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67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第三讲:中国民俗类型:物质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精神生活民俗 了解发俗有哪些种类构成,各种类的基本特征。
理解民俗禁忌;成年礼;祭祀;《山海经》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之一,二千多年前,“民俗”一词已频频出现。
在我们先人的文献中。
《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史记》中有“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货殖列传》中对一地人情,物产,时尚爱好,也是以“民俗”冠之。
民俗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如行风一般,所以,我们的古人又形象地称其为“风俗”,约定俗成,广泛使用。
第一节 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这是中国民俗范畴中一个庞杂而又重要的新领域。
国外传统的民俗学分类中,曾取消它们“入俗”的资格,或根本视而不见。
如英国早期的哥麦(l .Comme)和班尼(C .S .Burne)等民俗学家,在所著的民俗学专著中都没有物质民俗的地位。
一再强调“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
物质生活民俗中,一定的民俗意味已凝聚在特定的物体上,并通过民俗物的存在而显示或运用而释放出来。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群体心意的物化存在。
在物质生活民俗上,也往往刻有居地地理环境的印记。
一、饮食民俗(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台湾张起钧教授著有《烹调原理》一书,他在序言中说:“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答案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 A )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 A )3.那达慕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行。
( B ) 4.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规矩。
( B )5.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
(B)6.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
( B )7.客人进人蒙古包后,忌讳坐在蒙古包的东北角。
( B )8.壮族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A)9.火塘是藏族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B)10.长期以来,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
( A )二、单项选择题(40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 A )的特点。
A.东南密西北疏 B.东南疏西北密 c.东西密南北疏 D.东西疏南北密2.下列传统节日中,未作为全国性法定节日的是( A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3.被称为“口袋房,曼子炕”的是( B )的民居形式。
A.朝鲜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纳西族4.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是( C )特有的民俗节日。
A.苗族B.壮族c.朝鲜族D.满族5.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中,蒙古长调和( B )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A.祭敖包 B.呼麦 c.马头琴音乐 D.那达慕6.达瓦孜是(D)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项目。
A.回族 B.蒙古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7.藏族在( B )被称为“吐蕃”。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8.《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 C )并称中国“三大史诗”。
A.《高皇歌》 B.《阿诗玛》 c.《玛纳斯》 D.《创世记》9.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祭司称为(D)。
A.三朵B.萨满c.赞哈D.毕摩10.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C)部落。
A.荆蛮B.百越c.蚩尤D.东夷11.“分鸡心”是( C )的交友礼节。
第三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分类:⏹农村——农业民俗;⏹山村——狩猎采集民俗;⏹牧村——游牧民俗;⏹渔村——渔业民俗;⏹其他——工匠民俗;特征(一)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一、农业民俗⏹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l)原始农业民俗⏹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工具为木棒、⏹石斧、石锄。
⏹“刀耕火种”:原始时期稻作农业的基本特征,也叫“火耕水耨(nòu)”:烧去田里杂草,灌水种稻,草和稻并生,高七八寸,一并割去,再放水灌田,草死稻长。
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
它适合于地广人稀,劳力缺乏时使用。
(2)传统农业民俗⏹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方法密切配合的农作方式。
(3)现代农业民俗⏹以实验科学、工业技术为装备;依靠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
演变⏹原始的、传统的农业民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而现代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褪去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
(二)农业民俗的形态:⏹作物的种类——粮(水稻、小麦、玉米)、棉、菜、果。
作物耕种分布⏹东北地区——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也有水稻种植。
二年三熟,在山区,狩猎、伐木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栽培与采集人参、木耳、猴头菇与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