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药冷知识
1. 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而且在
中国以外的很多国家也有一些类似的传统医学体系。
2.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
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解释方式不同,但在中医药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3. 中医药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关系,认为健康是人体各个方面的
平衡状态,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4.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
功疗法等,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促进自愈能力。
5. 草药疗法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同的草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6. 中医药的草药疗法中,有些药物会使用动物、矿物等非植物性材料,这些材料被称为“珍贵药材”,通常用来制作特定的中药配方。
7. 中医药也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即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病因来
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8. 中医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一些严重病症
的治疗上通常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9. 在中国,中医药是与现代医学并存的两种医学体系,许多人会在生
病时同时就医于中医师和西医师。
10.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也逐渐增加,许多国家开始重
视研究和推广中医药,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医疗体系。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药重要基础知识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大学教授,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药的重要
基础知识点。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
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描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经络学说指导中医
药的治疗手法。
2.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疾病诊断。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辨别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
流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身体部位来进一步诊断。
3. 中草药: 中草药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物资
源和疗效。
中草药按照其性味、功效和归经进行分类,常用的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
中医药通过草药的组方和煎煮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4.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针
具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
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如常见的针灸手法有温针、毫针、三针等。
5. 中医药的养生保健: 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养生保健。
中医
药强调“调整阴阳”、“顺应自然”,提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良
好的作息等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疗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其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医疗实践,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学经验。
古代医家如黄帝、岐伯、扁鹊等在中医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二、中医的核心理论1. 阴阳和五行: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用来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气的概念:中医强调气的概念,将其视为构成人体及自然界万物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的平衡相关,气的运动不畅会导致疾病。
3. 脏腑和经络:中医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经络是贯穿于全身的通道,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手足、眼睛等,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整体情况。
2. 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和体味等,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病情、症状、体感等,来获取病情资料和判断患者病症。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身体的情况,包括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配制适合的草药方剂,通过煎煮或冲服来治疗疾病。
2. 针灸疗法: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使用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当的食材,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
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②说明生理功能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
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
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
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⑤治疗上的应用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2)归纳药性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特性:升浮——阳,沉降——阴五行学说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
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属性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三、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
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心与小肠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②主决断。
脾与胃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的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水谷之海”。
2、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胃气”。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降。
肺与大肠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
肾与膀胱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第二节四诊八纲一、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面色常色:我国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总体明润光泽,含蓄善色,晦暗枯槁,显露恶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五赤色:主热。
色黄色:主湿,主虚,黄疸。
诊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2、望舌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
1)舌色①淡红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②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
③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
④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
2)舌态①强硬: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
②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
③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
3)舌苔正常舌苔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
苔黄腻,主湿热。
③灰黑苔:主里证。
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
④苔质: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
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
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
(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三)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四)切脉是医生用食、中、无名指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通过对脉象辨别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
普遍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分属脏腑寸关尺左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肺(大肠)脾(胃)肾(命火)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至),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六纲脉为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
二、八纲辩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辩证纲领。
表里辨病变部位,寒热辨疾病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辨疾病属性。
中药基础知识道地药材:产于一定的地方,品质优良,相对疗效显著的药材。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
一、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1、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芨、白蘝;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丁香畏郁金。
服药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的食物。
俗称“忌口”。
一般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古代文献有甘草、黄连、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忌醋;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中药汤剂的煎煮。
1、用具:砂锅、瓦罐;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器。
2、用水:长流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文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又称急火。
4、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一般煎两次,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
一般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沸后3~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火,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
根据药材质地不同,又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不同。
服药法1、温度: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呕吐或中毒宜冷服。
2、时间:补益药饭前服,健胃和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安眠药睡前服。
3、次数: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服,间隔4~6小时,亦可根据病情增减。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