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进场复验)
- 格式:doc
- 大小:468.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1篇一、制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质量、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为加强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工程施工检测检验的制度。
二、制度内容1. 进货检验制度(1)建筑工程中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应包括资料核对、外观及数量核查、品质检查、抽样送检等内容,并填写相关记录。
(2)现场材料员应对进场材料进行外观质量及数量的验收。
(3)材料接收后由项目部经理或项目主管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对主要材料进行复验;凡需复检的材料,在使用前必须由实验员进行抽查、复验,证明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填写相关记录。
(4)大宗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验收后,必须工程项目经理及质检员在收货单及入库单上进行签认。
物资入库单上验证人员未签字视为该批材料尚属待检状态,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
(5)质检员对验收合格的材料,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向工程监理工程师进行报验。
(6)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若因材料质量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将追究采购者及验收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2. 施工现场质量检测管理制度(1)建设单位应与具备相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签订检测委托合同,委托的检测项目、参数和数量应符合相关标准、文件要求。
(2)检测机构不得与所检测工程项目的参建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3)施工现场质量检测应从检测委托管理、施工现场检测行为管理、检测报告审核确认、不合格报告处置等环节开展全过程管理。
(4)重点强化检测报告审核确认环节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检测的真实性、准确性。
3. 施工检测试验计划管理规定(1)施工检测试验计划应在工程施工前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并应报送监理单位进行审查和监督实施。
(2)根据施工检测试验计划,应制订相应的见证取样和送检计划。
建筑工程复验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复验,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提前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保证工程安全和可靠性。
二、实验范围本次复验实验针对建筑工程的结构、材料、施工技术以及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复验。
1. 结构复验: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稳定性能、变形性能等进行复验。
2. 材料复验: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密度、耐久性等性能进行复验。
3. 施工技术复验:对工程施工技术的操作规程、施工作业流程等进行复验。
4. 工程质量复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成品检测等进行复验。
三、实验工作内容1. 结构复验(1)对建筑结构进行静载试验,采集结构受力状态数据,进行受力性能分析;(2)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试验,检测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参数,进行稳定性能分析;(3)对建筑结构进行变形测试,观察结构变形情况,评估变形性能。
2. 材料复验(1)对建筑材料进行采样,进行强度试验、密度测试等性能测试;(2)对建筑材料进行耐久性测试,通过盐雾试验、冻融试验等方法评估材料的耐久性。
3. 施工技术复验(1)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复核,确认施工操作规程、施工工艺等符合要求;(2)对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检查,确认施工作业流程符合规范要求。
4. 工程质量复验(1)进行工程质量抽检,对成品进行抽样检测,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2)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验收,确认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
四、实验方法1. 结构复验(1)静载试验方法:采用静载试验机对建筑结构进行集中荷载、分布荷载试验,采集结构受力状态数据。
(2)动态试验方法:采用振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器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试验,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参数。
(3)变形测试方法:采用激光测距仪、应变片等测试设备对建筑结构进行变形测试,获取结构变形情况数据。
2. 材料复验(1)强度试验方法:采用万能试验机对建筑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压缩试验等,获取材料的强度数据。
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复验制度1.监理部应对所有拟用于工程中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在进场时按规范、规程、验标进行检验。
严格控制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及使用,禁止先用后检。
2.专业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按规定对进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质量进行复验,填报拟进场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等)。
3.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核,并对进场的实物材料,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或验收标准规定的比例采取见证取样或平行检验方式进行检验、复验。
4.专业监理工程师对经检验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及时签认“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批准进场使用。
5.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等进场,已进场的不合格材料应坚决清离施工现场。
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复验制度(2)1.引言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复验制度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进场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行复验的管理规定。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进场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施工工程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进场检验和复验。
3.进场复验的基本要求3.1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厂家应按照合同要求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书。
3.2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批次应与原材料或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书中的批次一致。
3.3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包装必须完好,无损坏、破损、变形等现象。
3.4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外观应无锈蚀、裂纹、污染等缺陷。
3.5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标志和铭牌完整清晰,无误。
3.6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计量准确,符合规定的技术指标。
3.7 进场材料、构配件及设备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包装、运输和保管。
工程检测检验管理制度
工程检测检验管理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和方法来保证工程质量,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
制度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明确设立专门的检测检验部门,负责全面的工程检测工作。
同时,根据项目规模和技术要求,配备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
二、检测检验计划
制定详细的检测检验计划,包含检测检验的项目、方法、频次和具体实施时间等。
计划应与工程进度同步更新,确保全面覆盖各个施工阶段。
三、设备管理
规定检测检验所用设备的选型、采购、校准和维护管理流程。
所有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作业指导书与操作规程
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对检测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质量控制与保证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检验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六、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每次检测检验的数据和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这些记录应当真实、完整,便于追溯和分析。
七、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检测检验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
八、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和预案,减少风险的影响。
九、监督检查与评价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检测检验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十、持续改进
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对现有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评审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建筑工程材料设备进场复试管理事前控制措施研究发布时间:2022-08-01T09:20:14.49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37卷6期作者:杜发美[导读] 在外观质量、质量证明文件核查满足要求前提下,按照中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施工规范、设计规范等要求,对涉及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重要材料、设备进行入场时应按要求见证抽样,送至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进行复验,以确保入场使用材料和设备质量满足质量要求。
杜发美重庆克那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401120摘要:在外观质量、质量证明文件核查满足要求前提下,按照中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施工规范、设计规范等要求,对涉及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的重要材料、设备进行入场时应按要求见证抽样,送至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进行复验,以确保入场使用材料和设备质量满足质量要求。
然而,在现场工作中因为技术能力不足、操作不规范、协调不充分等因素,时常出现因事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资料不正确、抽样不合格、委托不规范、流程不顺畅等,一度中断甚至取消复验。
作为组织和实施项目入场材料设备的复试工作的主责单位[1],施工单位或工程总承包单位有必要优先做好复试管理事前控制,以防止后续复试工作质量和数量的偏差而导致项目成本、工期和其他资源损失无法挽回[2]。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备;材料1 事前控制难点和重点组织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和供应商(或分包单位)对材料和设备进行入场复试工作前,施工单位或工程总承包商通常出现以下问题:1.1 检测试验单位资质要求与复试任务不匹配,扰乱复试建筑工程领域内企业试验室、检测机构等检测试验单位资质要求混淆不辨,或者处于节约成本目的考虑采用以低代高,以相似代相同方式复试,致使复验任务和检测试验单位业务范围和能力不符现象时常发生。
事后纠偏工作浪费时间,增加成本。
1.2 复试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不规范,难能指导复试施工单位或工程总承办单位并未提前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并未疏通工作流程和划分权责,各方参与单位通常依靠约定俗称的规则和相似工程的经验推动材料设备的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指导制度,导致复试工作推动散漫无序,还会发生各执一词现象,不能保障复试工作的顺序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工程试验、检测是合理使用资源、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验、检测成果是重要的施工依据和基础资料。
为切实加强、规范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发挥试验、检测工作在工程质量监督和检验中的作用,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需要,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工程试验主要工作制度第二条工程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及其运行性能,对确保工程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十分重视,按各有关方面所负责任,层层把关。
(一)订货人员只能按照设计图纸和合同清单上规格、型号进行订货,如有更改、代用,要吃透设计意图,并履行更改手续。
(二)设备、材料的催交保管人员要严格按订货合同办事。
入厂的设备材料应符合订货合同的规格、数量及供货范围,包装应完整,应有出厂合格证、试验记录或材质化验单及必要的技术文件等。
第三条复核设备质量时应着重注意下列要求:(一)设备型号、规格、数量、性能、安装要求与设计图纸相符;(二)设备安装环境及使用条件是否符合本工程具体条件;(三)设备技术性能和工作参数以及控制要求是否满足设计规定的运行方式。
第四条设备开箱验收时验收程序和应注意事项:(一)开箱时包装质量先进行验收;(二)开箱后清点设备及附件并应与装箱单相符合,装箱单应与合同相符合;(三)设备外型及接口应与工艺设计相符合;(四)装箱资料要齐全,一般包括:设备清单和说明书、设备总图、基础外形图和荷载图、性能曲线、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出厂检验和性能试验记录。
第五条设备开箱验收工作,由材料室负责,并提前1天通知工程室、技术室、成本室、制造厂家/供应商、运输单位,必要时请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参加。
第六条验收时由材料室做好记录。
对存在的缺陷问题,应经过共同研究后做出记要,明确责任,落实处理方法、费用和时间要求,由签订订货合同的单位/部门执行。
第七条当有关方(部门)在验收时对设备缺件、缺陷、数量、质量、技术标准、处理方法等意见不一时,要求项目部领导参加,并进行讨论,按合同规定予以解决。
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篇一: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190-2010主要材料进场复验试验项目与取样表篇二:5.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_190-2010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JGJ 190-20101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检测试验项目;5.管理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解释,由中国建筑一局(集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21 总则1.0.1 为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技术管理方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技术管理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的技术管理。
1.0.3 本规范规定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试验技术管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 术语2.0.1 检测试验 inspection and testing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的材料和设备性能、施工质量及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并出具检测试验报告的过程。
2.0.2 检测机构 inspection and testing organ为建筑工程提供检测服务并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其出具的报告为检测报告。
2.0.3 企业试验室 in-house testing laboratory施工企业内部设置的为控制施工质量而开展试验工作的部门,其出具的报告为试验报告。
建设工程综合检测制度
建设工程综合检测制度是一套涵盖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它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进场检验、施工过程控制、完工验收等多个环节。
该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严格的检测流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原材料进场检验是工程质量保证的第一道关口。
制度要求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如水泥、钢筋、砖瓦等,都必须提供合格的质量证明文件,并经过专业检测机构的抽检或全检。
只有合格的材料才能被允许使用,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的可能。
施工过程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制度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监理单位需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包括施工方法、工艺操作、设备使用等各个方面。
任何偏离规范的行为都应及时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完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制度明确,工程完工后,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参与验收。
验收过程中,除了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外,还应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功能进行重点检查。
只有通过验收的工程,才能交付使用。
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制度还提出了建立健全的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所有检测数据、问题处理记录、验收报告等资料,都应当妥善保存,以备日后查询和追溯。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的表现。
在实施建设工程综合检测制度的过程中,公正客观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检测机构和监理单位应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反馈,并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建筑工程应按照下列规定标准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1)、建筑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和设备等应进行现场验收。
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 应按照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2)、各工序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每道工序完成后, 应进行检查。
3)、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 应进行交接检验, 并形成记录。
未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 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验收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2)、建筑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4)、工程质量验收均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5)、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 并形成验收文件。
6)、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 应按照规定进行见证取样。
7)、检验批的质量应按照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8)、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9)、承担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10)、工程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 并应共同确认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一、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程序与组织检验批和分项工程应该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分部工程应该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 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地基与基础, 主体结构分部工程的勘察,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 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单位工程完工后, 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 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建设单位接到工程验收报告后, 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含分包), 设计, 监理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序号类别检验项目最大干密度1土方土工击实回填最优含水率压实程度压实系数压实系数换填地基或承载力地基与2基础加固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基桩身完整性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采用标准检测频率取样方法《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每5000m3或土质发生变化时取具有代表性的扰动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每 1000 ㎡不少于 3 个点。
灌砂法、环刀法、核子仪密度法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 3压实系数:采用环刀法,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厚度的 2/3 深度处,2 2至点, 1000m 以上工程,每 100m少应有 1 点, 3000m2以上工程,每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检测时,每分层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 4m。
2300m 至少应有 1 点。
每一独立基础承载力: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JGJ 79 1 点,基槽每延 2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下至少应有米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GB50202 应有 1 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行现场试验。
检测数量为总数的 %~ 1%,但不应少于 3 处。
有单桩强度检验要求时,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具有代数量为总数的 %~1%,但不应少于 3 表性的场地进行现场试验根。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 3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1%;当工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程桩总数在50 根以内时,不应少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于2根。
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6、同类型桩宜均匀分布,30%,且不得少于20 根;其他桩基7、完整性检测时,柱下三桩或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的 20%,且不得少于10 根;对混凝少于1 根。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