯在谈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时也认为,笛卡尔对拟像是沉默的.这些反思为重新讨论拟像打开了理论空间.对于拟像,鲍德里亚在不同时期的理解有一些差别.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以及《拟像与拟真》中,鲍德里亚将拟像的现代历史发展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 即仿造是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拟真是符码统治时期的主要模式.拟像的第一秩序依赖的是价值一16—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的自然规律,拟像的第二秩序依赖艉价值的商品规律,拟像的第三秩序依赖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 仿造与文艺复兴一起出现,与对封建社会的解构一起出现.在传统社会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有其严格的符号标记,这些是不能仿造的.随着文艺复兴带来的人与社会解放,等级消失了,一切都被归结为对自然的模仿,自然成为惟一的实体,它超越了各种各样的血统,等级和种姓的差异,这就为仿造提供了天然的理由.面对自然世界, 现代思维才开始建构表象与真实的形而上学.从社会关系建构的层面来说,对自然的模仿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本位的前提,当自然成为一切存在的标准时,人们才能展开对自然的研究,并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以形成统一的社会纲领.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一时期, 物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仿造的"膺品",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与原件构成了一种相似的关系.仿造打开了通向工业生产的通道,拟像经仿造进入到工业生产支配一切的第二种秩序时期.如果说仿造物与初始物是一种相似关系,那么由机器开始的工业生产产品之间则是等价关系.在第一种秩序中,仿造品与真实物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在工业生产中,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机器的生产效率.膺品消失了,机器生产出来的永远是复制品.本雅明所分析的机械复制时代正是这一时代的开端.这是从价值的自然规律及其形式游戏向价值的商品规律的转变.实际上,只有原件消失,形象与真实不再重要时,才能建立起一个等价物的时代.从鲍德里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这第二种秩序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这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追问的是生产的可能性本身,关注的是机器的操作原则.人们把生产与劳动看成是潜在的力量,看成是历史过程的总体性活动,并把劳动与生产的潜能看成社会与人的本质规定.随着机器的发展,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人们也随之进入到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物的交换价值支配了一切.第二个阶段是机械复制技术开始使用的时代, 这是本雅明和麦克卢汉关注的时代.鲍德里亚认为, 机器生产出来的是系列,而摄影技术的出现,才真正使生产变成为一种复制,模型才成为一切存在的根哲学研究源.马克思将技术看作是生产力,并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变革社会的重要条件.在鲍德里亚看来,当复制技术成为再生产的模式时,一切就都置于现代符号的再生产之中,技术不仅压倒了产品的信息(使用价值),而且压倒了生产力,生产不再有意义,生产的社会目的性消失于产品的系列性之中,这是拟像压倒历史的时代.这是从拟像的第二种秩序向第三种秩序的过渡.本雅明和麦克卢汉的理论就处于这个转折点上.拟真是拟像秩序第三阶段的主导图式.拟真 (simulation),也可译为模拟,仿真,这首先是对本真东西的仿造,但从鲍德里亚的语境来说,拟真是从模型出发的复制,这是真实世界的消失.在第三阶段, 既不再有第一阶段那种对原件的仿造,也没有第二阶段那种产品的系列化,在这个阶段一切都是根据符号的差异原则复制出来的.在第二种秩序中,起调节作用是一般等价物;在第三种秩序中,则是模式的散射.在模式起主导作用时,"自动控制,模式生成,差异调制,反馈,问,答,等等:这就是新的操作原则."【l5】这种新的操作是通过符号编码来完成的,在编码的过程中,控制与模式的生成才能发挥支配的作用,人们才会变成对模式及其运行的回应物,这正是问/答所体现出来的.在这种模式的复制中,辩证进化的过程结束了,目的不再在事物最后的阶段才呈现出来, 目的性已经预先存在,并写入到了符码之中,这正如《黑客帝国》第二部中梅罗纹加对尼奥所描述的一样,没有目的性,目的性就是在源代码中所确立的因果性原则.在符码支配中,一种数字形而上学重新出现了, 这就是0/1的形而上学.正是0/1的编码生产出一切.0/1不仅是一种数字,而且是一种两极共存的新形而上学原则,它构成了一个母体,这是一种新的二元统治形式.因此,基因体现了一种两极共存在的螺旋结构,问,答体现了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原型.当你进入到0/1所构成的母体时,你就具备了控制一切的能力,同时具备了生产一切的能力.在《黑客帝国》第一部中,塞弗正是通过源符码来认识"真实"的.鲍德里亚所讲的结构性的价值,指称的正是这种符码的结构方式.鲍德里亚认为,这是生产的终结,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终结,也是革命的终结.在第一阶段开始的真实的消失过程,在第三个阶段终于彻底完成了. 在1990年出版的《恶的透明》中,鲍德里亚从价一17—超真实,拟真与内爆值变迁的视角将拟像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使用价值),商品阶段(交换价值),结构阶段 (符号/价值)……以及价值的病毒阶段."[163从符号指涉的角度来看,第一种秩序指涉着自然,第二种秩序指涉着平等,第三种秩序指涉着模型.现在我们进入的是第四阶段,这是价值的发散阶段,它没有任何指涉,呈现为一种无规则的传染病式的存在状态,就像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样.这种前后描述的变化,一方面固然反映出鲍德里亚对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观点的变化.将拟像的进程描述为三个阶段时,鲍德里亚将符号统治的过程与象征交换对立起来,认为象征交换是替代符码统治的文明模式.在1990年代之后,这种乌托邦式的解放方案已被鲍德里亚所抛弃,他完全走向了客体统治的立场.这一问题我将在其他文章中加以讨论.在当下的讨论中,我们还是回到拟像的第三秩序,来揭示拟真所导致的结果.鲍德里亚认为,拟真导致了真实的最后瓦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拟真以符码的拟像取代了真实.虽然在拟像的第一种秩序中,仿造已经开启了真实的沦丧过程,但真实本身还具有其本体的地位.生产秩序虽然进一步瓦解了真实的存在,但生产秩序只是将真实放置一边而不闻不问.只是到了拟真这一阶段,真实不再构成参照系,真实本身反倒是从符码编码中复制出来的存在.比如在博尔赫斯关于地图与领土的寓言故事中就反映了这一点.一个帝国绘图师绘制了一幅与领土一样精确的地图,在帝国衰微之后,还能在帝国的荒漠中拾到地图的碎片.不是领土先于地图而存在,这里的模拟不是对事实的模仿,而是一种无来源的超真实存在.不仅如此,在符码统治的时代,真实本身往往只有依靠符码编码才能存在,这种存在是比真实本身更真实的存在."在拟真原则支配的世界,真实成为模型的借口."真实不再是那个可以再现的东西,而是永远都已经被再现的东西,即超真实的东西.第二,超真实世界导致了意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在第一种秩序与第二种秩序中,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一些东西,如它们都寻求世界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着形而上学的追求.比如在生产秩序中,对主体,意义等的论述,就具有形而上学的意蕴.在这种意蕴中,"真实"就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鲍德里亚区分了"掩饰"与"拟真": "掩饰",这是假装没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在这里, 真与假,真实与想象都有着严格的区别.拟真,则是伪装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时,"真实"是否存在, 已经不再重要了.如果没有"真实",也就不存在奠基于真实之上的形而上学与意义世界,这正是鲍德里亚说真实被超真实取代时所想表达的含义."领土, 身体,真实,这张表格在物质形式上还没有消失,但它们在形而上学上已经消失."这是对真实与想象这个二元世界的消除,是模型的普遍化.当然,当意义与形而上学等终结时,主体与客体,真与假,幻觉与实在,表象与本质等的区分也都失去了意义.正是在真实世界的废墟中,产生了超真实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表现"(representation),这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和反映,而在超真实世界,"表现"让位于呈现(presentation),这是模型所带来的直接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秀"(show).在这一点上,电影《楚门的世界》fTheTrumanShow)就是很好的例证.鲍德里亚在此基础上。
论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7-2007.3), “一个在后来反对符号统治但又用符号进行写作的人。
”[1]5其早期符号消费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消费思想,同时为现代人更深刻地了解消费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理论源起来说,每种理论都有它出现的理由,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亦不例外,本文就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做一综述。
标签: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巴特;符号学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就思想渊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对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产生影响的首先应推其导师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是法国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较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法国的人。
“他是西方绝无仅有的研究日常生活的哲学家。
”[2]389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列斐伏尔正在进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三卷写作,1967年完成了其核心部分《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这直接影响了早年鲍德里亚的写作。
[1]39出版于1968的鲍德里亚的《物体系》正是在列斐伏尔的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
鲍德里亚自己也曾说,列斐伏尔对自己帮了很多忙,他在大学和其他地方教了自己很多。
虽然鲍德里亚并不认为自己是列斐伏尔的门生,[3]267但列斐伏尔和鲍德里亚的理论联系是无法消除的。
正如林志明先生所认为的二人间“亦难以脱离师生间的问题性关系”,《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所开启的计划,正是鲍德里亚“日后发展的主题”。
[3]235列斐伏尔认为:“哲学不能被当作栅栏,也不能为了提升世界和为了区别浅薄与严肃时,将存在、深度和本质孤立在一边,而将事情、外表和显现孤立于另一边。
”[1]40-41在今天,必须意识到日常生活变成了哲学的客体,如果真想保持哲学的理想特征,就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批判中。
他是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
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
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
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
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
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
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他的消费异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消费异化思想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他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形成背景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二、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内涵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围绕消费行为与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现象。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追求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消费逻辑下,人们往往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依赖,导致人的本质和需求被异化。
消费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过度消费和浪费,还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空虚和迷茫。
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和“潮流”,不断购买新的商品,却忽视了自身真正的需求和内心的满足感。
三、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形成背景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后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阶段,物质丰富、消费繁荣。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人的异化、精神空虚等。
鲍德里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消费异化思想。
此外,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还受到了后现代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理论强调社会的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往往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四、消费异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的本质和需求,以及如何在消费中寻求真正的满足感。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摘要: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
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
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
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
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
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
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
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
鲍德里亚仿真理论解构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当代社会中,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和表达手段所包围,例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这些形式被用来展示现实和传达信息。
然而,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却提出了一种深入研究这些媒体表达手段的视角——仿真理论。
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仿真”的时代,真实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他认为,当代文化表达手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了一个扭曲的、虚幻的现实。
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我们不再能够准确区分真实和虚假。
首先,鲍德里亚指出,媒体表达手段通过模拟和再现现实,创造了一个超越实际经验的虚拟世界。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摄影、剧本和特效处理的产物。
这些媒体表达手段通过刻意构建的场景和角色,制造了一种人们期望体验的虚拟现实。
然而,这种虚拟现实却可能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其次,仿真理论还揭示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在传递信息时所带来的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媒体表达手段不仅仅是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扭曲和改变信息的媒介。
当代媒体常常将信息片段化、夸张化、刻意制造争议和娱乐效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真实地呈现事实。
这样的媒体策略可能导致观众被愚弄和误导,无法真正理解真相。
另外,鲍德里亚还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文化表达手段通过消费主义的力量来统治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他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交认同等需求。
而这种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的方式,使人们逐渐陷入消费主义的幻象之中,从而把现实变成了一个永恒的市场。
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消费主义的力量使得当代文化表达手段成为了塑造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广告、商业营销和娱乐产业的兴盛,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产品和娱乐,而不是真正思考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本质。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当代文化表达手段越来越偏离真实,而更倾向于创造和维持虚拟的乌托邦。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除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外,一个重要的逻辑转向就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的转变。
所谓后马克思思潮,主要指的是早期受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影响,但后来又明确反对马克思从生产逻辑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学者。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法国当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一位重要代表。
鲍德里亚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德国文化影响,阅读了尼采、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布莱希特等人的著作,并翻译了包括布莱希特《流亡者的对话》在内的一些重要德文著作。
196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受萨特的影响并在其举办的《现代》上发表了三篇文学评论性文章。
1966年,鲍德里亚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并进入南特禾大学,先后在列斐伏尔与巴特的影响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物体系》。
在此期间,鲍德里亚还受到了以原始文化研究批判现代社会的莫斯、巴塔耶的影响,除此之外,鲍德里亚实际上还受到了拉康、马尔库塞、德波、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德鲁兹、克里斯托娃等左派思想家的影响,并在1968年参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法译工作。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此时的鲍德里亚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
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分析鲍德里亚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转向了后马克思思潮。
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早期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具有一些不同的质点。
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多诺,其直接的论述对象实际上是自动化生产的社会,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这一现实基础上。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真实的虚拟和虚拟的真实--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姓名:李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张能为2010-04中文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鲍德里亚哲学中的拟像社会这一主题。
“真实”和“虚拟”虽然是古老的哲学问题,但在鲍德里亚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场,这对范畴获得了新的理论内涵。
本文通过对鲍德里亚及其研究者的作品的阅读,重点去剖析鲍德里亚“物”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并且追问这种演变的社会内在动因,以及描述由于“物”的演变而造成的“超真实”的社会图景,从而揭示鲍德里亚思想的社会批判价值和现实意义。
鲍德里亚的整个思想不论就其研究的切入点还是其思考的维度,都是从符号入手,从日常生活领域批判和反思“物”的现代性神话出发的。
鲍德里亚深刻分析了现代社会“物”的嬗变历程,其哲学思想发展有一个“实——虚——实”的演进图示。
在早期,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品和消费社会,从而来寻求其中的符号学意义。
在《生产之镜》之后,鲍德里亚明确的拒斥了马克思的思想,并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全面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象征交换原则是其学说发展的一条主线,贯穿于他的思想始终。
在这一原则下,鲍德里亚提出了“拟真”、“内爆”和“超真实”等核心范畴,试图冲破符号对人的控制。
他认为,当我们周围的东西都被内爆为超真实的时候,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也被打破了,真实被消解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拟像社会。
本文探讨了鲍德里亚“拟像说”形成的社会条件、技术基础和运作机制,指出拟真的生产是无限制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并最终形成超真实的社会图景。
晚期的鲍德里亚重新转向了对“命定之物”的分析,提出了物的命定理论,并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物”是如何一步步消解主体,如何用“致命的策略”来“水晶复仇”,如何让“真实”和“虚拟”内爆为“超真实”。
鲍德里亚晚期的思想是向形而上学的回归,由于其思想表达的晦涩难懂,对于其晚期思想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研究引言: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最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其中,他提出的拟像理论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本文将对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其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启示。
一、拟像理论的基本观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拟像(simulation)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观察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关键概念之一。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实质,而被虚拟的表象所取代。
这些虚拟的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模糊,人们很难分辨真实和虚假之间的界限。
鲍德里亚通过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观察,指出了拟像的三种不同形式:符号拟像、生产拟像和模拟拟像。
符号拟像是指符号代替了原本的实物,成为了人们感知和理解现实的媒介。
生产拟像是指在人类通过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拟像,这些拟像沉溺于功能性和效率,而忽略了真实的本质。
模拟拟像是指通过模拟和仿真的手段,创造出了一个几乎完全虚构的世界,这个世界虚幻而虚假,与真实的现实相去甚远。
二、拟像理论的现实意义1. 拟像思想的重要性拟像理论的提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社会中隐藏的虚假化和虚拟化的现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拟像思想的启示告诉我们,在面对看似真实的事物和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审视的态度,不盲目接受和相信。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2. 拟像社会的特征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拟像社会,其中拟像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人们通过媒介和技术的传播,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拟像呈现的。
拟像社会具有虚拟、多样、变异和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很难找到真实的参照物和准确的判断标准。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
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
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
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
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
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
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
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
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
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
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
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
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
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
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运用到社会领域之内,然后形成自己的批判思想。
同时,夏堂也认为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之内;而余源培先生在《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文中认为鲍德里亚颠倒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颠覆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消费社会理论,例如张剑和孔明安先生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还有学者从“存在论”的角度讨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例如陈立新先生的《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存在论上的启示》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双重影响的视域来解读鲍德里亚。
戴阿宝在《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认为鲍德里亚前期的思想受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但是,鲍德里亚在其作品中大量论述了差异化消费、大众传媒、广告、品牌等,这为其以后转向后现代奠定了基调,“显然,这一时期鲍德里亚的消费
社会研宄更主要地釆取了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分析占主导地位,其特色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式的,而还不是后现代主义式的,但是这样的研宄奠定了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基础和走向”?。
国外
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鲍德里亚理论思想在学术界的迅速升温,学者们对鲍德里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得他迅速成名于西方世界。
在众多的研究者中,以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最为著名。
他将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鲍德里亚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框架之下;第二阶段,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三阶段,同现有一切思潮决裂,走向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
国内的学者也大多沿用道格拉斯的这一划分。
除了道格拉斯之外,还有斯蒂文贝斯特、马克波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等人的研究。
总体来说,国外研究鲍德里亚思想的学者比国内要多,著写的专著明显也比国内丰富。
然而内容和观点也大多都集中于后现代理论这一块,而对其符号消费思想的研究也相对薄弱。
国外学术界对鲍德里亚的研究比较早,研宄成果也比较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进行了解读。
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的人物作一简述:
道格拉斯?凯尔纳:道格拉斯?凯尔纳是研宄鲍德里亚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鲍德里亚的整体思想进行了深入研宄,得出了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结论。
他在1989年出版的《让被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及其他》一书(7(20? Baudrillard: From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BeyoncF^,是研究鲍德里亚的重要著作,同时,道格拉斯?凯尔纳编的《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是一本论文集,这本书由一系列研究鲍德里亚的论文组成,这些研究涉及了鲍德里亚理论的各个方面,凯尔纳在绪论中表达了自己对鲍德里亚的看法,在凯尔纳看来鲍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在他最初的三本书里,波德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关于符号的符号学理论的补充。
”?马克?戈特迪纳:在《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中马克?戈特迪纳在《客体系统与日常生活的商品化:早期的波德里亚》一文中对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解读,他认为,“波德里亚展示了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改变中体现出的相对于经济变化(在这里被概念化为现代性的运动)的力量,并以此为他超越马克思主义(后来他确实成功做到了)奠定了基础”?,同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也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一些后现代思想。
马克?波斯特和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马克?波斯特和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从后现代的角度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进行了解读。
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从后现代的角度对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以及符号交换理论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对《物体系》以及《消费社会》的研究,马克?波斯特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历史性的,而符号学则贯穿其中,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其次,波斯特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的对比,得出鲍德里亚和哈贝马斯,“都把批判理论的范围扩展到能够涵盖语言现象,两人都比马克思更进一步地拉近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其他学者对于鲍德里亚与后现代的关系也有研究,例如,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的《鲍德里亚与千禧年》,在这本书中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主要探讨了鲍德里亚对千禧年的看法以及世界秩序、全球化、千年虫、身份认同等等一些后现代的问题?;还有学者甘恩(MikeGane)的《波德里亚:批判和命定性理论》Uean Bcmdrillard: Critical and FatalTheory)和《波德里亚的寓言集:波德里亚与文化》(BaudfinafdBestiary:Baudrillard and Culture),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鲍德里亚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学者们通过把《物体系》纳入到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宏观脉络中去解读,因此,从“物一""?符号一一消费”这样微观的逻辑发展角度对《物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有其必要性。
鲍德里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迸发的时代,他的思想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但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确是其导师列斐伏尔、符号
学大师罗兰?巴特以及马克思,而《物体系》就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写作逻辑,同时引入符号学的方法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