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26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到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主预习。
摆新Ml知识点一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表现(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3)衣:穿衣很困难。
(4)住:居住条件很差。
(5)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
(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 .新气息(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 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 .评价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知识点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1 .新中国成立后(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
(2)表现①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 问题。
②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③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变迁的历程。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历 2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中程,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 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史实,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素。
点。
3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2.改革开放以来(1)衣: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服装样式和面料琳琅满目。
(2)食: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更加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快速发展;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3)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①城镇:住进了单元楼房。
②农村:修建了宽敞的砖瓦房,甚至盖起漂亮的楼房。
生活条件日渐与城市接近。
横山中学2018届历史科必修二导学案(11) 1 课时课题: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11)参考答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略(见课本)知识探究★规律总结部分1.近现代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答:第一、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第二、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第三、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
2.说说中西餐的不同点主要有哪些?西餐的传入对中国普通百姓家有没有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不同点:①入味方法不同:西餐调味与食品分开,中餐入味则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调料入味;②就餐环境不同:西餐讲究清静、幽雅,而中餐则讲究热闹;③使用的餐具不同: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则筷子;④烹饪要求不同:西根据要求不一,而中餐以熟食为主;⑤礼节不同:西餐以女士优先,中餐则以傧客为主(尤其男客)等等。
(可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影响。
如我们日常饭桌上洋葱、土豆、卷心菜、咖啡、葡萄酒、糕点等等都是由西方传入的。
西式的糕点店铺也在中国十分普遍。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变化: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②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③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4.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鸦片战争后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传入起到示范和刺激作用;二是先进的中国人迫于形势和政治的需要对新生活方式的积极提倡;三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确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推动。
四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五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
5.(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主张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
(1)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材料二中民众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2)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
专题四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历史教研组林小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近代以来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列举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的传入;列举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等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描述婚姻观念和婚丧礼俗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培养归纳的能力。
从经济、思想、外来文化、政治等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比如对《庐山恋》等80年代主要电影所展示的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评述性音像资料等,截取孙中山先生关于共和和中山装关系的演讲视频等,在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服饰怎么变,“为什么”变。
对于饮食与建筑,利用乡土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回忆和探讨福州本土饮食和建筑风格。
“饮食”主要结合书本内容,身临其境感受闽菜的魅力和西餐对闽菜的影响;“建筑”利用福州仓山烟台山建筑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对于“习俗”的变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资料、根据展示的蔡炎培先生的征婚资料等,主动探索“怎么变”,根据对服饰的探讨角度归纳“为什么变”、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需精心设计,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确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变化的最有效途径;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