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下井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条依据《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009)及上级部门有关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下井作业的安全管理,修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下井作业是指作业人员需要进入排水管道、检查井、闸井、泵站集水池等市政排水设施内进行检查、维修、清掏等采取的作业方式。
第三条凡申请下井作业的项目部(班组),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辨识内容参见《下井作业危险源辨识一览表》(附件一),根据辨识结果,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履行批准程序,填写《下井作业申请表》(见附件二) 。
严禁未经审批而私自下井作业。
《下井作业申请表》原则上由基层各单位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如遇特别危险作业(例如井内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在井内进行焊接、爆破作业等)情况,须报上级(局安全管理科或道桥公司安技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第四条申请下井作业的项目部(班组),必须备有足够的成套下井作业装备、检测仪器及应急救援装备,由各基层单位设备部门指派专人负责下井装备的发放、回收、保养、检测等事项,建立相应的管理台账。
成套下井装备须包括:安全帽、悬托式安全带、防毒面具、安全隔离墩(至少10个)、三角支架(带滑轮提升装置)等(见附件五)。
检测和应急救援装备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能同时检测氧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和可燃气体等)、防爆灯、防爆鼓风机、急救箱等。
下井装备的配备数量,成套下井装备以保证每井一套为原则,检测和应急救援装备以保证每项作业任务一套为原则。
第五条申请下井作业的项目部(班组),须在申请手续批准之后,填写《下井安全作业票》(见附件三),并书面告知驻工地甲方代表和工程监理负责人。
作业现场安全员要向具体作业人员就安全防护措施做出明确的解释、必要的补充,并完成通风、照明、障碍和隐患排除以及防护措施检查工作后,方可允许作业人员下井作业。
第六条各部门安全职责1、工程部门:(1)各分公司工程部门为下井作业安全责任主体部门。
井下作业气体检测标准井下作业气体检测标准是确保井下作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气体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井下危险气体的浓度和种类,从而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井下作业气体检测标准。
一、气体检测目的井下作业气体检测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避免因气体泄漏、爆炸、中毒等事故给井下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气体的监测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井下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二、气体检测标准1.氧气浓度井下作业时,氧气是人体呼吸所必需的气体之一。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井下氧气浓度应保持在20.8%以上。
如果氧气浓度过低,会导致人体呼吸困难、眩晕甚至窒息死亡。
因此,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应随时监测氧气浓度,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呼吸到足够的氧气。
1.一氧化碳浓度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如果煤层或岩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就可能引起中毒事故。
因此,井下应严格控制一氧化碳的浓度。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井下一氧化碳浓度应不超过0.0024%。
如果发现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应立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
1.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有毒气体,通常在井下巷道中存在。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导致人体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因此,井下应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井下二氧化碳浓度应不超过0.5%。
如果发现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排气。
1.甲烷浓度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如果甲烷浓度过高,就可能引起爆炸事故。
因此,井下应严格控制甲烷的浓度。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井下甲烷浓度应不超过0.5%。
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易出现高浓度甲烷的区域,应设置甲烷传感器实时监测甲烷浓度。
1.硫化氢浓度硫化氢是一种有毒、腐蚀性气体,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如果硫化氢浓度过高,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腐蚀设备、管道等设施。
因此,井下应控制硫化氢的浓度。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井下硫化氢浓度应不超过0.00066%。
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确保井下工作场所的安全,保护员工免受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
本制度适用于全部涉及井下作业的部门和人员。
2. 安全管理标准2.1 有毒有害气体的定义有毒有害气体是指在井下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气体,包括但不限于硫化氢、甲烷、氨气等。
2.2 气体监测设备要求2.2.1 全部井下作业场所必需配备适用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设备,确保可以即时精准地检测和测量有毒有害气体的存在。
2.2.2 气体监测设备必需定期检测和标定,以确保其精准性和牢靠性。
2.3 气体监测原则2.3.1 在进行井下作业之前和作业期间,必需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确保作业区域没有超过安全标准限值的有毒有害气体存在。
2.3.2 监测区域应覆盖井下作业的全部风险区域,包括井筒、工作面和运输通道等。
2.3.3 监测结果应记录并妥当保存,以备查验。
2.4 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2.4.1 在监测结果超过安全标准限值时,必需立刻实行措施,确保员工的安全。
相关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作业,疏散人员等。
2.4.2 针对不同的有毒有害气体情况,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员工妥当把握和遵守该预案。
3. 考核标准3.1 管理标准考核3.1.1 气体监测设备:依据检测设备购置记录和定期检测标定记录,核实气体监测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3.1.2 监测原则:依据监测记录,核实监测是否严格依照规定进行,是否覆盖全部风险区域。
3.1.3 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依据应急预案和相关记录,核实员工是否熟知应急措施,是否能够正确应对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情况。
3.2 员工遵守考核3.2.1 员工个人防护意识:检查员工是否依照规定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备。
3.2.2 员工遵守操作规程:检查员工是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如监测设备使用规程和应急预案等。
3.2.3 员工培训情况:核实员工是否接受过相关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培训,并谙习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毒有害危险场所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有效防范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事故的发生,强化有毒有害危险场所作业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根据《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污水池、排水管道、集水井、电缆井、地窖、沼气池、化粪池、酒糟池、发酵池等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爆炸的危险场所(以下统称有毒有害危险场所),从事施工或者维修、保养、清理等作业的(以下统称作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责任)存在有毒有害危险场所的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单位有毒有害危险场所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告知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为从业人员配备必要的作业防护器材;若工程或者项目发包给作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承担监督责任。
第四条(作业单位责任)按照“谁作业、谁负责”的原则,作业单位全面负责作业现场有毒有害气体防范措施的落实工作,负责制定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包括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负责办理作业批准手续,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告知;负责为作业人员和监护人员配备符合规定的防护器材。
第五条(排查与辨识)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开展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危险场所的排查、辨识工作,建立管理档案,并将危险场所的情况报送所在地区、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警示告知)生产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在有毒有害危险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危害特性、安全操作规范、事故防范措施、应急措施以及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事项进行告知。
警示标志的式样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一制定(在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上公布)。
第七条(备案制度)下列从事有毒有害危险场所作业的单位,须报市政、水务、市容环卫和安监等管理部门备案:(一)从事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向市政管理部门备案;(二)从事水务系统所属污水处理和排水设施建设、维修、保养、清理等作业的,向水务管理部门备案;(三)从事市容环卫系统所属生活垃圾填埋、堆肥工程中沼气综合利用设施、沼气池及化粪池作业的,向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备案。
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
是一种用于对井下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系统。
这个制度旨在保护工人免受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
这个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首先需要确定在井下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例如甲烷、硫化氢、一氧化碳等。
2. 监测设备的选择:根据井下矿井或其他工作场所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是传感器、探测器或监测仪器,能够准确测量和监测有害气体的浓度。
3. 定期监测和记录: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对井下的空气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下来。
监测记录可供监管机构和工作人员参考,并用于进行风险评估和改进工作条件。
4. 报警装置和应急措施:在监测设备发现有害气体超过安全限值时,应及时触发报警装置,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例如疏散工人、提供呼吸器具等。
5. 培训和意识提高: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使其了解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和监测制度的操作,提高他们对有毒有害气体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6. 定期维护和检修:监测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设备故障和报警事件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记录。
这样的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可以帮助确保井下工作场所的安全,并减少工人受到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的风险。
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井下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井下作业的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并负责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章有毒有害气体监测要求第五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针对井下作业场所所涉及的具体有毒有害气体,制定相应的监测要求。
第六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进行维护和检修。
第七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校准。
第八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确保监测设备的灵敏度符合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测。
第九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建立监测设备保管制度,定期检查并保持监测设备的完好。
第三章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操作规程第十条井下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操作规程,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第十一条井下作业人员在进行监测操作前,应当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呼吸器、防护面具等。
第十二条井下作业人员应当按照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第十三条井下作业人员在进行监测操作时,应当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井下作业人员如果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时,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第四章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措施第十五条井下作业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并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应急处理培训。
第十六条井下作业人员在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时,应按照应急处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撤离、通风和救援等。
第十七条井下作业人员在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时,应当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十八条井下作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五章监督与管理第十九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井下作业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其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制度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