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休克(一)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1,小儿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1.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使用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引致窒息时,应尽快实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应用抗组胺类药,如盐酸异丙嗪等。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
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等。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蜂蜇伤多为局部反映,如灼痛、潮红、红肿等,少有发生“可致死的过敏性休克”。
致敏缘故与蜂毒腺内毒液的质及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关。
一样情形下,100只蜂的毒液才可能成为成人的致死量。
但对高敏的人,一只蜂蜇伤就足以引发致命的过敏反映。
我院曾收治1例蜂蜇伤一处即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
现将抢救进程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20岁。
于20min前野外作业时不慎被蜂蜇伤右腕部,当即局部红肿,剧痛,前后显现呼吸困难、心悸、肢冷、头晕昏睡、虚脱,急送我院。
查体:体温℃,脉搏13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
患者呈昏睡状,面色惨白、眼睑及口唇非凹陷心肿胀。
全身密布红色风团,右腕蛰伤处可见一个瘀点,其周围潮红肿胀,四肢湿冷。
抢救进程:去枕平卧位,保湿,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给氧。
%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氢化考的松200mg,维生素C3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持续2次;扑尔敏10mg肌内注射。
伤口及其周围反复用%碘酊涂擦清洗。
2%利多卡因5ml皮下注射于蛰伤近端及周围。
成效:上述处置5min后,脉搏80次/min,血压。
10min后,血压升至。
20min后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意识清。
口服新敏乐(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8mg,现在除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外,入院时其他病症均消失。
2讨论患者蜂蜇伤后前后显现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文献中亦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记载,本病诊断能够确立。
蜂毒腺内毒液所含的介质(组织胺、5-羚色胺、胆碱脂酶、缓激肽)、抗原物质及毒素(神经毒、血液毒)都可致全身反映和强烈的I型过敏反映。
致命的过敏性休克刹时发生,好转或恶化。
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蜂蜇伤的抢救知识,做到判定准确,主动配合医生,分秒必争地采纳得力方法。
鉴于文献中有关本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具体方法表达尚简,结合本病例提出以下几点供探讨。
(1)当即注射肾上腺素,一样10~20min内即可使血压上升,病症消失。
胡蜂蜇伤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1例救治分析关键词:胡峰;蜂蜇伤;过敏性休克0 引言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危害严重。
目前临床上缺乏胡蜂蛰伤的流行病学资料,对于胡蜂蛰伤后的急诊诊治有统一的规范,但各地区急诊医师多根据自身实践形成不同的认识。
蜂蛰伤,是指由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尾部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
蛰入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人的皮肤,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胡蜂(Vespoidea)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组,亦名马蜂、黄蜂、草蜂等,目前全世界已知约有 5000 多种。
毒蜂蜇伤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则较为少见。
现将我院2020年10月救治救治1例因毒蜂蜇伤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赵某某,男,66岁,因在早上7时左右在室外摘除马蜂窝时,额部不慎被蜜蜂蛰伤,回家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随即神志不清,家属立即呼叫120送至我院急诊科。
患者蜂蛰伤自行回家后10分钟突发意识不清,有流延,有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拨打120立即送入我院,入院查体:患者神志不清,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喉头水肿,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迟钝,右前额及枕后可见多处针刺样红点,周围伴红晕,左颈部多处擦伤,四肢肌张力亢进,右下肢可见不自主活动。
初步诊断:过敏性休克、毒峰蜇伤、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入科后立即予平卧位,心电监护,开放气道,呼吸皮囊加压通气,行气管插管,并开通两条静脉输液通道,给予“肾上腺素”1mg肌注,“异丙嗪”25mg肌注,“去甲肾上腺素”10mg微泵,“甲泼尼松琥珀酸钠”40 mg静推,抗过敏及补液、扩容、抗休克等抢救治疗46分钟,患者神志转清,全身皮疹消退,血压上升为127/67mm H 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2.5m m,对光反射正常,抢救成功。
当时发现导尿管尿液为茶色,准备用物收住院治疗,后住EICU治疗3天,转普通病房治疗4天出院。
静滴丹参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的急救护理发表时间:2016-07-09T15:02:45.8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作者:李群莲[导读]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在抢救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并给予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湖北省宜都市中医医院湖北宜都 443300摘要:1例过敏性体质患者因静脉滴注丹参后,突发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全身皮肤瘙痒、潮红、昏迷等症状,经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在抢救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并给予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输注;静脉内;复方丹参注射液;过敏性休克;急救;护理Abstract A patient of allergic constitution,after receiving salviainjection intravenous drip therapy,suffered from symptoms such as sudden throat edema,dyspnea,palpitation,chest suppression,general rash and pruritus,flush,coma and so on,which was being diagnosed with anaphylactic shock.Anaphylactic shock is one of the worst drug adverse reaction.Timely detection,timely treatment as well as intensive care and nursing are the keys to successful rescue.Key Words:Infusions,Intravenous;compound salvia injection;Anaphylactic shock;emergency rescue;nursing care复方丹参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提制而成的中药制剂,为丹参和降香水溶液提取物的无菌水溶液的棕色的澄明液体,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而被广泛用于临床。
过敏性休克急救措施
(一)立即停药,就地抢救。
采取休克卧位,建立静脉通道,氧气吸入并保温。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
(二)给予抗过敏药物
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3~0.5ml,症状如不缓解,可每15~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
②地塞米松5~10mg静推或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10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
③ 抗组织胺类药物:选用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
(三)抗休克治疗
①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可给予低分子右糖酐500ml或4%碳酸氢钠加入5%葡萄糖液内静滴。
②如血压仍不回升,可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
③加大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的剂量。
(四)呼吸受抑制时
可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肌肉注射;急性喉头水肿窒息时,可行气管切开术。
(五)心脏骤停
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心腔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1ml;必要时可行胸腔内心脏挤压术。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多系统速发过敏反应,主要机制是过敏原触发人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集中释放组织胺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
血管中35%的液体可在10分钟之内迅速渗透到血管外组织,引起皮肤水肿、喉头水肿、肺水肿、支气管痉挛。
大量的液体渗透到血管外可使全身血容量骤降,引起血压下降。
过敏性休克致死的原因主要是急性呼吸道阻塞(59%),其次是循环系统衰竭(15%)。
过敏性休克可在几分钟之内从最初轻微的皮肤症状迅速发展至死亡。
有研究显示成人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每年5-15次/10万人。
常见过敏原:1.食物:牛奶,鸡蛋,鱼,种子和坚果(花生,巴西坚果,杏仁,榛子,开心果,松子坚果,腰果,芝麻,葵花籽,棉籽)。
香蕉,荞麦,猕猴桃,芥末,花斑豆,土豆,水稻。
美国有300万人对花生过敏,每年因食物过敏诱发死亡150-200人。
2.毒液或唾液:火蚁、蜜蜂、黄蜂、海蜇等。
3.药物:(1)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包括氯霉素眼液)、环丙沙星、两性霉素B等。
(2)非甾体抗炎类药物:阿司匹林等。
(3)某些中药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液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死亡数据不详,隐藏的危机巨大。
4.放射造影剂:5.血制品:全血、血浆、免疫球蛋白、冷沉淀等过敏性休克症状体征及发生率:荨麻疹、血管性水肿88%呼吸困难、哮喘47%头晕、晕厥、低血压33%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30%面红46%上呼吸道水肿56%头痛15%胸骨后疼痛6%无疹性瘙痒%癫痫发作%过敏性休克现场急救:1.快速识别: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头晕、喉头水肿、低血压休克等危重表现。
2.呼救1203.自我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成人儿童:下图:肾上腺素笔及注射部位4.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如氯雷他定、强的松等。
5.对失去反应且无呼吸者,给予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急救情况,通常由于过敏原(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引起。
当出现过敏性休克时,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以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以下是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1. 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首先,需要立即将患者远离过敏原,停止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这可以帮助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并且防止症状进一步恶化。
2. 确认呼吸道通畅。
接下来,抢救人员需要确认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症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让患者保持坐姿,不要让患者平躺,以免呼吸道阻塞。
3. 寻求医疗援助。
在确认患者的安全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医疗援助。
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过敏史、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所接触的过敏原,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准备相应的抢救措施。
4. 注射肾上腺素。
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如有条件,可以考虑给患者注射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够迅速缓解过敏反应,减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但在给患者注射肾上腺素前,需要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且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注射。
5. 监测患者病情。
在抢救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特别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6. 保持患者安静。
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安静。
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加重过敏反应,因此需要尽量让患者保持平静,避免过度活动。
7. 转运至医院。
一旦医护人员到达现场,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并且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抢救过程和所采取的措施。
总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需要紧急抢救的急救情况,抢救流程需要迅速、果断地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存在过敏史的人群,应该学会识别过敏反应的症状,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生命威胁严重的过敏反应,常常由于过度敏感而引起,通常是对某些食物、药物、纯棉、五金、乳胶或昆虫等的过度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过敏性休克也可能发生在暴露于特定短暂刺激时,如阳光、寒冷、淋浴等。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瘙痒、呼吸急促、肿胀、呼吸暂停、低血压以及加快心率等。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过敏性休克,应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或环境,尤其是已知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果已确定某种食物或药物引起了过敏反应,则应完全避免接触。
如果不能完全避免接触,则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尝试使用其他替代品来替代。
如果经历过敏性休克,应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检查和随访,以确保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已实施。
治疗过敏性休克通常包括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剂等一系列紧急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和稳定。
总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非常危险,需要预防
和及时的治疗。
为避免过敏反应,应注意避免特定物质的接触,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且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紧急的处理以维护生命体征。
急性过敏性休克(实用总结)一: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为:I型速发型过敏性反应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反应发生时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休克)、平滑肌收缩痉挛(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粘膜腺体分泌增多(过敏性鼻炎),二:临床表现:50%发生在用药后5min内90%发生在用药后0.5h内1)休克之前或同时出现的过敏症状:皮肤黏膜过敏症状:过敏性休克最早最常出现、最容易被发现的过敏性休克征兆,皮肤粘膜突发广泛的瘙痒红肿(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最常发现患者面部瘙痒红肿,如患者声音嘶哑伴有喉鸣时考虑患者喉头黏膜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窒息死亡。
呼吸道过敏症状:过敏性鼻炎(鼻粘膜腺体分泌增多);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痉)呼吸道阻塞死亡。
2)脉管系统过敏症状—过敏性休克:意识逐渐丧失,肢冷发绀,血压急剧下降到80 /50mmHg以下至测不到血压, 最终导致意识丧失、心跳停止。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用药后半小时之内突发的皮肤瘙痒红肿、声音嘶哑(严重时喉鸣)、呼吸困难及喘鸣、血压急剧下降至80/50mmhg以下,严重时呼吸停止、意识丧失,考虑出现过敏性休克。
鉴别诊断:1)迷走血管性晕厥:多发生在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突发面色苍白伴昏厥,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经平卧后立即好转,无瘙痒或皮疹、无支气管痉挛和喉水肿表现等过敏性表现。
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2)严重、濒死的哮喘:总的来说,哮喘不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过敏性表现,只是表现为严重的支气管痉挛。
抢救治疗需要以反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
无效时可给与肾上腺素(可以激动B受体扩张气管)。
四:治疗:一线治疗:肾上腺素、循环支持(快速液体复苏)、呼吸支持。
a)肾上腺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应用于出现系统性反应的患者;窦性心律绝不以毫克计,只能以微克计;停搏心律以毫克计,不得混淆。
维生素B1过敏性休克一例患者,女,57岁,2002年6月24日因腰腿痛及左下肢麻木来疼痛科就诊。
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准备行腰部硬膜外阻滞。
常规做普鲁卡因及利多卡因皮试,皮试结果阴性。
11时5分行腰部硬膜外阻滞,置导管,接治疗药物(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6100mg、2%利多卡因100mg、5%碳酸氢钠3ml、泼尼松80mg、0.9%氯化钠4ml,共18ml),推试验量2ml,2分钟后(11时18分)病人出现双手掌心、面部、会阴部发热、搔痒,随之出现心慌、头昏、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颤抖、恶心、呕吐,PE:BP50/0mmHg,脉博细弱,HR130次/分,立即按药物过敏性休克处理。
11时20分给氧,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11时25分麻黄碱25mg莫菲氏滴管滴入,11时30分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11时35分肌注异丙嗪25mg,11时45分床边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无异常。
PE:BP 100/60mmHg,病人全身情况好转,继续观察。
经反复询问病人家属,得知病人于一年前在当地卫生院因肌注维生素B1发生过敏反应。
15时30分病人神清,未诉不适。
PE:BP 120/75mmHg、P 80次/分、HR 81次/分,律齐,呼吸平稳,19次/分,在家属陪伴下自行离开医院。
追问病史,考虑患者可能为维生素B1过敏性休克。
经过此病例我们总结以下教训:1、凡是需要治疗的病人,护士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及其病史,常规做药物过敏试验并进行登记。
2、注意密切观察病人及早发现病人不良反应,遵医嘱立即作出对症处理。
3、医护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用药之前要对病人的病情及身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凡需用B族维生素的病人,均应做维生素B1药物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若结果阳性,则不能用B族维生素。
从2002年7月1日起,因维生素B1药物试验假阳性率太高,故凡在我院疼痛科治疗的病人,维生素B1停用。
过敏性休克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李学
概念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的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速发变态反应。
除引起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如不紧急处理,常导致死亡。
学习目标
1.病因与机制
2.临床表现
3.早期诊断
4.救治的观察和处理
发病机理
典型I型变态反应:抗原物质(血制品、药物、异体蛋白、动植物)进入人体与相应抗体相互作用,IgE介导激发引起。
发生在已致敏患者再次暴露于同一异种抗原或半抗原时,通过免疫机制组织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累及多器官,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发病机理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吸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原再次刺激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抗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性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休克的病理生理
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器官功能衰竭期
临床表现
休克的临床表现: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①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出现的征兆皮肤发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喷嚏、水样鼻涕、声哑
②呼吸道梗阻:是最常见的表现,最主要的死因,呼吸困难,紫绀,非心源性肺水肿
③循环衰竭: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心动过速及晕厥常是心脏骤停前的主要症状。
④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严重的可出现血性腹泻
⑤中枢神经系统: 恐惧、烦躁、晕厥,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的加重出现昏迷,抽搐。
⑥血液系统. 血液浓缩,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诊断
1.过敏性休克是临床诊断,需立即治疗,没有实验室检查帮助确诊,一般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即发生多个系统全身过敏反应即能确诊。
2.本病应与迷走血管性虚脱相鉴别:后者发生于注射后,无呼吸困难和瘙痒及皮疹,平卧位后虚脱(晕厥)立即好转。
输液反应是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那药物过敏输液反应就是由注射药物引起的。
临床表现
1、过敏性休克
首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冷汗、心悸,接着胸闷,心律失常,脉搏细速,血压迅速下降甚至神志不清,深度休克。
同时可皮肤潮红、瘙痒,风团样皮疹或一过性血管性水肿等。
2、药物输液反应
突然发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发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等。
两者产生的主要原因
1、过敏性休克
由于人体过敏体质对药物过敏,和药物本身没有关系。
2、输液反应
(1)输入液体与加入药物质量(2)输液器具
(3)配药加药中的污染(4)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的污染
(5)联合药物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
(6)输液速度过快(7)环境空气的污染
抢救程序
1.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2—0.5ml,此剂量可每15—20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亦可静注,剂量1—2ml。
2.脱离过敏原;
3.苯海拉明或异丙嗪50mg肌注。
4.地塞米松5~10mg静注,继之以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滴。
5.氨茶碱静滴,剂量5mg/kg。
6.抗休克治疗:吸氧、快速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等。
7.头高脚底位,维持呼吸道通畅。
抢救强调两点:一是迅速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二是要积极治疗,特别是抗休克治疗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苯海拉明对抗组胺或减轻组胺对血管、胃肠和支气管等平滑肌作用,镇静作用明显,但不及异丙嗪。
适用于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
可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抑制作用。
异丙嗪又名非那根,为H1受体拮抗药,其化学结构属吩噻嗪类。
抗组胺作用较苯海拉明持久。
降温镇静止吐效果好,对胃肠型荨麻疹可首选此药。
有明显中枢安定作用,但比氯丙嗪弱,对皮质下中枢亦有广泛的抑制,能增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