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18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W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W,OrganicChemistry W课程号(代码):20321240-5课程类别:基础课学时:64学分:4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
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
键、n键及大n 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
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一一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
键的形成及特点。
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2°、3°氢的活性。
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第一节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和SP杂化。
n键的形成及特点。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够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学会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培养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有机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3.2 有机化学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消化与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与电荷试剂的作用与反应3.3 有机化学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烷烃与卤代烃的官能团转化- 醇与醚的官能团转化- 醛与酮的官能团转化- 羧酸与酯的官能团转化3.4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碳碳键的构建方法-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和去保护技术3.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常见有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3.6 前沿研究与应用-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 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4.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课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实验课演示:展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操作的技术能力- 平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成绩6. 参考教材6.1 主教材- 《有机化学》第八版,作者:葛洪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6.2 辅助教材-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版,作者:赵震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第三版,作者:刘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7. 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每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验课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安全;- 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第一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意义及其要求课程类型: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学时:102;学分:4;开课学期:第3、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外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讨论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
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
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从事化学中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
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因此学生打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2.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本课程讲授总时数为102学时。
学生自学时间为讲授学时的两倍以上,并在自学中多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有机反应的分类与应用- 氢、卤素、氮、氧、硫的有机化学反应2.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试与鉴定- 有机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3. 实践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的报告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有机化学教程》2. 辅助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教程》3. 科研参考资料:化学期刊、学术论文、相关专著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4. 及格标准:总评成绩达到60分及格。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讲解2. 第5-7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3. 第8-10周: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4. 第11-12周: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与总结七、教学实施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课件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生应按要求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保证质量和完成时间。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2、熟悉重要有机反应的条件控制和反应机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4、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5、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立体化学基本概念。
2、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烷烃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苯及其衍生物的亲电取代反应、醛酮的加成-消除反应、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等。
3、有机合成方法:逐步合成法、Wittig反应、Perkin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
4、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提纯和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
5、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药品、农药、香料、塑料、橡胶、纤维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互动;2、实验教学: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设计实验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三维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思考题和实验报告等,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情况;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进度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一般分为16个教学周,每周2个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课时,实验教学1课时。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108学时(54⨯2)课程学分:6学分(3⨯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大纲制定人:田来进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制定时间:2013-06-26二、使用说明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
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2)学分:6分(3)主要教学环节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
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
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4、教材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第5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20115、主要参考书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3版,高教出版社,2005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袁履冰主编,《有机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4版配套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裴伟伟、冯骏材,《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题解及水平测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L. G. Wade, Organic Chemistry,5th Edition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考核方式作业成绩、平时成绩、期终闭卷考试成绩,分别占10%、20%、70%。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的要求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同分异构现象。
2、应用价键理论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关系,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结构,定性理解分子轨道理论、芳香性概念。
3、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
掌握特性官能团的转换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
5、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以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6、了解过渡态理论,理解反应的势能曲线图、速度控制、平衡控制和酸碱理论等基本概念。
掌握重要的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的结构、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7、掌握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核取代和自由基反应的机理,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8、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静态立体化学为主,理解取代、加成、消除等重要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
9、理解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基本原理,熟悉主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谱学特征,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并应用于简单的结构测定。
10、掌握或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1、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二)教学安排:根据课时要求,建议第一学期安排前10章内容(54学时),第二学期安排后10章内容(54学时)。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了解有机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2、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及共性3、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教学重点: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属性基本内容: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肖莱马有机化学的定义2、有机化学产生和发展Kelcule、Couper碳四价学说,V on’t Hoff、LeBel碳四面体学说,Baeyer张力学说3、有机化合物特点4、有机化学重要性,与工、农、医等的关系二、共价健的一些基本概念1、共价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及成键三原则2、共价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键矩3、共价健断裂均裂、异裂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分离提线、纯度检定、实验式和分子式确定、结构式确定四、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官能团(1)、按碳架分(2)、按官能团分六、有机化学发展和前沿研究及发展趋势简介第二章烷烃(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掌握烷烃,同分异构象轨道杂化SP3杂化等基本概念2、掌握烷烃的命名方法3、了解烷烃的性质及卤代反应的历程4、掌握烷基自由稳定性的判别标准及解释5、了解烷烃的来源制备方法及应用教学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结构,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教学难点:烷烃的结构, 构像的产生及稳定性,过渡太理论,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碳自由基基本内容:一、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1、同系列2、同分异构3、伯、仲、叔、季碳原子二、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普通命名)三、烷烃的构型碳原子正四面体和SP3杂化轨道、σ-键四、烷烃的构象乙烷、正丁烷五、物理性质六、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卤代七、卤代反应历程链反应,游离基稳定性,过渡态理论八、甲烷和天然气第三章单烯烃(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烯烃C=C双键的结构2、掌握烯烃的重要反应种类及鉴别方法3、掌握烯烃亲电加加成反应的历程,以氏规则及解释4、掌握马氏规则的解释及碳正离子稳定性的比较5、了解自由基加成反应6、掌握烯烃的制备及重要应用教学重点:烯烃的顺反异构及其命名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教学难点: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诱导效应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基本内容:一、烯烃的结构sp2杂化、平面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物和命名1、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干异构、官能位置异构、顺反异构、Z、E异构2、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性质1、催化氢化2、亲电加成(1)与酸加成Markorinkov规则(2)卤化(3)与乙硼烷加成氧化3、自由基加成4、氧化反应KMnO4和OsO4氧化顺式产物,臭氧化,催化氧化5、聚合聚乙烯、聚丙烯6、 -氢的自由基卤代烯丙氢活性五、诱导效应六、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1)溴翁离子中间体,反式加成(2)Markorinkov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稳定性、诱导效应和σ-π共轭效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过渡态七、烯的制备八、石油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炔烃结构、重要反应及鉴别方法2、了解二烯烃的种类及结构特点,掌握共轭二烯烃的重要反应3、理解共轭效应产生的特点,掌握共轭效应在反应历程及规律解释上的应用教学重点:1、炔烃的结构及性质2、二烯烃结构及性质3、共轭效应教学难点:1、炔氢酸性的分析2、共轭效应概念及影响3、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基本内容:一、炔烃1、炔的结构sp杂化线型结构2、炔烃命名,异构现象3、炔烃物理性质4、炔烃化学性质1)加成、加H2、加X2、加HX、加H2O、加醇、加乙酸2)氧化3)≡C-H反应炔化物生成4)还原5)聚合5、炔烃的制备二、二烯烃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2、二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3、化学性质狄尔斯-阿德耳(Diels–Alder)反应,1,2和1,4-加成三、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四、速度控制与平衡控制第五章:脂环烃(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脂环烃的种类及命名2、学习掌握小环烷烃的反应特点及规律3、了解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掌握环已烷的构象及取代环乙烷构象稳定性的判别4、了解环状化合物异构和制备方法教学重点:二环烷烃的命名、脂环烃的基本反应、环已烷及衍生物的构象教学难点:脂环烃结构与稳定性、环已烷和取代环已烷的构象分析基本内容: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命名法、螺、桥环化合物的命名法二、脂环烃的性质小环似烯大环似烷三、脂环的结构四、环己烷构象椅式和船式构象、a键和e健、二取代环己烷顺反异构五、多环烃十氢化萘、金刚烷第六章对映异物(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2、掌握分子结构与对映异构现象的关系3、掌握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的对映异构及命名4、了解不含手性C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外消体的拆分方法及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5、掌握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1、物质旋光性和结构的关系2、含水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构型标记3、费歇尔投影的写法及使用规则、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教学难点:1、分子的对称性2、构型的R./S标记3、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异构形式基本内容:一、物质的旋光性平面偏振艺和施光性、旋光仪、比旋光度二、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1、对映异构现象2、手性和对称因素手性、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对称因素3、产生旋光性的原因三、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四、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体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施体五、构型的R. S命名规则S.R系统命名的次序规则六、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化学七、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异构联苯型、丙二烯型、螺型八、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第七章芳香烃(8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苯的结构及苯系芳烃的概念2、掌握苯的异构现象、命名及要求反应和应用3、掌握取代基定位效应,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定位效应的应用4、了解多环环芳烃的种类,掌握苯的反应5、了解芳香性及其判断的休克尔规则6、了解芳烃的来源和主要用教学重点:1、苯的结构及基本反应,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2、定位效应及应用3、芳烃衍生物的合成4、休克尔规则及芳香性的判别教学难点:1、苯结构特点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2、定位效应的应用3、芳香性与结构的关系Huckel规则基本内容:一、苯的结构Kelcule式、价键观点、分子轨道、氢化热二、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三、单环芳烃的性质1、亲电取代硝化、卤代、磺化、傅克烷基化、酰基化2、加成加氯、加氢3、氧化反应四、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两类定位基、超共轭效应、定位规律解释五、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六、多环芳烃萘、葸、菲的结构、性质七、非苯系芳烃休克尔规则八、芳烃来源煤焦油、石油芳构化第八章现化物理实验方法的(5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现代物理方法的种类及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2、了解红外光谱的产生及在有机物3、了解核磁共振的概念,掌握HNMR产生的原因及化学位移的概念,能利用HNMR谱图或数据分析确定简单有机物的结构4、一般了解质谱的原理和应用教学重点:IR光谱HNMR教学难点:1、结构和IR的对映关系2、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3、自旋偶合和峰的裂分基本内容:一、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和类型2、郎勃特-比尔(Lamber-Beer)定律二、紫外光谱1、基本原理电子跃迁方式、谱带类型、发色团和助色团、红移和蓝移2、各类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峰3、紫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结构判断、杂质的检查三、红外光谱1、基本原理分子振动方式、吸收频率与原子质量及键强度的关系2、红外光谱的分区特征峰和特征频率、各类有机物的红外光谱3、红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定性分析四、核磁共振谱(一)氢谱1、基本原理磁性核与非磁性核、核磁共振的条件2、化学位移屏蔽效应、磁各向异性效应3、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峰裂分的规律4、磁等同和磁不等同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5、核磁共振谱的解释和应用(二)碳谱简介五、质谱简介1、基本原理质谱仪、质谱图、质荷比、基础峰、分子离子峰2、质谱的应用分子量的测定六、四谱联用第九章卤代烃(6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卤用烃的概念、结构、种类及命名方法2、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和重要反应3、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的主要历程及影响因素4、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主要用途5、了解卤代烯烃、卤代芳烃、氟化烃的结构及性质教学重点:1、卤代烃的结构及基本反应2、亲核取代反应的S N1、S N2历程3、影响S N1、S N2反应的因素4、卤代烃的制备方法教学难点:1、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判别2、S N1和S N2的立体化学问题基本内容:一、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二、卤代烃1、物理性质2、光谱性质3、化学性质(1)亲核取代水解、醇解、氨解与NaCN、AgNO3的反应(2)消除反应消除方向扎依采夫规则(3)与金属的反应与Mg、Na、Li的反应(4)还原LiA1H4还原、NaBH4还原三、亲核取代反应历程1、两种历程S N1和S N2(1)S N2 构型转化(2)S N1 外消旋化2、S N1和S N2的立体化学(1)S N2伴随构型的翻转(转化)(2)S N1外消旋化、部分构型转化、离子对历程、邻基参与(构型保持)(3)影响亲核取代活性的因素烷基结构对S N1、S N2的影响、离去基团性质、试剂性质、溶剂影响四、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1、分类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烯丙式卤代烷、乙烯式卤代烷五、卤代烷制法1、由烃制备烃卤代、不饱和烃加成、氯甲若化2、由醇制备醇与HX、PX3、PX5、SOcl2作用3、卤代物的互换六、重要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七、有机氟化物1、有机氟化物的特性2、氟化物二氟二氯甲烷、四氟乙烯第十章醇、酚、醚(10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2、掌握醇、酚、醚的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3、掌握消除反应的历程,取向及影响因素4、了解α消除的特点及环多醚的结构特点教学重点:1、醇、酚、醚的反应和制备2、β-消除反应教学难点: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基本内容:一、醇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法2、醇的物理性质3、醇的光谱性质4、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氢卤酸反应、与卤化磷反应、与H2SO4、HNO3、H3PO4等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多元醇反应5、醇的制备(1)由烃制备硼氢化-氧化反应(2)由醛酮制备醛酮的格式反应、由醛酮还原6、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二、消除反应1、β-消除反应(1)消除反应历程(E2和E1)单分子消除E1双分子消除E2(反应消除与S N竞争)(2)消除反应取向扎依采夫规则(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反式消除(4)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竞争反应物结构、试剂碱性、溶剂极性、反应温度2、α-消除反应卡宾产生、卡宾反应(和烯加成、插入)三、酚1、酚的结构和命名2、酚的物理性质3、酚的光谱性质4、酚的化学性质(1)酚羟基的反应酸性、成醚、与FeCl3显色(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亚硝化、缩合(3)氧化反应5、重要的酚苯酚制备方法(磺酸盐碱熔、氯苯水解、异丙苯氧化)四、醚1、醚的结构和命名2、醚的物理性质3、醚的化学性质盐的生成、醚链的断裂、过氧化物的形成4、醚的制备醇脱水、Williamson合成法5、重要的醚乙醚、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冠醚(相转移催化剂)第十一章醛和酮(1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醛、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2、掌握醛、酮的重要反应和鉴别方法3、掌握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4、掌握不饱和醛、酮的主要种类、重要反应和应用5、掌握醛、酮的制备方法和重要化合物的反应及应用教学重点:1、结构及基本反应及应用2、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及特点3、醛、酮的制备教学难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立体化学基本内容:一、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二、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三、醛酮的化学性质1、亲核加成与氢氰酸加成、与格试剂加成、与亚硫酸氢纳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氨基衍生物的加成、与磷叶立德的加成、与西夫试剂加成2、还原反应催化氢化、用金属氢化物加氢、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直接还原、Clemmensen还原3、氧化反应4、歧化反应5、α-H酸性互变异构、卤代反应、羟醋缩合反应6、醛酮的其它缩合四、亲核加成反应历程(1)简单的亲核加成历程(空向因素、电负性因素、试剂)(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克拉姆(Cram)规则、不对称合成五、醛、酮的制法1、氧化或脱氢烃的氧化、醇的氧化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3、偕二卤化物水解4、Friedel-Crafts反应型反应六、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环已酮七、不饱和羰基化合物1、乙烯酮2、α、β-不饱和醛、酮麦克尔(Michael)反应、插烯规律3、醌第十二章羧酸(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羧酸的结构、种类及命名2、学习羧酸的物理及光谱学性质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3、掌握结构对羧酸酸性弱弱的影响和判别方法4、掌握羧酸的制备方法及二酸取代酸的重要反应5、了解酸碱理论及羧酸强弱的判别方法教学重点:羧酸的性质及制备方法,羧酸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路易斯酸碱理论基本内容:一、羧酸的分类命名二、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三、羧酸的化学性质1、酸性2、羧基上的OH的取代反应成酯、成酰卤反应、成酰胺反应、成酐反应3、脱羧反应4、α-H卤代5、还原四、羧酸的来源和制备氧化法、水解法、羧化法五、重要的一元羧酸甲酸乙酸苯甲酸六、二元酸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个别二元酸七、取代酸1、羟基酸2、羰基酸八、酸碱理论1、布伦斯特酸碱理论2、路易斯酸碱理论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8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2、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及重要反应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方法及在合成上的应用4、了解油酯、合成洗涤剂的概念及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拔应的历程、特点及活性5、掌握光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反应6、学习并了解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一般原理及方法教学重点:1、羧生物的基本反应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制法酯的水解机理、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2、三乙及丙二酸酯的合成应用3、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重要反应4、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及重要反应教学难点:1、羧酸衍生物的加成-消除机理反应活性顺序、酸性强弱2、酮式结构和烯醇结构稳定性的判别3、合成路线的设计及合理性的分析基本内容:一、羧酸衍生物1、分类和命名2、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二、酰卤和酸酐三、羧酸酯1、酯的物理性质2、酯的化学性质(1)水解醇解氨解(2)与格氏试剂作用(3)还原(4)酯缩合3、个别化合物4、油酯和合成洗涤剂(1)油脂水解干性加成(2)肥皂和合成洗涤剂肥皂合成洗涤剂(3)磷脂和生物膜5、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在有机合生上的应用1、乙酰乙酸乙酯(1)互变异构现象(2)在合成上的应用酮式分解、酸式分解、亚甲基的取代2、丙二酸二乙酯(1)制法(2)在合成上的应用(合成酸)3、C-烷基化和O-烷基化六、酰胺1、酰胺的物理性质2、酰胺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水解、脱水反应、还原、Hofmann降级七、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历程1、酯的水解碱性水解、酸性水解2、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醇解八、碳酸衍生物碳酰氯、碳酰胺九、有机合成路线1、碳胳的形成2、官能团的引入3、立体构型要求4、合成路线选择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10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及命名2、掌握硝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重要反应3、掌握胺的种类、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4、了解苏炔制备胺的反应及特点5、掌握结构及合成应用6、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制备及重要反应及合成应用7、掌握分子重排的种类重要反应、反应未规律及合成应用教学重点:1、硝基化合物的制备和重要反应2、胺的结构及重要反应3、芳香重氮盐及重氮甲烷的制备和重要反应4、亲核重排教学难点:1、苯炔历程2、分子重排的特点、规律及应用3、芳香重氮盐在合成上应用基本内容:一、硝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命名和结构2、硝其化合物的制备3、硝其化合物的性质(1)脂肪旋硝其化合物的性质(2)芳香族硝其化合物的性质二、胺1、胺的分类和命名2、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3、胺的立体化学4、胺的化学性质碱性、酸性、烷基化、酰基化、与亚硝酸作用、氧化、芳胺的特性、季铵盐和相转移催化5、胺的制法和苯炔氨的烃基化、还原、还原氨化、Gabriel合成法6、烯胺(在合成上的应用)7、个别化合物三、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芳香族重氮化反应2、芳族重氮盐的性质(1)取代反应(2)偶联反应3、重氮甲烷4、偶氮染料四、分子重排1、亲核重排(1)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2)重排到缺子电的氮原子2、亲电重排3、自由基重排4、芳香族重排第十五章含硫、含磷有机物(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有机硫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硫醇、硫醚、硫酚、亚砜和磺酸2、了解有机磷的基础知识第十六章:元素有机物本章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做具体要求第十七章:周环反应(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周环反应的概念、各类及特点2、了解前轨道理论对周环反应的解释3、掌握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立体化学特点4、了解σ迁移反应种类、规律及特点教学重点:1、基本概念2、电环化、环加成反应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前线轨道理论、σ迁移反应基本内容:一、电环化反应含4n、4n+2π电子体系的电环化反应二、环加成反应[2+2]、[4+2]环加成三、σ键迁移反应[1, j] H迁移、[1, j] C迁移、[3, 3] σ-迁移四、周环反应的理论1、电环化反应机理2、环加成反应机理3、σ键迁移反应理论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杂环化合物组成特点、种类及命名方法2、掌握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的结构及性质3、掌握α-呋喃甲醛的结构特点及重要反应4、掌握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及喹啉的制备方法5、了解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提取方法教学重点:1、呋喃、吡咯、吡啶、喹啉的结构及重要反应2、糠醛的结构、反应及合成应用3、喹啉的制备Skraup合成法教学难点:1、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芳香性2、各类反应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