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
- 格式:docx
- 大小:52.25 KB
- 文档页数:13
史部概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隋书·经籍志》“史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纪传体纪传体的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1、《汉书》的成书过程《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2、《汉书》的体例、内容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
·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史料来源(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
(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
4、《汉书》的史学贡献(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
(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
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
(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
(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
(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
(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
(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
(三)注释、研究1、唐颜师古2、清王先谦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
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
编年体概说1、编年体特点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
2、代表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编年体的优缺点优点: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22850二、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Selections from Historical Literature)三、周学时:3-0 学分:3.0四、预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五、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按历史文献的体裁,划分为14个单元,每单元首列“概述”,说明此类文献的源流、特点、价值以及主要代表作;其次是“文章选读”部分,选注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最后在“附录”部分编有史料分析与复习思考题。
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与运用古代历史文献训练,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撰写史料分析论文。
六、推荐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张家璠、陈仰光主编,广西师大1991 年8月第1版。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Selections from Historical Literature一、课程号:0412285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各种体裁的典型历史文献,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名著名篇,精读名著中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其史料价值,学会灵活运用史料。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每周2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一)历史文献学通论(3学时)▲1、古人不施标点的六个原因2、标点古籍所需知识(二)先秦经传(15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盘庚》(上)、《七月》、《郑伯克段于鄢》、《召陵之盟》《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滕文公问为国》、白文《学而》标点练习(三)先秦别史、杂史(12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克殷解》、《邵公谏厉王弭谤》、《越王句践灭吴》、《秦围赵之邯郸》(四)阅读一册线装史籍,任选一页进行抄写、标点、翻译(3学时)(五)先秦诸子(3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节用》(上)(六)汉魏六朝纪传体史书(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孔子世家》(节选)、《太史公自序》(节选)、《张骞传》(节选)(七)汉魏六朝杂说、地记及地理书(3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汰侈》、白文《俭啬》标点练习(八)第一学期期末考试(3学时)(九)唐宋元典志体史书(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北魏田制》、白文《文献通考总序》标点练习(十)唐宋元文集(9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本朝百年无事札子》3、史料分析(十一)唐宋元明清史评史论史考(18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直书》、《二体》及史料分析、《浙东学术》、《明代宦官》、白文《十七史商榷序》标点练习(十二)宋元明清编年体史书(6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作铁榜申诫功侯》(十三)宋元明清纪事本末体史书(6学时)1、概述2、文章选读:《王安石变法》(十四)第二学期期末考试(3学时)五、考试要求:期终闭卷考试六、推荐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张家璠、陈仰光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1991 年8月第1版。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作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为主题,通过分析几个时期的历史文选,来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起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文选,通常以《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作品为代表。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国风》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让人们了解到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尚书》则是汇集了各类文献记载,通过其中的权谋、法令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
而《易经》则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深入阐述了对天命和人事、宇宙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春秋》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通过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交往,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贡献不可忽视。
进入秦汉时期,代表作为《史记》和《汉书》等。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通过编纂史记,既展现了汉朝的盛世风貌,又深刻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对于研究汉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汉书》则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介绍了汉朝的政治和经济,还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官员制度、地理情况和文化特点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宋时期,中国历史文选方兴未艾,代表作品包括《全唐文》《唐宋传奇选》等。
《全唐文》汇集了唐代的文学佳作,通过文学形式展示了唐代达官贵人的风采和士人的情怀,尤其是其中的诗歌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
而《唐宋传奇选》则是收集了唐宋两代的小说佳作,通过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作为《明史》《清史稿》等。
《明史》是明朝时期的官修正史,通过编纂该书,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朝的政治和经济,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各类文化和科技成果。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全国范围内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2.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人物,他们统治着古代中国。
3.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并持续到公元前17世纪。
4.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大约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存在。
5.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256年。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发生了许多国家的兴起和相互争斗。
7.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间存在。
8.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9.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出现了魏、蜀和吴三个政权。
10.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王朝,它存在大约在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间。
11.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王朝,它统治了约300年,从公元618年到907年。
12.宋朝: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北宋存在于公元960年到1127年,南宋存在于公元1127年到1279年。
13.元朝: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朝代,它由蒙古人建立并存在于公元1271年到1368年。
14.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1644年。
1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当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著作及作者简介<一>.《左传》简介: 1.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这不但从起止时间上能够看出来,而且具体内容上也是这样,有经有而传无的地方,有经无而传有的地方,有材料就解释,无材料就从略,只要有可靠材料,即便经无,也会记载下来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今本。
《左传》的成就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中国历史文选pdf中国历史文选一、“诗经”——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宝库,大概形成于周战国时期,继承了先秦时期印楔文和六书五经的文学传统,汇集各种文学生长水平,是汉语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经涵盖了各种题材,如怀古、写景、田园情怀、官吏赞美、御曲诗歌等等,阐述了人类的伟大、遗憾、悬念和愉悦的情感,表达了许多文学家的审美情趣与宗教观念。
二、《易经》——古代经典思想作品《易经》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思想作品,出现于盘古元年,被后世推崇为天下圣经,是体现中国哲学传统的宝库,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文学作品。
《易经》把哲学思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创了“六十四卦”的行,塑造了一种复杂的宇宙观念,反映出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奥思考。
三、“楚辞”——楚汉文学的生长花园“楚辞”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楚汉文学传统的象征,它汇聚了古代湖北楚籍政治家、文人与儒家学者们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后世称之为古代王朝文学的生长花园。
它以“屈原”为代表,抒发了古代政治家、文人和学者对祖国的热切爱国主义情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孟子》——唯物主义的先驱《孟子》是儒家经典,被称作“孔子家书”,全书分为七篇,记录着孔子、孟子及子弟的教育思想,作者孟子的经典思想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天命论”、“望闻论”和“应天论”等,都为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地位。
五、“西汉曲”——中国古代戏曲革新先驱“西汉曲”是战国至汉初时期最重要的古代戏曲革新先驱,是古代戏曲发展史上规模最宏大,形式最具多样性的古典作品,有“六家”之称。
西汉曲里有流传至今的“中国百叶窗”,汉元帝时期要与礼乐相结合,表演曲艺的典籍《礼记》,以及宋元以来服装道具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五代史》的地位,无论从学问角度还是艺术角度而言,西汉曲都是一部重要的古典艺术作品。
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
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
宋成公,宋襄公之子,本名王臣。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
在位十七年,卒谥成。
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
而自立为君。
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国归父,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谥庄子。
齐昭公元年(前632年),国归父与崔夭率领齐国军队作为晋国盟军参加了城濮之战。
次年,国归父代表齐国与周王子虎及晋、宋、陈、秦等国大臣会盟于翟泉,谋划讨伐郑国。
齐昭公六年(前637年),国归父奉命聘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鲁国能够继续朝于齐,维护了齐国的大国地位。
崔夭:为齐国大夫。
崔夭,姜姓,崔氏,齐丁公的儿子季子的后裔,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前632年,夏四月戊辰,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国归父、崔夭和秦国小子慭率军与楚国进行城濮之战。
崔夭之子崔杼。
[
秦小子懿(yin):秦穆公之子。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一、甲骨文2、翻译选文:第一则: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后十天内有没有灾祸?商王观察卜兆判断吉凶说:有灾祸,灾祸马上就要降临。
到了第五天丁酉这一天,果真有祸事从西传来,沚国诸侯派人禀报说:土方在我邦东部边境骚扰,使两座城邑受到损害。
邛方也践踏我邦西部边境的农田。
第二则:乙巳这一天进行占卜,由殼卜问:国王命令众人合力耕田,来年会获得好年景吗?十一月。
二、金文3、翻译全文周历九月,周康王在鎬京训诫大臣盂。
康王说:盂呀!我们显赫的文王获得了上天授付的统治天下的伟大使命。
到武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建立了周朝,翦除了那个万恶的商纣王,拥有天下四方,派各级官吏治理黎民百姓。
武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酒一点也不敢多喝,就连碰到举行柴祭蒸祀这些祭天大礼时,都不敢喝醉。
所以感动了上天,上天给予我们庇佑,降给我们恩惠,大力保护成王,继续掌有天下。
我听说殷失去天命,就是因为各地诸侯和朝中大臣都沉湎于酒,故而丧失掉军队和政权。
盂呀,你们卫邦担负着重要职责,我只让你接受我的教导,你也能够身当重任,我是你唯一的君王啊!现在我就以文王纯正的治国方式为榜样,像文王策命两三名头号长官那样,委派你辅助荣,恭敬谦和地执行德治的方针。
你要不分早晚及时纳谏,为祭祀和各种奉献事宜到处奔走,时刻警惕上天的惩罚。
康王又说:哦!我命令你盂呀,要向你的祖父南公看齐。
康王接着说:盂呀,你去协助夹,主持军务,敏捷快速地处理诉讼案件,朝夕辅佐我君临天下。
我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成规惯例,向你封赏庶民和领地。
特意赐给你香酒一卣,礼冠礼服一套,护膝和双底鞋一副,车马一驾,并允许你在祖父南公的旗帜上描绘你们家族的族徽。
赐给你邦司四名,本朝奴隶从车夫到种田人六百五十九个,赐给你夷司王臣十三名,东南夷奴隶一千零五十个,赐给你封地。
康王最后说:盂呀,你要谨慎郑重地料理你所承担的政务,不要辜负和耽误我对你的任命。
盂于是答谢康王的美命,因而铸造了追念祖父南公的这只宝鼎,时间在康王二十三年。
中国历史文选一、经部1、《尚书》:先秦称《书》,入汉始称《尚书》,又称《经书》,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相传为孔子所删定,按虞夏商周四代,以典、谟、训、诰、誓、命等形式,记录上起尧舜禹,中经夏商周,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部分事情。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整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
称诗或者诗三百、诗三百篇,汉武帝定五经时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作品;《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为民间歌谣,《大雅》全为贵族作品。
《颂》:周国、鲁国等国家的颂,大多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作品主要形式是四言。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兴辞),反应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礼记》亦称《小戴礼记》。
西汉刘向编订《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称《大戴礼记》,戴圣从《大戴礼记》选定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称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各种理论著作选集。
《礼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技术礼、社会制度、音乐、治国思想、气候措施。
孔子(公元前551~到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4、《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上至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5),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
共二百五十九年。
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春秋末期左丘明草创,后人整理,写于战国中期以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山东肥城)。
《左传》主要记载春去湿气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各方面代表人物,取材广。
5、《论语》:(语录体、叙事体)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以教育为主,逐渐成为封建士大夫治国的思想指导,思想核心是“仁”、中庸思想。
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 "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
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其史料价值:1、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
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2、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
3、《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
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其历史价值:1、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2、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引用的文献、文言文文章或重要历史事件的刻本、整理本或选编本。
名词解释:
1. 刻本:古代书籍的繁衍方式之一,将书籍内容刻在木版或铜版上,然后印刷复制出来。
刻本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是古代文献保存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2. 整理本:对于散落在各处的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类、补全后编修成专门的版本,方便研究、保存和传播。
3. 选编本: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或重要性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时期或特点进行选编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播和研究。
中国历史文选通常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或文言文文章,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这些文选的编纂和整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
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照《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列举3部。
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唐朝大诗人?A.李世民B.李白C.王安石D.陈寅恪2. 六朝时期最有影响的佛教文化遗迹之一是?A.建庙寺B.兴福寺石窟C.大佛寺D.白马寺3. 以下哪个皇帝是中国明朝的第一位皇帝?A.朱元璋B.朱棣C.朱厚照D.朱明皇帝4. 以下哪位皇帝颁布了《海禁令》?A.康熙帝B.嘉庆帝C.乾隆帝D.雍正帝5. “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在中国最早是由哪个朝代传入的?A.先秦B.东汉C.唐朝D.宋朝6. 以下哪项是唐代诗歌的特点?A.以地方风情为主题B.注重做工C.言简意赅D.前期注重豪放,后期注重婉约7. 下列哪位考古学家是中国著名的发掘家?A. 李济B. 王蒙C. 费孝通D. 马玉德8. 唐代由于牛奶成为一种流行饮品,由此有了以下哪件事?A.制造了奶酪B.喝奶取代了涮羊肉C.因为过度食用牛奶导致肠胃不适D.发现了制作牛奶甜品的方法9.以下哪一个著名的古代军事优势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重骑兵B.长弓C.弩D.投石器10. 以下哪种文艺形式是唐代最活跃的一个领域?A.书法B.绘画C.传奇D.音乐11. 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邻国三杰”之一?A.诸葛亮B.李白C.岳飞D.文天祥12. 历史上,开始建造万里长城是在哪个朝代?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3. 以下哪位皇帝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A.曹操B.刘备C.孙策D.吕布14. 以下哪个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起义之一?A.黄巾起义B.赤眉起义C.广东起义D.李自成起义15. 以下哪位皇帝建立了中国明朝?A.朱元璋B.朱棣C.朱厚照D.朱传崇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金屋藏娇”中的“金屋”是指汉武帝建的_______。
17. 著名的《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主要是以士兵________的姿态,排成队列。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旨在概括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和文化遗产。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选的知识点对于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文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对周代早期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的记录。
它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既是文学的宝库,又是历史的见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作者屈原以其激情澎湃的笔触,纵情吟唱楚国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离骚》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鼻祖。
作者司马迁将中国历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个部分,详细而全面地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料收集和叙事方式,开创了中国历史文选的先河,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以其简练而精辟的语句,阐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处世智慧。
五、《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清代作家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旧时豪门贵族的兴衰过程。
《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人生百科,更是一幅倾诉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壮丽画卷。
以上所述仅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一小部分知识点,希望通过对这些重要作品的了解,大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文选一、名词解释1.《国语》:作者迄今尚无定论,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共21卷,其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67年),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公元前453年),记载前后约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史事。
因与《春秋》记事时间段略为相同,故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战国策》:原作者不详。
体例为国别体。
今传本30卷33篇。
其记事继“春秋”之后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楚汉之际,秦二世继位为止,其间240余年史实。
西汉末刘向综合整理《国策》、《国事》、等数种史料而编定为33篇,其多载战国游士之策谋,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非所谓“正史”、“国史”,而为“杂史”,不免道听途说、夸张虚构,有不完全与史实相符之处。
3.《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引书多到430余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因此,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水经注》的史学价值还远不止于此。
4.《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意为众园,众沙门修行的处所,即佛寺。
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以佛寺的盛衰而揭露社会现实,以警示后人。
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5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原名《世说》,北宋时晏殊加以删拼,遂为今之流行本,为3卷。
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许多名人学士的遗闻琐事。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轶闻趣事1200余则。
其历史价值在于材料丰富生动,可与正史互补,使笔记体例完善成熟.6.《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
有的解释礼经,有的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
书中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7.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山东邹城市)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以及性善论、理想人格的主张。
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被称为“亚圣”。
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有《孟子》七篇。
8.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荀况和其门人所著。
《荀子》一书,《汉志·儒家》著录33篇,今存32篇,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内容涉及自然观、认识论、逻辑、人性论、社会政治思想、治学精神与方法等方面,总体主张,是以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对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赵人是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
9.《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作品集,基本上出自韩非本人的手笔,由后人编纂成书。
原名《韩子》,唐代以后,为区别于韩愈而改称《韩非子》。
韩非提出“以法为主”及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政治主张,形成了较系统的法治理论。
全书的核心是通过法、术、势的密切结合,进而加强君主集权,以适应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历史趋势。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至于所谓一切权势归君主个人掌握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论述题(一).试述《水经注》的主要内容、重要价值与不足1.主要内容:郦道元作《水经注》,博览群书,从较古的《山海经》、《禹贡》,到离他较近的《佛国记》,晋僧道安的《水记》、虞江雍的《江记》等,引书多到430余种。
郦道元还对所注河流水道尽可能地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寻访古迹,追溯源流,所记河流水道1389条,大至江河、小至溪津陂泽,皆包罗在内。
对于这些河流水道的源流支脉、出入分合,莫不一一详载,为原文137条的10倍。
而注文30万字左右,为原文1万多的20倍;卷帙由原来的3卷,增为40卷。
2.价值:虽名为注释,实则自成为一全面系统的水文地理著作,是考查古代河流水道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因为郦道元作注,并不只限于条列河流的地理位置,而是“即地以存古”,对于河流水道所经过的山川都市,坟墓祠堂,府第寺庙,名胜石刻,故事歌谣,甚至传说异闻,动物植物皆有记载。
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一手材料。
3.不足:由于郦道元生活在南北分裂时期的北朝,他对于南方水道和地理形势,但凭耳闻,未曾目睹,所以书中所记“详于北而略于南”。
不过,郦道元为人、写作的态度都比较严谨,即使是南方水道的记载,也基本可信。
(二).试述《文史通义》的主要内容及史学价值1.强调“作史贵知其意”,阐明治史应经世致用。
《文史通义》可与《史通》媲美,各有理论重点。
《史通》重点论述了史籍编纂的方法,如史体的长短得失,史料的搜集取舍,写史的形式技巧等。
但随着史学进一步的发展,从理论上说明史学的特点、作用,就越来越必要。
这些理论,对当时一潭死水般的学术界,吹进了带生气的新鲜空气,这是应该肯定的。
2.阐明“六经皆史”之说,扩大了史学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并开启了清代学术新风其内篇之一的卷首第一句就提出“六经皆史”这个论断,在书中其它许多篇章中又一再加以论述。
“六经”只是“政典”、“典章”的记录。
被尊为经,是后来“儒家者流”所为。
由此揭开了“六经”的神秘面纱,降低了经学的经典地位,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
3.提出“史德”刘知几提出“三长”,章学诚又发展提出良史必具“史德”的标准。
“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就是作史时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品德。
当然,“史才”“史学”也同样不可缺少,写出的文章不生动,就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丰富的史实,也无法写出全面的历史。
4.承认史体变革的合理性,推崇通史对于史书体裁的变化,能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认为各种史体的变革都有相互因袭的关系,每种史体的产生,都是适应史学发展和时代要求,有自身的创造性。
5.对史书体例的新见解——撰述、记注在史籍分类上,过去都是按史体形式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
而章则按其功用分为“撰述”(著作之书)和“记注”(资料汇编)两类,并详细论述了两者不同。
6.提出“志属信史”在修撰方志上,章氏贡献犹大,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意见,明确了方志在史学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段落断句解读题1.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爲之,舉高九十丈。
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師百里,已遥見之。
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
太后以爲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
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
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
復有鐵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上亦有金鐸。
鐸大小如一石甕子。
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
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牕,戶皆朱漆。
扉上有五行金釘,其十二門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
復有金環鋪首。
殫土木之功,窮造型之巧。
佛事精妙,不可思議。
繡柱金鋪,駭人心目。
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本段主要讲寺中佛塔的建造规模、特色。
2. 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爲次,列時歲以相續。
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
理盡一言,語無重出。
此其所以爲長也。
至於賢士貞女,高才儁德,事當衝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迹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
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録。
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
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
此其所以爲短也。
本段指出编年体的优缺点。
3.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
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
是謂小康。
”本段讲大道消失后小康社会的出现,小康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4.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
事成則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
人主之於其聽說也,於其臣,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
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爲用矰繳之說,而徼倖其後?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者之浮說,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
治強不可責於外,內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術於內,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
本段批评纵横家的个人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分离的,纵横家从事的外交活动也不能根本上使国家强盛,国君轻信和重用纵横家只会白白浪费国家的财富。
要实现富国强兵,应该立足于内政,推行法制。
5. 夫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僞。
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
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夷狄,內以平中國。
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爲天下先。
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爲事。
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
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本段简单回顾从北宋建国至仁宗时期,赵家天下百年无事的原因。
6. 食妖宜絶矣,宜並杜絶呢羽毛之至。
杜之則蠶桑之利重,木棉之利重,蠶桑、木棉之利重,則中國實。
又凡鐘錶、玻璃、燕窩之屬,悅上都之少年,而奪其所重者,皆至不急之物也,宜皆杜之。
此一旁義。
宜勒限使夷人徙澳門,不許留一夷。
留夷館一所,爲互市之棲止。
此又一旁義。
火器宜講求,京師火器營,乾隆中攻金川用之,不知施於海便否?廣州有巧工能造火器否?胡宗憲《圖編》有可約略仿用者否?宜下羣吏議。
如帶廣州兵赴澳門,多帶巧匠,以便修整軍器。
此又一旁義。
本段提出了三方面的五条参考性的建议:①禁止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玻璃、燕窝,以减少白银外流,减小贸易逆差;②强制命令洋人全部撤出澳门,杜绝鸦片商以澳门为基地对华开展鸦片贸易;③重视火器的价值,尽量将火器用于海战,同时在广州聚集一批能制造火器的工匠;④充分将《筹海图编》的内容运用到海战中;⑤广州的驻兵奔赴澳门时,多带些能工巧匠,以便于随时维修和制造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