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8.51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能够描述重力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2. 概念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特点。
3. 方向讲解: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力会向下作用。
4. 作用点讲解: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理解重心的概念。
5. 计算公式讲解: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G=mg,解释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6.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例题来验证关系。
7.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重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和关系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计算公式:G=m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描述重力的特点。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请解释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并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来说明重心的概念。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计算: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天平、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地球仪,提问:“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地球对附近的物体有吸引力。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吸引力叫什么名字?”引入重力的概念。
2. 讲解重力的概念: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教师演示重锤,提问:“重锤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竖直向下。
”教师进一步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教师讲解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5. 讲解重力的计算:教师演示天平和砝码,讲解物体的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6.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7.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的计算方法解答。
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9.8N/kg。
4. 重力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及其计算。
3. 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仪器。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测量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观察日常生活中重力的应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模型和悬挂重物的绳子,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大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
5.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大小:G=mg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下来。
3. 思考: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研究重力在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应用,探讨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 重力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每一节活动课程。
在本节课中,我将结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节“重力”的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情境引入、互动探究、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并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
难点: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重力演示仪、地球仪、气球等;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地球引力作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
2. 互动探究:提问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认识,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作用,并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进行演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悬挂的气球、地球仪上的物体等。
5.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东西会掉下来、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不会飘起来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重力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难点: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查找关于重力的资料、进行家庭小实验等,以加深对重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重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3重力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幼儿对重力概念产生兴趣,并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重力的基本原理。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探索重力的奥秘。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并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2. 能够观察和描述重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能够观察和描述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难点则是让幼儿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重物(如球体)、轻物(如泡沫球)、桌子、绳子;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白纸、彩笔和胶棒。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上的物体,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物体不会飘起来吗?”让幼儿思考重力的概念。
2. 实验一:重力的作用a. 将重物(球体)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重物的位置;b. 用绳子将重物吊起来,让幼儿观察重物是否仍然保持下垂状态;c. 讨论重物的下垂状态与重力的关系。
3. 实验二:重力对物体的影响a. 将轻物(泡沫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轻物的位置;b. 用绳子将轻物吊起来,让幼儿观察轻物是否仍然保持下垂状态;c. 讨论轻物的下垂状态与重力的关系。
4. 实践环节:重力画a. 给每个幼儿发放白纸、彩笔和胶棒;b. 让幼儿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d. 讨论重力对画中物体的影响。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什么,它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5. 重力的测量:学习使用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明白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3.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点,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5.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大小。
3. 重力与质量、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力计、地球仪。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总是往地上掉,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总是竖直向下,使用地球仪演示重力的方向。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解释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举例说明。
5. 讲解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演示实验。
6. 重力计的使用:讲解重力计的原理,让学生动手操作重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2. 方向: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心。
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高度有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重力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大小。
答案:2kg × 9.8m/s² = 19.6N2. 请解释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你的实验结果和课本结论对照,是否有较大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如何改进?
(7)除了质量外,重力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
关?
3、重力的方向
1)演示重垂线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并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
2)应用实例:(课本图7.3-4)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其原理就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
3)阅读课本P11“想想议议”内容,认真思考:图7.3-5中“下”在哪里?
答:
4、重心
1)重心是指。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中心即是物体的重心。
2)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3)请画出下面几个外形规则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五、分组合作展示提升
1、一容器质量为1kg,内盛10dm3液体.现将该容器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得其重力为88.2N.求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如图1所示,斜面上物体的质量是5 kg,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
3、从前,一个商人在荷兰向渔民买了重为4.9×107N的青鱼,装上船运往靠近赤道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到了那里,用弹簧测力计一称,青鱼竟少了2.94×105N.轮船沿途没有靠过岸,装卸中损耗也阅读教
材回答
问题
从对力
的基本
描述理
解重力
注重科
学方法
教育,提
高动手
能力
问题导
学训练
思维
图1。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
2. 详细内容:(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计算方法。
2.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重物(如苹果、书包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如悬挂重物的绳子。
(2)提问:这些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2. 知识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讲解重力的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
(5)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3.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2kg×9.8N/kg=19.6N。
(2)提问: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4. 随堂练习:(1)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答:G=mg=3kg×9.8N/kg=29.4N。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提问学生:“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重力。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作用点教师提问:“重力在物体的哪个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3)重力的方向教师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4)重力的大小教师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重力的大小还与地球表面的纬度有关。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5. 实验探究6.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3. 方向:竖直向下4.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地球表面纬度有关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哪个位置?3. 重力的方向是什么?4.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教案:7.3 重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重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重力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小球、绳子、桌子、滑轮组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球和一张纸。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站在地球上,感受地球对他们的吸引力,引出重力的概念。
2. 讲解重力的定义:通过地球模型和绳子,展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讲解重力的概念。
3. 实验一:孩子们用纸和小球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纸上的运动,探讨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4. 实验二:孩子们用绳子和滑轮组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运动,探讨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6.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受到重力影响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孩子们对重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验中有些孩子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一点还不太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讲解,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受到重力影响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教案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重力概念。
第一个实验是让孩子们用纸和小球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纸上的运动。
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能够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重力对小球的影响。
重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猜想。
(4)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其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实验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难点: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三、教学用具50 g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四、新课引入(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利用“水往低处流”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图片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五、新课讲解(一)重力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理解“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1.完成【目标一】(见学案)教师总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设计意图】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重力的大小观看PPT,体会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重力的存在,理解重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水果、玩具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2. 探究重力的定义:观察地球仪,让孩子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3. 实验演示:利用重力计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用记录本记录。
6. 重力的大小与方向: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有关,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7. 课后拓展:让孩子们思考: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那么太空中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重力的定义、重力的作用。
2. 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重力大小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课后,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重力的定义在引入重力概念时,我选择了提问方式:“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个问题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我接着引导他们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了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重力的定义。
第三节 重 力
【整体构思】
1.明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确认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为g 。
会用公式G =mg 进行计算。
【预习提示】
1.重力的定义。
2.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
(1) 由于地球的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面上一切物体都受到 ,重力的施力物是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 ,重力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
(2)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线,用它可以检查建筑物的墙、 门、窗是否 ,它利用了 的性质。
2.若把重垂线的上端系在垂直的木架上的O 点,如图1所示,就成了一个
水平
器,当重垂线与水平器上的刻线 时,它所在的平面就是水平的。
二、目标定向
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飞流直下。
水
为什么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呢?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一只苹果打在他的头上,从而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树上的苹果会下落而为什么不是向上抛呢?
三、学生自学
1.重力和它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因此,重力的单位是N ,测量重力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那么怎样求物体所受的重力?根据是什么?g =9.8 N/kg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G =mg这一公式又是如何得到的?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回答以上问题。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应注意的是,不能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
这是因为两者的含义不同。
如果两个方向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可见,说垂直时必须交待跟谁垂直。
相对于不同方向(或表面)的垂直方向不同。
就是说垂直方向不是惟一的,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个方向都是垂直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
而竖直方向是指重垂线所示的方向,它总是跟水平面相垂直,是惟一的。
图2中,只有①所示的方向是竖直方向,其余皆不是。
由上述可知,竖直方向是垂直方向的一个特例。
举例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图2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规则、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在
作力的图示或画力的示意图时,重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重心上,不可移动。
2.重力跟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重力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弄清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对重力与质量的理解,避免两者相混淆。
见下表所示。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究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1盒(每只钩码质量为50g)。
探究过程:按照如图3所示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计算出每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图3
提出问题:
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_____,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约
等于_________N /kg
②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搬起你的课桌比搬起你坐的板凳更费力?
探究结论: 。
五、答疑解惑
1.如上图所示的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哪些物理知识?
2.如图所示是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的示意图,试说明
检查所根据的道理是 。
六、反馈评价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 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
2.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的重垂线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性质,重锤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在公式G=mg 中,G 的单位是 ,m 的单位是 ,g 的单位是 。
4.一质量为4kg 的物体,它所受重力的大小为 、方向为 。
(g=10N/kg )
5.下列关于重力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撑面
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
C.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空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 第1题 第2题
6.下列物体中物重接近1N的是()
A.一袋方便面
B.一张学生桌
C.一枚大头针
D.一块砖
7.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转动时,杨利伟若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下面一些仪器中:①弹簧测力计②刻度尺③秒表④重垂线,能完全正常使用的一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8.踢到空中的足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A.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作用
B.受到重力作用
C.只受脚的作用力
D.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9.下面哪一种动物的体重最接近150 N ()
A.一只麻雀
B.一只大公鸡
C.一只山羊
D.一头大黄牛
10.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汽车沿斜坡下行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
C.成熟的果实落到地面上,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
D.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1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流动
B.物体没有质量
C.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
D.茶杯里的水倒不进嘴里
12.用力的示意图示表示下图中所示物体受到的重力。
(物重均为10N)
13.在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的1/6,
(1)一位质量是80kg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质量为多少?重多少?
(2)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谈一谈,在月球上会发生哪些与地球上不同的现象?为什么?
七、知识整合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说明: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简称物重。
2.重力的施、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就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3.重力的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G=mg,比值g是一定值,大小为g=9.8 N/kg。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八、课外作业
【中考宝典】
1.一个被运动员踢出的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足球所受重力的情况是()
A.不受重力
B.受到向前的重力
C.比静止在地面上时所受重力小得多
D.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2.下列关于常数g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力是9.8N
B.在地球表面,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C.g=9.8 N/1Kg,表示9.8 N=1Kg
D.g是常数,因此,质量为11Kg的物体在月球受到的重力仍是9.8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