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三戒》教学共3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34
三戒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
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寓言代表作:《三戒》《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是其寓言的代表作。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取《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针对人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提出注意的问题,做出的忠告。
少年:身体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中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老年:血气已衰,要戒除贪得无厌。
对照老夫子的三戒,才知道自己有幸当了君子,但是不幸遇到了小人。
孔子三戒是讲个人的修养,柳子三戒可是观察官场秘笈。
三戒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
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寓言代表作:《三戒》《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是其寓言的代表作。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取《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针对人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提出注意的问题,做出的忠告。
少年:身体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中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老年:血气已衰,要戒除贪得无厌。
对照老夫子的三戒,才知道自己有幸当了君子,但是不幸遇到了小人。
孔子三戒是讲个人的修养,柳子三戒可是观察官场秘笈。
柳宗元《三戒》《三戒》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期间所写。
永州在今湖南零陵。
《三戒》包括三篇作品:《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作者借着刻画麋、驴、鼠这三种典型的动物,以寓言的题材及文笔,嘲讽当时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最终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使人知所鉴戒,因此题为「三戒」。
作者在此篇前有一段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而乘物以逞(依恃外物之力肆意行动):或依势以干(冒犯)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用本身不大的能力以惹怒强于自己的东西),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主旨:这篇说明依托主人的护庇以干其非类,非类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护庇人而已。
一旦超出护庇人势力所及的范围,便要招来杀身之祸。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牴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注释】「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13.狼藉:指麋残骸纵横散乱时样子。
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
后用此语形容凌乱不堪。
这篇说明依托主人的护庇以干其非类,非类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护庇人而已。
一旦超出护庇人势力所及的范围,便要招来杀身之祸。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啖,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尨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1.黔:指黔州,州治在今四川彭水。
《三戒》教案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马丽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2.在对课文熟悉精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学习本文以物喻人,随物赋形的写法及犀利、简洁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麋、驴、鼠三个寓言形象所代表的三种世态人情。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播放《黔之驴》寓言故事动画,引出本课作品《三戒》。
二、作者简介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大家通过相互补充,真正作到师生资源共享。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
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
“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
三、设置疑问,激趣解题教师设疑:文题为何命名为《三戒》?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明确:《三戒》是柳宗元作品中的名篇。
当时作者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被贬永州。
在那里,他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遂将其中足以训诫世人的现象写成了寓言。
本篇由《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组成。
篇名得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篇名隐含着君子不可不戒之意。
寓言是由故事和教训(或道理)两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寓言往往将丰富有劝戒意义的教训或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寓言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道理,而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四、诵读课文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临江”是地名,即今江西清江县。
“ 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这一篇是藉临江之麋的故事讲“依势以干其非类”。
“干”是冒犯之意。
“非类”指异类,这里具体指犬。
寓言开头先交代临江人打猎,得到一只幼麋,想把它畜养起来。
“ 畋”是打猎。
“ 麋麑”指幼麋。
鹿崽子叫“ 麑”。
接着写临江人家中群犬对幼麋的态度。
“入门”指临江人抱幼麋入家门。
“群犬垂涎,扬尾而来”。
群犬—拥而上,欲食幼麋。
“ 怛之”指临江人叱退群犬。
“ 怛”是恐吓之意。
接着写临江人设法使群犬与幼麋相习熟。
他天天抱幼麋与犬亲近。
“就”是接近之意。
“习示之”,是反复试探着将麋示给犬,使犬熟悉它,开始使它不要动,逐渐使之与犬玩耍。
“稍”是逐渐之意。
“积久”是说时间长了,犬都能照主人的意思做。
接下去写幼麋渐大以后的情况。
幼麋忘了自己本身是麋,以为犬真是自己的好朋友。
“良”是确实之意。
于是与犬“抵触偃仆”。
戏耍无所不至。
“抵触”指以头角顶撞。
“偃”是仰面躺下。
“仆”是向前趴下。
“偃仆”形容翻来滚去的样子。
“益狎”指愈发戏耍无忌惮。
犬畏惧主人,所以“与之俯仰甚善”,即极意周旋。
“然时啖其舌”。
“啖”是咬嚼。
“啖其舌”形容群犬不断舐舌欲食,只是畏主人而不敢动。
末段写三年以后麋在路上遇外犬遭遇的结果。
三年以后,麋出门,见路上有许多外犬,便跑过去与之戏耍。
外犬见之都“喜且怒”。
“喜”是指有麋送上口;“怒”是指麋竟欲与己戏耍,触犯自己。
于是外犬一起将麋吃掉,“狼藉道上”。
“狼藉”指麋残骸纵横散乱时样子。
而麋至死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三戒为唐代柳宗元的三篇散文,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
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
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题记(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题记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作者简介: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汉族。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三戒》教案设计重点理解1.《三戒》既为柳宗元的寓言代表作,肯定有着深刻的寓意,这三则寓言寓意各是什么呢?(1)《临江之麋》:参考:写恃宠而骄的小麋,鞭挞了依势放纵的奴才。
解析:麋因有主子的势力作仗恃,在家犬面前放纵胡为,但一旦失去主子之势,便被外犬吞食。
作者显然是以麋影射那些依仗主子之势而恃宠放纵的奴才,讥讽他们可怜的心态和可悲的命运。
(2)《黔之驴》:参考:写徒有其表的蠢驴,讽刺了外强中干的小人。
解析:“黔之驴”从外形看是个庞然大物,神气活现,但它愚蠢无能的真相暴露后,便难逃死亡的命运。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他们只能利用表面的强大一时吓唬别人,其结局是可悲的。
(3)《永某氏之鼠》:参考:写猖獗一时的恶鼠,斥责了作威作福的人物。
解析:因“某氏”的庇护,老鼠作恶,肆无忌惮;新房主的到来给了它们致命一击,被彻底消灭。
鼠的这一形象无疑是影射那些在当政者庇护纵容下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的小人,他们自以为“饱食而无祸”,但只能逞恶一时,结果成为发臭的腐尸。
2.《三戒》作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的作品,除了对麋、驴、鼠所代表的三种世态人情的揭露外,是否还有其他感情在其中?参考:有其他感情因素的存在。
解析:《三戒》重在对“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之辈进行揭露讽刺,以期引起人们的警戒。
但作为作者革新失败被贬之时的作品,矛盾复杂的心态也不无流露。
作品中隐晦地表现出对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的上层人物的批判;对身居皇位却不能惩恶扬善、体察民情的皇帝的不满……正是在这种“主子”的护佑下,鼠、麋之辈才得以猖獗一时,危害一方;蠢驴之类,才得以身居高位,显赫一时。
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寓言,柳宗元的寓言与之有何不同之处呢?参考:在柳宗元之前,寓言大抵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作论说的例证,柳宗元的寓言则摆脱了这种依附性质,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