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29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科学测量【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要准确而严密的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的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米( m ) 测量较大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 km ) ;测量较小的距离时-般用分米( dm )、厘米( cm )和毫米( mm );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微米( μm )和纳米( nm )等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1)零刻度线:测量的起点。
(2)分度值(最小刻度):最小格表示的量。
(3)量程(测量范围) :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4)单位:就是该刻度尺标注的单位。
4.使用刻度尺:(1)选取量程、分度值、单位和测量范围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放置:有刻度线一端与被测物体紧贴,被测物体与零刻度线对齐,测量端要与刻度尺平行。
(3)正确观察: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尺面垂直,不能斜视。
(4)正确读数:区分大小格的分度值后准确读数,并且需要往后估读一位(分度值后一位)。
(5)正确记录:按照读数的方式,记录读出的数据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当被测物体较小,产生的误差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累积法,先测量多个,再除以数目。
(2)平移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我们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来测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3)以直代曲法:用曲线与待测物体紧贴,再拉直测量长度(4)滚轮法:利用滚轮的周长和半径关系,滚动的圈数加上角度,乘以周长,即可得到长度。
二.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米3(m3)。
其他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 mL )。
单位换算:1米3= 103分米3 (升)= 106厘米3(毫升)。
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记录读数。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重点难点】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识罗列】一、长度的基本知识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还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对应的符号是km、dm 、cm、mm、μm、nm。
3.1km =_______m1m =______dm =_______cm =_______mm1m=_______mm、1mm =______μm、1μm=_______nm1m______μm =_______nm4.潜水艇常用声呐来测量距离,雷达用电磁波来测量距离,激光测距仪用激光来测量距离,这些都是利用波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测量距离。
【情景品学】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记录1.认识刻度尺观察常用刻度尺的一大个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的长度,判断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该用什么量程,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2.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使用刻度尺前应仔细观察它的 , 和。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这把刻度尺也可以用,只不过不把它的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__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线;②观察它的最大测量值即________;③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这个值越小,准确程度越_________ 。
《科学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测量的基本观点和意义,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长度、温度、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温度、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应用测量工具,如何减小误差。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测量工具,如卷尺、直尺、温度计、天对等。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蜡烛、火柴、木块等,用于长度测量。
3. 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用于质量、温度的测量。
4. 提前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测量实例,如身高、体重、体温等测量,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测量。
(二)新课教学1. 认识测量工具(1)通过展示不同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其基本构造和功能。
(2)讲解不同测量工具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测量的基本步骤(1)明确测量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计算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3. 实验探究:应用直尺测量长度(1)介绍直尺的基本知识,包括单位、最小刻度等。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记录不同物体的长度。
(3)对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估,总结误差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
4. 拓展延伸:其他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1)介绍一些常见的其他测量工具,如卷尺、测距仪等。
(2)讨论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3)讲解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液体体积的测量、温度的测量等。
(三)小结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尝试应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如房间的面积、水的温度等,并记录数据和感受。
(四)课外拓展1.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科学测量的知识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科学测量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测绘、环保监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认识。
4.1 长度的测量【基本知识】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2.长度的测量概念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
测量较大距离,一般用千米。
l 千米(km )=1000米(m )测量较小距离: 1米(m )=10分米(dm )=100厘米(cm )=1000毫米(mm )测量更小的距离(微观世界)1米(m )=106微米(m )=109纳米(nm )3.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观察: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使用时:(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但读数时要注意)特例:厚度较大的刻度尺测量摆放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4.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
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5.长度的特殊测量法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浙教新课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课题第4节科学测量-长度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长度单位,初步学会长度换算;⑵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会刻度尺的使用;⑶学会对测量数据的分析,会取平均值;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导学案中单位换算,落实长度换算;⑵通过动手测量身边小物件的长宽厚,学会刻度尺的使用;⑶对实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学会取平均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的估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教学难点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最小刻度。
教学准备教师皮卷尺一把、钢卷尺一把、有条件准备测距仪。
学生直尺、米尺各一把。
教学方法集体讲授、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新授教学过程备注一、引入新课俩人来到围墙边,“围墙不高,能翻过去!”“围墙太高,翻不过去!”这围墙有多高?二、进行新课1.测量: 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需要一个比较标准。
2.长度:⑴长度单位:国际主单位:米m;较大单位:千米(公里)Km、较小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⑵完成以下单位换算:1米 = 10 分米(dm) 1分米 = 10 厘米(cm) 1厘米 = 10 毫米(mm)1千米(km)= 1000 米 1米 = 1000 毫米(mm) 1毫米 = 1000 微米(μm)1微米 = 1000 纳米(nm) 1微米(μm) = 0.001 米(m) 1毫米= 0.01 分米(dm)归纳: 相邻千倍关系:1Km=103m;1m=103mm;1mm=103μm;1μm=103nm;相邻十倍关系:1m=10dm;1dm=10cm;1cm=10mm;3.活动一: 比一比谁更快?正确率谁更高?⑴3.4米= 3.4×10-1厘米;⑵6.7分米=6.7×10-1米;⑶30厘米= 3.0×10-1米;⑷1270米= 2.7×10-1千米;⑸900000纳米= 9.0×10-2厘米;⑹2.5毫米= 2.5×10-3米;⑺8848米=8.848 公里;⑻3千米=3×104分米;⑼3.2厘米=3.2×10-4千米。
学生姓名:上课时段:上课日期:阮老师编辑第4节科学测量---长度测量〖要点整理〗1.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的过程。
2.长度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厘米、1米= 微米= 纳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纳米= 米4.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5.正确使用方法是:⑴选正确:测量工具选择正确,能满足实验要求。
⑵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⑶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
⑷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⑸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
6.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⑴累积法: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或者测出一个较小的量,然后算出很大的量,即分两类,一类是测多算少,如求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或邮票)的厚度时就可采用此法。
另一类是以少求多,如:测一座楼房的高度,但手边只有米尺,怎么办?提示:你可以先测出任意一层楼梯中一个台阶的高度h,其次,数出楼层数m和一层楼的台阶数n,即可求出楼高H=mnh。
⑵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 X 圈数。
例:操场的周长。
⑶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
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⑷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如右图。
⑸数学法:利用被测物和参照物及其阳光下的影子组成相似图形,通过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出被测物的高度,或者用其他数学知识计算。
例如粗略测量某建筑物或某棵树的高度,当然它可以用现代化的测量工具:激光测距仪或微波测距仪来直接测量,但手边没有这些现代化仪器,只有普通的皮卷尺时,利用该法依然可以巧妙的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