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学测量一新教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7.34 MB
- 文档页数:77
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测量小车的瞬时速度。
3.判断沿斜面下滑的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能利用实验数据作出vt图像并会求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1.运动时间和位移的记录(1)应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的时间和位移①纸带记录的信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信息。
②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结构图示工作220 V交流电4~6 V交流电电压打点周期性产生电火花振针周期性上下振动方式打点0.02 s0.02 s周期打点电火花激发碳粉打点振针挤压纸带打点原理阻力阻力较小阻力较大大小记录位移、时间信息①频闪灯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照相机可以拍下物体每隔相等的时间到达的位置。
频闪照相法与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效果一样,都是既记录了物体的位移又记录了运动的时间,只不过打点计时器用点表示了物体的位置,频闪照相法得到的是物体像的位置。
②频闪照相法与打点计时器法的比较频闪照相法与打点计时器法相比,频闪灯的闪光频率相当于打点计时器交变电源的频率;频闪照片上相同的时间间隔的影像则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相当。
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位移信息。
通过对照片的研究,就可以分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规律。
2.瞬时速度的计算小车下滑过程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取便于测量的某点作为计时的起点,记为0,依次向后每5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用刻度尺量出相邻计数点间的长度,分别记为s 1,s 2,s 3,…。
(1)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周期为0.02 s ,那么相邻计数点间隔的时间T =5×0.02 s=0.1 s 。
(2)在间隔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平均速度可近似视为瞬时速度。
各计数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可近似用平均速度来代替,即v 1=s 1+s 22T ,v 2=s 2+s 32T ,…,v n =s n +s n +12T。
《第4节科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测量的意义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长度的单位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2.练习使用刻度尺:(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3.思考问题(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刻度不清,怎样测量?(2)《科学》书宽度在16.8厘米和16.9厘米之间,该怎样读数?四、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1.测长度时,可利用身边的尺子进行粗略的估测。
介绍身体上的尺子。
2.介绍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3.思考问题(1)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2)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五、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1.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准备3样东西,并设计方法测量其体积。
第4节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基础巩固1.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述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的方法正确的是() A。
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大时,可以用短尺把它分段来测量B.当某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较小时,可以用短尺一次把它测完C.测量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应该用带着毫米刻度的长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读出各计数点对应的刻度值,然后逐一相减,得到每两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数值D.分别逐个测出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这样便于记录C项所述方法可减小误差,选项C正确.2。
(多选)下图是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测量出AB=1。
2 cm,AC=3.6 cm,AD=7.2 cm,计数点A、B、C、D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未画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只能记录时间而不能记录位移的仪器B。
若电源频率f=50 Hz,则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C.打B点时纸带的速度v B=0.20 m/sD.本实验也可以采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选项A 错误;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0.02s,相邻两个计数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即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
1s,选项B正确;v B=m/s=0。
18m/s,选项C错误;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都可以用,选项D正确.3.在研究小车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速度,如下表所示:数点的 速度/(cm·s -1)0 0 0 0 。
0为了算出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像,量出其倾角α,由公式a=tan α算出加速度C 。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像,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其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A 偶然误差较大。
最新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案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记录读数。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重点难点】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识罗列】一、长度的基本知识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还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对应的符号是km、dm 、cm、mm、μm、nm。
3、1km =_______m1m =______dm =_______cm =_______mm1m=_______mm、1mm =______μm、1μm=_______nm1m______μm =_______nm4、潜水艇常用声呐来测量距离,雷达用电磁波来测量距离,激光测距仪用激光来测量距离,这些都是利用波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测量距离。
【情景品学】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记录1、认识刻度尺观察常用刻度尺的一大个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的长度,判断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该用什么量程,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2、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使用刻度尺前应仔细观察它的 , 和。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这把刻度尺也可以用,只不过不把它的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__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线;②观察它的最大测量值即________;③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这个值越小,准确程度越_________ 。
第4节科学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单位(米/m)。
2.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
3.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
4.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5.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6.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时的估算。
2.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改变平时使用刻度尺时的一些错误习惯,课件中,从规范的看到掌握读数的方法,然后慢慢的渗透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方法。
这里面,一些测量的技巧是重点,可让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3.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使用、读数,自己制作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测量的重要性: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在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
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乘车从家里到学校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
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判断长度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
二、长度1.长度单位: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是尺,英国是英尺,不统一,从而引出国际单位制米(m)。
[量课桌,用米表示]但对于大点的距离,我们用千米(km)(公里)表示,小点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表示。
10-3千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科学计数法,如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4×107米)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度,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要准确而严密的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的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 m ) 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 km ) ;测量较小的距离时般用分米( dm )、厘米( cm )和毫米( mm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 μm )和纳米( nm )等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1)零刻度线:测量的起点。
(2)分度值(最小刻度):最小格表示的量。
(3)量程(测量范围) :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4)单位:就是该刻度尺标注的单位。
4.使用刻度尺:(1)选取量程、分度值、单位和测量范围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放置:有刻度线一端与被测物体紧贴,被测物体与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端要与刻度尺平行。
(3)正确观察: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4)正确读数:区分大小格的分度值后准确读数,并且需要往后估读一位(分度值后一位)。
(5)正确记录:按照读数的方式,记录读出的数据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当被测物体较小,产生的误差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累积法,先测量多个,再除以数目。
(2)平移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我们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来测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3)以直代曲法:用曲线与待测物体紧贴,再拉直测量长度(4)滚轮法:利用滚轮的周长和半径关系,滚动的圈数加上角度,乘以周长,即可得到长度。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米3(m3)。
其他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 mL )。
单位换算:1米3= 103分米3 (升)= 106厘米3(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