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物理教育专家于永健老师报告会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79 KB
- 文档页数:3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
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
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
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
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
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
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
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
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
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
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
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
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
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
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
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
(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
阅读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
2.朗读过关(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 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 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听于教授报告有感2022年2月10日,在市教体局的统一组织下,我聆听了于春祥教授的精彩报告。
于教授围绕“校长领导力”与“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两个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其中我更为关注的是他关于“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的内容,于教授以其独到的思想和见解,阐述并解决了打造高效课堂的诸方面的困惑,他从打造高效课堂的专业信仰、知识结构、课堂模式和教师的示范作用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于教授向我们解读了“乐本”课堂的密码:让学生知之——好之——乐之,我们应该运用教育智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生命的狂欢。
每个班级里学生良莠不齐,优化教学,各取所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是一个个独具思维的人,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要有创造性、有灵活性地处理教材,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积极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主张、新观点、新思路、新理念有这样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创造性的发挥,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和“学习快乐率”等课堂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
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讲,动身演。
以上“六动”可以界定为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
这就是于老师的课堂效率观。
在谈到“学习快乐率”时,于老师特别强调: “快乐的缺失,往往起源于课堂上学生‘预习权’的剥夺。
在课堂上要想生产快乐,就必须充分满足学生预习和表达的欲求。
”同样,他对课堂作业权问题的思考也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道德课堂的理念。
而他的“视野关注极限律”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是啊,既然一个老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
那么我们广大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养成视野转换的意识,对于弱势群体我们要给予更多的视野包容。
听于永正老师事迹有感于永正老师退休之后,细想自己从前工作的点点滴滴,总觉得有些愧疚。
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成就斐然,在育人方面也是建树颇多,却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于老师的反思让我们这些正在从事这繁杂的教育工作的有了另一种思考,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冠冕堂皇的话和理论都会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围绕这个意义去工作,恐怕未必然,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不断偏离的。
假如现在让我们也退休了,估计有很多人也会有于老师的想法,但是在职的时候我们看了于老师的文章,会很感动,甚至有些愧疚,但当我们步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依旧是随着以前的惯性、学校工作的惯性在工作,甚至是在追赶和推动这种惯性。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是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等等,退休后,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育人。
退休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规则、纪律(说好听点叫礼仪),退休后,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
因为当我们退休后,才能真正从各种评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是要干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小学一直在尝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开始,确实是想通过公开的及时的评价,让每个孩子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后来逐步改进,加入了相当比重的学生的德育、特长等方面的评价,这些方面远比前面几项的分值高。
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能够有尊严的学习、生活。
通过一学年的尝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都是认同的,有几次集会,随机让几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发言(不是批评),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结果孩子们谈的很好,不是仅仅围绕学习去谈,而是想通过在不同方面的进步来赶超其他同学。
根据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我们设置了以《做最好的我们》为题目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引言,阐明我们的评价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同,获得自己的尊严,进而真正的爱学校、爱学习。
今天上午很荣幸地观赏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习作课,聆听了他的讲座,真是思潮起伏,陶醉其间,不亦乐乎。
他那一手漂亮的板书、他那极具感染力的朗读、他教学中的幽默风趣、他教学中的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老师寻常的言行,便能熏人情感、动人灵魂。
一位七旬老人,一个和他的年龄不近相仿的灵动富有活力的课堂,让我佩服至极!我时常抱怨自己不再年轻,抱怨自己力不从心,可是和他老人家相比真的自惭形秽,我明白了如果一颗干好教育的红心不变,年龄不是门槛。
我一边听一边激动,一边听一边思考--对自己、对自己的课、对自己的语文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做天使不做魔鬼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评价是“亲切,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啊,于老师作为一位老爷爷,能在课堂上把自己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幽默至极!肢体语言的魅力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欢笑声、赞叹声、掌声不绝于耳,真的达到课的最高境界。
我想:这是孩子们做梦都想要的课堂。
作为老师,只有亲近孩子,只有让孩子们喜欢你,才会让孩子们喜欢你的课,所以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
自己今后一定要改变!没有人愿意看见你板着脸,没有人愿意接受冷漠,你对世界笑,世界就会拥抱你。
思考二:教学生写好字,做好人在讲座中于老师说:“教语文,教来教去就是教学生写好字。
”就这一点我感触颇深,我反思:字如其人,字如其心。
写好字就是做好人。
本学期我们小学课程中添设了一节书法课,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我从下周开始每天让孩子们临摹字帖,把写好字作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来抓。
按照于老师讲座中谈到的“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
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来做。
思考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永正老师说:“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课堂上你要教会孩子们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
物理报告会后教师的感受引言物理报告会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评估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也是学生们提高自己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物理报告会后教师的感受。
学生的进步通过观察每一位学生在物理报告会上的表现,我发现他们不仅在物理知识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在表达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在报告会之前,我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报告的要求和技巧。
而在报告会当天,学生们紧张而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条不紊地向观众介绍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
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还对物理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讨论,并提出了很多新颖而有趣的见解。
这无疑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积累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成果的充分展示,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就和满足感。
学生的自信心物理报告会不仅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提供了检验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报告会之前,我和学生们进行了一些心理建设的讨论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和自卑情绪,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和指导,学生们在报告会上表现出了极高的自信度,完美地克服了紧张的情绪。
他们在观众的鼓励和认可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学生的合作精神物理报告会通常是以小组形式展示的,这要求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潜力。
在报告会前,我会鼓励学生们分工合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
在小组内部的合作中,学生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他们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
通过物理报告会,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团队协作,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物理报告会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拿起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朴实的前言部分就让我仿佛看到于老师本人。
正如于老师说的:“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这一段的学习,从最初的困难已经慢慢有所好转,读书、写字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就不再是任务驱动,成为习惯。
从于老师对徒弟提的意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写文章不止是给自己看的,要有读者意识,要考虑读者能否读懂,和读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要让缩写的东西对读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
最为重要的是文字要浅显易懂,尽量少用那些晦涩、拗口的句子。
我记住了张志公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这周,我阅读了书中《草》《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三篇教学实录,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的鼓励、适切的引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这三篇文章所在的第一学段学段要求,简单说说我读后的四点收获: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语言完整性于老师的三节课堂实录,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在练习中,我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表达。
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尤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不用单个词语回答问题,这就是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新课标指出:学习活动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线性掌握,应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纲。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于永正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小记第一天感受大师从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徐州之行的开始,看着身边的专家周爱明老师,青年骨干张玉老师、王永平老师。
想着即将见到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内心一种羡慕,激动、震撼感油然而生。
经历了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厚重、大气的徐州城。
顾不得疲劳,匆匆赶到中山饭店办理手续,领取材料。
回到房间,稍作休息,大家便在周爱明老师带领下认真学习会议的安排材料,虚心拜读于永正老师的著作。
第二天与大师面对面8:30会议正式开始。
主席台上就座的专家有于永正、朱家珑、张庆等,放眼台下,坐满了来自省内外的于老师的“粉丝”。
“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
尤其是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院长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五重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接下来的环节是观看专题片《教育行者——于永正》专题片从教海探航,声明鹊起、五重教学、以艺化人、桃李天下五个方面对于老师五十年从教生涯作了介绍。
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主持人的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第四个环节是专家论坛。
参与专家就“普通教师如何学习于永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学习于老师”等问题展开讨论。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真是受益匪浅啊!下午于老师正式开课,长达10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2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
同时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
第三天放大的大师效应第三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很实在。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我曾多次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每次看后,都受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上,无时不闪教改之光,无处不溢和谐之气氛。
最近,我又看了他执教的《于老师印象记》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让我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欣赏到他那高超的教学艺术。
下面我特撷取该课的一个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上课伊始,于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
)师:当我出现在讲台前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看着我。
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
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
(学生稍作思考,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请问您贵姓?师:免贵,我姓于。
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姓也不尊,名也不大,叫于永正。
(板书:于永正)干钩于,永远的永,正确的正。
当初老师给我起名的时候,希望我永远正确,可是,我老是犯错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但是,我有一个好处,知错必改。
所以,我能永远进步。
生:请问您有什么爱好?生:请问您今年高寿?生:请问您是何方人士?(众笑)师:何方人士,文绉绉的,咱们是一方人士,都是徐州人。
(学生继续向老师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马上解答,有些问题故意留下不答。
直到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再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师:今天中午放学回家,你家长可能会问:今天于老师给你们上课,于老师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请于老师给你们上课?如果家长问这个事,你打算怎么说?想一想。
(一女生举手,老师请她走到讲台前)师:刘薇,我现在当你妈妈,好不好?(众笑)而且喊你小薇。
大家看小薇会不会说话?小薇。
生:嗯。
师:今天上午,听说学校请一位老师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学校请他来上课,而且还录像呢?生:这位老师姓于,叫于永正,他是男的。
请他来上课是因为他教得很好,他被评为XX省特级教师。
师:(面向全班问)小薇会不会说话?生:(齐)会!(学生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师:还不为我女儿鼓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与于老师的教学实录相遇,看着封面上一头银发、满面微笑的于老师,一手执书,一手微扬,耳边似乎又听回荡起了于老师那浑厚的男中音……读着于老师的实录,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我俨然成了于老师课堂上最幸福的小学生。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哈哈——哈——"这应该是于老师课堂中经常听到或经常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孩子们还是听课老师都会又这样的体会,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细细研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发现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细细品析他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及鼓动性原则。
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在课堂上,我们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民族小学蔡瑞华
12月20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莘县实验小学,为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嗔怪”时,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课前查字典了吗?全班同学无人回应。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学生们。
我平时要求同学们有查字典的习惯吗?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字典吗?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读好书。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感受xx老师的为师之道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报告,参会的除了国培学员外,还有慕名而来的附近几所学校的老师,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大家都热切地盼望一睹大师的风范。
怎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喜欢?于老师给出了我们答案,就是以所有教过自己的老师为镜,按照自己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于老师被同事称为性温、味甘的“甘草”。
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位,做甘草就是做好老师、做好人。
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我想,正因为有如此的胸怀和人品才成就了今天的于永正!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借用托德的那句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喜欢他,无论你是否真的从内心喜欢,但是你的行为却对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
老师的一个小小动作、一个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件小小的礼品,都是喜欢的方式,这些细节,体现的不只是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是一个老师人格魅力的外在显现。
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我们也曾经年少,自己也曾经犯过错,我们渴望怎样的对待,现在的孩子也一样。
于老师说,课堂上我们应该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这话是一种境界。
意思是说,我们不要总是端着老师的架子,高高在上,更不要总是把课堂搞得那么严肃。
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和孩子平等的,应该是亲切的,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蹲下来看孩子,消除恐惧感,让课堂多一些欢笑与快乐。
于老师的观点是: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此消彼长,则理自然就在情中了。
于老师无论是课堂还是和学生的交流都注重情感的投入,他的一句名言这样说:岁月的刻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地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这就让我看到了于老师不眠的童心,一颗真正贴近孩子的心。
越来越像一个孩子,用于老师的话说自己就是“老顽童”。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这次的“对话作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新颖之处,老师与学生都有互动。
于永正老师首先让我们读了他写的《生命生命》一书中的《含泪的微笑》那一章。
那一章中的学生,就是于永正自己。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
结果,只有极少数同学按要求写了,大多数同学把于永正称为“魔鬼”、“冷面杀手”,还有的干脆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优点,而是专拣于老师的缺点说事儿。
当时我在想:于老师到底做错了什么呢?老师是批评了他们,但我们为什么这样恨他呢?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批评也需要艺术,更需要爱心。
这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是可恶的,但于老师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们。
相反,老师仍像以前那样亲切地对待他们,引导他们。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明白了:于老师并不是要消灭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而是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缺点。
于老师教给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批评别人的缺点要找准症结所在,重点指出,不要翻老账。
于老师强调说:“老师现在可以接受你的建议。
请把我批评为‘魔鬼’、‘冷面杀手’。
”学生听了,都低下头。
他们感到很难堪,有的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但有的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老师不急不躁,又接着说:“虽然你们中间的有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有些人不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
”听了这番话,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要说句公道话。
我看您也不能算是‘魔鬼’、‘冷面杀手’。
至于我嘛,只要你愿意,随时都欢迎您去批评!”学生们立即鼓掌称好。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歌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天下午,我们的心里都涌动着温暖的感情。
对话本来就是双向的。
于老师批评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们的成功,使于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不是演员,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在教育上切忌弄巧成拙,操之过急。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有时批评的过分,或有些尖刻,甚至打骂体罚。
於老师报告体会对于史学方法,一直是困惑的。
即使是听了聂老师操刀的高三复习课后,仍然对史学方法心存疑惧。
听了於老师的报告后,豁然开朗。
原来史学方法的传授渗透承载着历史教学“求真”的教育真谛。
原来史学方法包括了“技术性”和“导向型”两种方法,原来……那两个小时,听的很认真,连喝水的时间都觉得奢侈,因为真的有帮助有收获。
回家整理之后,有点沾沾自喜,因为在於老师提及的各种方法中,有好几处在自己的课堂上早就有较多的尝试,知识一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效果究竟有几许,现在明白了。
多年前有过以下课堂尝试:为了讲清楚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我试着避免苍白无力的结论性说教,让古人来说话,于是精心选择了与上述领域相关的以下文献资料:一政治:古代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对优势地理情有独钟。
(出示材料)材料一:“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两段材料中政论家贾谊和军事家诸葛亮在地理环境问题上有何共识?同时期的另一位史学大家司马迁对此却似乎另有高见:材料二:“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名家荟萃,观点却不尽相同。
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畅谈)。
二经济: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ou),果隋赢蛤(ha)不侍贾而足。
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智窳(yu)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
听物理教育专家于永健老师报告会有感
今天听了于永健老师的报告会,主要讲了全国卷的命题特点与趋势及二轮备考的一些建议,深受启发,不愧是教育专家,对高考命题及二轮备考有独到的见解,现总结如下:
一、2019年物理《考试大纲》的五大变化:
1、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改为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化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预计加大对育人功能试题的重视。
2、知识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改为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事件方面的广泛应用。
预计会加强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增强应用型。
3、添加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命题导向要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立意转变,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
4、添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在考察任务型问题的解决及多种知识技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关注综合品格和质疑批判等创新思维品质。
5、添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旨在转变育人模式,从关注知识、关注能力向全面发展的人过度。
命题更会追求素养立意,注重综合品格和关键能力及价值观的考察。
二、2019年物理《考试大纲》说明种题型示例的变化:
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学科发展、关注科技前沿、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素养导向,思维品质、阴险处设问、挖坑性。
三、2019年物理《考试大纲》核心考点,二轮复习注意核心考点的复习,注意易漏的1级考点:电磁波、相对论、时空观等。
四、2019年物理险题类型与策略:
1、估算
2、结构不良性试题
3、原始物理问题
4、新材料新信息题
5、动态分析题
6、定时挖坑题
7、阴险处设问、阴险处呈现条件题
对各类问题都以例题说明,在二轮备考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以专题形式来训练学生。
五、2019年物理微专题的开发
1、物理方法排查
2、动态分析技巧专题
3、物理学史专题
4、选择题专项突破
5、实验主题归纳:新增实验:电容器的充放电、变压器的变压比等
6、计算题突破策略:尤其25题如何抢分
7、二级结论的批判性复习
8、险题类型与策略
9、热点问题:中国温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长中国度、传统文化、流浪地球、嫦娥玉兔等
物理二轮备考的启示与建议:
1、要深入领会专家报告会的内容、精神及策略。
2、老师要提高思想认识,领会问题实质,学以致用,不要
照搬照抄,要因学生实际情况而异。
3、在二轮复习中不断研究应用,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4、对于突出性问题比如险题类型必许以专题形式来训练学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