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项目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介绍药物化学学科基地: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医学、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建有国家化合物卫星分库、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小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参与单位。
学科队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工15名,其中教授/研究员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8名,讲师1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药学会药化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与成果:本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天然活性物质及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优化、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和构效关系、类药组合化合物库的构建及筛选、分子探针设计与应用。
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韩A3前瞻计划等20多项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自主开发获得临床批件2项,已在Science、Nat Chem Biol、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研究生培养: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49人。
学科胡永洲教授团队入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本学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先后选派20多名学生赴欧洲、美国、日本等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 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豪森学术创新奖、好医生学术创新奖在内的多项荣誉称号。
紫外-可见(UV-Vis)光谱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李文龙【摘要】紫外-可见(UV-Vis)光谱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光谱分析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对该技术在大类物质含量测定、作为色谱检测器、及其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可为该技术更为深入、全面的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22【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紫外-可见光谱;中药质量控制;比色法;检测器;化学计量学【作者】李文龙【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 天津 300193;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是指波长范围在200~760 nm之间的波段,该波段属于电子光谱,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所产生的UV-Vis光谱及吸收程度可以对物质的组成、含量及结构进行分析、测定和推断。
UV-Vis光谱用于具有紫外、可见光吸收物质的检测,灵敏度高,特征性好,在中药质量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UV-Vis光谱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比色法测定多种大类物质的含量比色法(colorimetry)是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并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确定待测组分浓度或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检测波段是UV-Vis波段,虽然该方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分析方法,但目前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仍被广泛应用。
苏玉顺等[1]对UV-Vis光谱法测定植物多糖含量过程中的显色剂选取、测定条件的优化以及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古炳明等[2]采用UV-Vis 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巴豆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检测波长为593 nm,巴豆中可溶性蛋白在0.010 3~0.103 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37%,RSD为1.01%,该方法简单、方便、专属性强,可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丹红注射液创制及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推荐单位意见该项目围绕丹红注射液创制与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新药研发、制造、临床应用全过程,创新提出了“依据中医理论创制现代中药、依靠高端先进制药技术生产药品、依托医药前沿科技保障临床疗效”的现代中药新药创制及产业化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关键技术,使丹红注射液成为现代中药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成功范例,销售额位居全国医药产品最前列。
该项目已在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直接经济效益逾100亿元,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科技创新驱动成就,引领了我国创新中药的发展方向和科技进步。
项目简介本项目围绕丹红注射液创制与产业化关键科技问题,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开拓出在制药工程科技创新中创制现代中药大品种的快速发展之路,主要创新点为:1)以中医气血理论认识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特征,针对丹红注射液创制与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瓶颈及难点问题,建立5大技术平台,实现16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辨识药效物质及致敏物质,优化设计生产流程工艺,制定生产管理规范并构建药品质量保障体系;以发挥临床优势为主导,实施由科技制高点迈向市场制高点战略,发展形成了“依据中医理论创制现代中药、依靠先进制药技术制造中药产品、依托医药前沿科技促进临床应用”的中药新药创制及产业化模式,历经10年奋斗使丹红注射液成为我国近年上市新药中销售额最大的原创药物。
2)首创基于设计空间法的中药制药技术,通过科学设计制药工艺参数操作区间,显著提高制药工艺稳健性;为有效降低异常工况发生率,提出中药制药过程轨迹方法,破解丹红注射液提取过程状况无法监控难题,使过程仪器分析技术从“检测指标成分”提升为“监控制药过程状况”;将药品质量控制与生产质量管理融合贯穿于丹红注射液制造全过程,创立了以国际前沿的QbD质控理念为导向、以制药过程稳健运行为目标、以数字化制药系统为主体、以数字化GMP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的中药制药技术体系,实现中药制药技术的高端突破,引领了国际植物药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
微波干燥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龚行楚;瞿海斌【摘要】In this paper, microwave drying equipm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drying technology in Chinese medicine were introduced. Advantages of microwave dry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s and products were also summarized. Advantages of microwave drying include fast drying, high energy utilization, uniform drying effect, effective sterilization, and easy automatic control. Meanwhile,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application problems, which include the study of drying processes mechanism, development of onlin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improvement of microwave drying methods.%本文介绍微波干燥设备及微波干燥技术在中药提取物、浸膏及多种剂型产品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微波干燥技术具有干燥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干燥效果均匀、灭菌能力强、自动控制容易等优点,也针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微波干燥过程机理研究、提高在线检测技术水平、完善干燥效果评价方法等建议.【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5页(P374-378)【关键词】微波干燥;中药提取物【作者】龚行楚;瞿海斌【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也即频率在300~300000MHz之间的电磁波。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水飞蓟宾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黄欣;龚益飞;王毅;瞿海斌;程翼宇【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08(29)4【摘要】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肝损及水飞蓟宾肝保护作用的机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CCl4及水飞蓟宾作用下的小鼠肝组织匀浆及血浆代谢物谱.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研究正常组与CCl4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选取肝组织与血浆中各12种标志性代谢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水飞蓟宾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对CCl4肝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比较选取的标志性代谢物的含量的差异,探讨了水飞蓟宾对CCl4致小鼠肝损的保护机理.结果表明,CCl4作用后,小鼠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脂类代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飞蓟宾能有效地缓解CCl4所造成的体内线粒体功能及氨基酸代谢紊乱.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并可应用于物质毒性和药效评价研究.【总页数】6页(P714-719)【作者】黄欣;龚益飞;王毅;瞿海斌;程翼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R965.1【相关文献】1.水飞蓟宾·熊去氧胆酸蒸发共沉淀物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陈欢;林芳;杨振华;徐文微;王东;刘东春;唐星2.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对异硫氰酸-α-萘酯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陈正跃;邱培勇;毛会丽;李彦3.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J], 陈正跃;吴子钊;张光军;许建文;程钢4.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与水飞蓟宾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 [J], 王煜;张爱芸;张旭;吕凌5.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与水飞蓟宾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对比 [J], 陈正跃;吴子钊;许建文;张光军;程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利名称:一种检测中药注射剂致过敏介质释放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艳,李连达,周长新,张永勇
申请号:CN200910155789.7
申请日:20091218
公开号:CN101718754A
公开日:
201006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中药注射剂致过敏介质释放的方法,是一种对中药注射剂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过敏介质-组胺微量分泌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采用氯甲酸乙酯衍生化方法,用GC-MS检测法对组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测定时几个重要参数的分析进行确定,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方法得到的色谱图基线平稳、峰形良好,方法简便、快捷、灵敏、重现性好,是一种有效检测由中药注射剂引起内源性释放组胺的方法。
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专利名称:阻断人Tim-3功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智,朱海红,任艳丽,楼国华,郑敏
申请号:CN201711214745.8
申请日:20171128
公开号:CN108101990A
公开日:
201806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阻断人Tim‑3功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该抗体能够与人Tim‑3胞外区结合,可以特异性阻断Tim‑3与其配体的结合,抑制信号转导,因此可将本发明的单克隆抗体作为Tim‑3信号通路的阻断剂,从而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型抗体药物。
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浙大CTA一T临床实验近年来,医学界对于癌症的治疗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希望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浙江大学CTA一T临床实验应运而生。
CTA一T临床实验是由浙江大学医学院主持,旨在探索和研发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
该实验融合了CTA技术与T细胞治疗的优势,旨在提高抗癌效果,并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CTA(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将选定的受体基因导入到患者的T细胞中,使之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而T细胞治疗则是一种免疫疗法,通过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蔓延。
在浙大CTA一T临床实验中,首先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CTA基因导入到这些T细胞中。
然后,经过特定培养条件的处理和扩增,产生大量具备CTA能力的T细胞。
最后,将经过处理的T细胞重新注入到患者体内,使其能够主动攻击和清除癌细胞。
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浙大CTA一T临床实验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高度个体化:CTA一T临床实验要求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CTA基因,因此每个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更符合个体化治疗的要求。
2. 高度选择性:CTA一T临床实验中的T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只攻击识别到的癌细胞,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损伤,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3. 治疗效果可持续:由于CTA一T细胞具有记忆能力,可以在长时间内持续攻击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然而,浙大CTA一T临床实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该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和个体差异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
其次,由于该技术需要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和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综上所述,浙大CTA一T临床实验作为一项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