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4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音乐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usic teaching theory课程编码:130220019总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适用对象:音乐学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级(声乐、器乐特长)学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音乐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2.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音乐学科教学论所揭示的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就学科性质来说,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乐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分支。
本课程是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音乐教育的性质与特征,音乐教育的功能与意义,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手段、方法,组织形式以学习评价和成绩考查等等。
它以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突出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总结与继承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联系我国音乐教学实际,力图在理论实践上说明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第一节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1.社会变革与动荡下的教学方式2.关于“节奏与律动”的思考第二节外化为视觉与运动觉的音乐“体验一表达”方式1.体态律动方法唤醒音乐“体验一表达”的理论起点2.建立联系的桥梁——音乐与体态律动的相互转化第三节普通音乐教育中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方法论1.体态律动教学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价值2.普通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分析3.作为课堂音乐教学方法进行音乐体验的体态律动与舞蹈第四节达尔克罗兹节奏律动教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1.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移植与发展2.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延续——德国奥尔夫音乐与舞蹈教学法第二章奥尔夫学校教学活动——“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教学方法第一节历史发展状况1.多罗西·均特和卡尔·奥尔夫的职业生涯2.玛丽·威格曼和科特·萨克斯对奥尔夫教学理念的影响3.慕尼黑均特学校(1924-1944)4.奥尔夫学院的成立第二节奥尔夫教学法的形成1.出版物的发行2.德国巴伐利亚州电台的“为了孩子们的音乐”节目3.内容与方法第三节奥尔夫教学法形成的方法论原则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历史发展之后,呈现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研究领域日趋专业化的发展态势。
本学科是在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音乐教育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等问题。
我院本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借助国内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并将此学科的发展纳入到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中,为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人才。
1.培养学生对音乐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
2.通过研究和学习,掌握坚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语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提升专业品格。
3.合理建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所需高级人才的各种潜质。
三、研究方向音乐教学论依托我院多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丰硕成果,以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为依据,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保证,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其专业骨干课程包括音乐技能课程教学研究、外国音乐史论教学研究、音乐作品分析方法论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课程体系体现出了音乐表演技能课程的基础地位,突出了音乐综合能力的核心价值,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方向,力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教学、科研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学制年限一般为3年,至少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1.采取理论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2.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3.培养计划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论坛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等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有计划的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研究生到其他著名学校或研究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总学时数: 36 学时学分: 2 适用专业:音乐学一、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熟悉音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领域和教学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和编排各种类型的音乐课。
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和音乐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独立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合格音乐教师。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教育理论,是整个音乐教育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是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音乐教学论是研究人类音乐教育行为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音乐的社会功能出发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和需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理论,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以及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2.了解音乐教学的本质,音乐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和客观规律。
3.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4.掌握音乐教学的模式、原则和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5.掌握国外音乐教育学校,以及当代各国优秀的音乐教学与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音乐教育概论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二、音乐教育的性质与特征三、音乐教育的功能及意义四、音乐教育学概况第二章音乐教育简史一、音乐教育的起源二、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三、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四、当代世界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小结:使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掌握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
第三章音乐教育心理一、音乐能力心理结构二、音乐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三、音乐感觉能力与各种音乐能力发展的辩证关系四、以情感体验和聆听为引导的自觉性音乐整体的结构能力的发展五、音乐心理对人整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六、关于音乐能力的测试小结:从介绍音乐教学方法中的案例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音乐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音乐教学过程一、音乐教学过程概述二、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要素三、韶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小结: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音乐教学案例第五章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审美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二、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三、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四、大面积提高音乐基本素养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小结: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音乐教学原则,及音乐教学原则所包含的内容第六章音乐教学方法一、音乐教学方法概述二、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小结: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方法第七章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简介一、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二、柯达伊教学法三、奥尔夫教学法三、铃木教学法四、综合音乐教学法小结: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区分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异同第八章音乐教学工作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学二、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三、课外音乐活动及音乐选修课小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的组织方式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是音乐师范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音乐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是音乐教育师范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第1章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第一节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国外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古代音乐课程的产生与发展西方音乐课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希腊时期。
当时,在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如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等军事五项是最为重要的。
此外还有肉搏术、各种球类、作战游戏、骑马、游泳、使用武器等课程内容,都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
在奴隶制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雅典教育,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其课程内容“七艺”并重,不仅包括了雅典智者派创立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课程,还在各种学校里普遍开设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诸门课程,并有弦琴学校专门教授乐器的演奏。
音乐课程在此产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对音乐价值的发现与肯定不无关系。
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对音乐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探究与阐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他们把音乐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表现勇敢尚武气质的粗犷、振奋精神的调式和表现温文尔雅气质特征的悦耳、柔和的调式。
由于这些曲调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和心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音乐看做陶冶性情、慰藉精神痛苦的一种无法估价的手段。
借助音乐的帮助,粗鲁、急躁的性格能够变得温柔、稳重,而沮丧、郁闷的性格则能够训练得活泼、有活力”。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论述了音乐对人们的精神、意志的强有力的作用,他认为音乐的作用能渗透人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抚慰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各种调式都起着不同的伦理作用。
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音乐不仅有“教育”作用,也有“净化”作用,提出学习音乐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观点。
《音乐教学论》考试大纲I考试目标及要求音乐教学论是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本课程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它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研究的是音乐教育教学中一般规律的学科。
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要求:1.掌握本章节中有关的概念、定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提高考生对音乐教学理论的理解力。
2.在识记和理解音乐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本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考核知识点1.“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2.“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3.“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二、考核要求1.识记:(1)什么是课程。
(2)什么是教学。
(3)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念。
(4)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5)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6)传统教学论的三个界碑。
2.领会、应用:(1)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传统教学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主要教学思想。
(3)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与根舍因的教学思想。
(4)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的教学思想。
(5)“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意义、目标。
第二章音乐课程标准导读一、考核知识点1.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2.音乐课程的目标。
3.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目标。
二、考核要求1.识记:(1)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掌握系统音乐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教研和研究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研究人才和骨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音乐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音乐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音乐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学分(按18学时或相当学习量,计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论文写作6学分。
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前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三、培养方式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做到教学相长。
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告知拟录取研究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第1章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第一节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国外音乐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古代音乐课程的产生与发展西方音乐课程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希腊时期。
当时,在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中,产生了不同的课程: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如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等军事五项是最为重要的。
此外还有肉搏术、各种球类、作战游戏、骑马、游泳、使用武器等课程内容,都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
在奴隶制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雅典教育,课程设置则充分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其课程内容“七艺”并重,不仅包括了雅典智者派创立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课程,还在各种学校里普遍开设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诸门课程,并有弦琴学校专门教授乐器的演奏。
音乐课程在此产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对音乐价值的发现与肯定不无关系。
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对音乐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探究与阐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他们把音乐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表现勇敢尚武气质的粗犷、振奋精神的调式和表现温文尔雅气质特征的悦耳、柔和的调式。
由于这些曲调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和心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音乐看做陶冶性情、慰藉精神痛苦的一种无法估价的手段。
借助音乐的帮助,粗鲁、急躁的性格能够变得温柔、稳重,而沮丧、郁闷的性格则能够训练得活泼、有活力”。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论述了音乐对人们的精神、意志的强有力的作用,他认为音乐的作用能渗透人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抚慰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各种调式都起着不同的伦理作用。
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深化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音乐不仅有“教育”作用,也有“净化”作用,提出学习音乐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观点。
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为师范生提高教学专业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
笔者根据自身音乐专业学科背景,分析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与教学,通过文献、调查等方法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以师范生身份来探寻教学中的教育现象,并逐一反思和探索,力图为音乐教师提供有关教学理论、案例借鉴。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可以定义为教学科目,例如,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
随着课程的逐渐完善和学校教育的建立,开设的课程逐渐增加,有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和历史等等科目,而这些科目就是课程,这些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等。
教学是施教者围绕被教育者产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课程与教学相辅相成,同时存在,即有课程就有教学,有教学就有课程。
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以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纲领性指导文件。
(一)音乐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征。
20XX年12月,笔者有幸参与奔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云南省青少年基金会承办的乡村支教活动,被选派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四所乡镇小学进行支教,教授内容为小学音乐课。
山区乡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负责音乐课程教学,孩子们接触的音乐相关知识较少,学生的音乐素质薄弱。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感受到孩子们天真活泼,对音乐学习充满渴望。
欣赏了音频视频资料后,笔者进行了示范,并在音乐课堂上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欣赏多个民族的代表性音乐。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可以传承文化,出发点是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人文精神。
例如,此次支教中,通过学习歌曲《小蝌蚪找妈妈》,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会到母爱的无私。
我国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因此音乐课程具有审美性,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来说,音乐在心理、情感和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音乐课程对于孩子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教学策略。
2.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发展音乐素养音乐课程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发展音乐素养。
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表达方式和音乐文化,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2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音乐可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的演奏、歌唱和舞蹈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
2.3 促进智力发展音乐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音乐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音乐课程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感知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小学音乐课程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小学音乐课程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3.1 动手参与小学音乐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通过演奏乐器、歌唱和舞蹈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的创作和表达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多样化的体验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应该通过丰富的体验形式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会、参观音乐剧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有更全面的了解。
3.3 融入文化元素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应该融入各种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和音乐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1 创设情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修养,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校及中学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3.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音乐理论教学研究2.钢琴艺术教学研究3.声乐艺术教学研究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
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论证并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修养,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校及中学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3.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音乐理论教学研究
2.钢琴艺术教学研究
3.声乐艺术教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
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论证并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撰写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三学年(包括外出考查收集资料),资料必须翔实可靠、立论正确、论证充分,并具学术创新意义。
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
学位论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经导师同意后定稿,然后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学位。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已正式发表的期刊为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可提出学位申请。
需有3份论文评阅意见,至少有1份为校外专家评阅意见。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人组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至少有一名为校外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要求,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主要阅读书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杜鸣心.曲式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6]斯波索宾.和声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7]牟洪.管弦乐配器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涅高兹著.钢琴教学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9]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钢琴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0]中外歌剧选集,中国声乐作品选集,艺术歌曲选集,美声唱法研究,民族唱法研究。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