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针灸电针、中药提取等。
总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过程,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XXX、XXX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之进步。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
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
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
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
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
《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
同时,中药学逐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总结,形
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药发展史
的主要阶段。
一、古代
1.夏商周时期:《黄帝内经》这一重要医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医
学开始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
2.秦汉时期:扁鹊、华佗等著名医家的出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3.晋朝到南北朝:出现了很多对中药的详细描述和应用经验,如《神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学巨著的诞生。
二、中古时期
4.隋唐时期:《神农本草经》被重新评论,药材的描述更为详细准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标志着医学和药学成为了正式的有法可依的
专业。
5.宋明时期:《本草纲目》的修订和完善,对中药的实用和科学性进
行了进一步探索。
三、现代时期
6.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国家开始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了中药
材的鉴定、规范化种植、提取工艺等标准,以及对散方的搜集和整理。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药材制药工业的发展迅速,中药科研和创新不
断涌现,如炮制技术、现代化制药工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等。
总的来说,中药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有关法律的认可和规范化
管理的历程,从而构筑了当前的完整体系,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治
疗手段和保健方法。
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医逐渐从经验性知识体系逐步建立起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1. 上古时期: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程度较低,中医的起步阶段就是一些简单的草药治疗和穴位按摩等方式,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规律、采集经验和观察治疗效果的方式积累经验。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发展,中医开始形成初步理论体系,伴随着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医疗方法也逐步提高,各类治疗方法也开始逐渐多样化。
3. 汉朝时期:汉朝时期运用较为广泛的中医疗法主要是针刺和草药疗法,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治疗的医学专家,这些专家手法娴熟,药性搭配合理,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疾病多样、病原体不清,逐渐形成了以辨证施治为基础的中医思想观念,强调“辨病论证”、“治未病”、调节阴阳、和谐五脏的概念,这些理论观念不仅影响了后来的中医理论,也促进了中药学、针灸学、精神病学、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医药史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有很多福建漳州人在全国各地设医馆、铺药铺,中医逐步成为了一门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唐朝名医孙思邈对中医做了许多新探索,他的学说主张阴阳调和,提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癫痫等病症的方法,为中医治疗脑神经病和精神病等领域开了先河。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医发展进一步成熟。
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被各种门派加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一批名医大师,并成立了一些学术机构,如四明中药研究院,将各种方子系统化,一些名医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作出了很多创新性贡献。
7. 现代时期:近代中医药学发展始於新文化运动,华佗、李时中、朱震亨等名医对中医的研究和应用造就了一个个中医实践成果。
现代中医逐渐向世界范围内传播,如今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广泛接受,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丰富多彩。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剂、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药学的历史发展中药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为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科之一,开始在宋朝得到正式的确立和发展。
宋代的《本草纲目》是中药学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明清时期,中药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为了一批经典著作,如《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续编》等。
近代以来,中药学在西药学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动力。
二、中药学的研究内容中药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中药的起源、采集、鉴定、炮制、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资源与采集:研究中药的种类、分布、采集方法等,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
2.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通过化学、药理、生物学等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定和质量控制,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
3. 中药炮制与制剂研究: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制剂开辟,改善中药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4. 中药药理与药效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 中药临床应用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广中药的临床应用。
三、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中药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实验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索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份子生物学技术等。
2. 临床观察:通过对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观察和总结,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临床病例观察、随机对照试验等。
中药学背景介绍一、中药学历史中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的草药学、金石药学和本草药学等。
古代中医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二、中药学理论基础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药性理论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的运动变化构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性理论则是对药物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
三、中药资源与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中药资源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是最主要的中药资源,包括根、茎、叶、花、果等部位;动物药包括动物全体、动物部分以及动物的排泄物等;矿物药则包括天然矿物质和化学合成的矿物质。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中药资源的差异分布。
四、中药采收与储存中药的采收与储存是中药学的重要环节。
不同中药的采收季节和储存方法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根、茎、叶等部位在生长旺盛期或者秋季时采收;花、果等部位则在开花结果时采收;动物药则在活动期采收。
储存时,一般要求阴凉、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部分中药还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如晒干、烘干等。
五、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前的加工过程,旨在去除杂质、软化药材、破碎药材、改变药性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炙法可以改变药性,炒法可以破坏药材中的酶,煮法可以去除毒性等。
中药制剂则是将炮制后的中药进行加工的过程,包括散剂、丸剂、膏剂、栓剂等。
不同的制剂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中医药发展史1.传统医学初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800年的上古时期。
当时的医学实践主要依赖于观察天文、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经验,组成了古代的医术体系。
《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产生并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2.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脏腑经络学说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张仲景,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此外,经络学说以《奇恒经》为代表,也逐渐形成。
3.中医药学派的兴起(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派逐渐兴起,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孙思邈、李时中、朱震亨等。
他们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经方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个体系以中药方剂为基础,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规律,形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医学体系。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现代中医药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重视。
为了保护和推广中医药,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大学。
同时,中医药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辉煌的。
它不仅在中国扎根深厚,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药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药学发展史
中国药学发展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中国药学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1. 古代药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840年):古代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治病和养生的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草药医学传统。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录了大量草药的功效和应用。
2. 医学药学(公元前1840年-1911年):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国的药学开始借鉴外界的医药知识,并与国内的草药医学相结合。
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药学有重要影响。
3. 近代药学(1912年-1949年):中国的药学开始引进西方药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药学体系。
同时,一些著名的药学教育机构和药企开始兴起,为中国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社会主义药学(1949年-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展。
中国成立了许多国家级的中药研究院、医药企业和药学院校,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中医药行业,推动了中国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的药物研发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技术。
总的来说,中国药学发展经历了从古代草药医学到现代化药学的过程,结合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和现代的科学药学,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与传承中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交流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其内容涉及医、卜、相、农的诸多方面,包括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学的学说不断完善和发展,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学还提出了“寒热虚实”等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学的传承中医药学的传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医药学的传承主要倚靠口耳相传和师徒制度。
古代医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各种医术和疗法。
因此,往往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从医院级别的大师那里学习,方可称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传统中医药学院校已经面临着关闭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学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学,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筹建中医药大学、制定中医药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弘扬和传统医学文化等。
三、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药学的治疗中,往往通过中草药、针灸、拔罐、刮痧等方式来治疗疾病,通过人体内在的自愈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
早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使用动物骨角、植物
根茎、矿物研制药物的记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药学逐渐
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在汉代,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
医药学的正式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现状
中医药学在中国是十分普及和广泛应用的,特别是在慢性病治
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
病等常见疾病的效果显著,同时中药治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
国患者。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随着中医药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应
用的不断拓展,中医药学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
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并且在推
广优秀中药、发现新药源和引导医学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顺应大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而以多种形式进行着普及和推广,让中医药学的智慧带给更多的人健康和福祉。
三、未来展望
由于中医药学的深厚历史和卓越成就,它依然在与现代医学的相互独立和相近合作中继续发展着。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医药学必将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中医药学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医学和治疗学科之一,在新时代中,中医药学也将继续以各种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让更多的人真正受益于中医药学的智慧。
中医药学的历史和医学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疗法和技术,例如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
中医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征和贡献,但它的价值在整个中国医学传统中得到了重视和认可。
中医药学的历史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黄帝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草药应用于治疗疾病,并通过经验积累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疗法。
唐代,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此时期,许多原有的医学文献被重新编纂,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
宋代时期,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例如《伤寒杂病论》。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医学专著,例如《本草纲目》。
中医药学的医学价值中医药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领域,它有许多不同的医学价值和优势。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特点和优势:1. 维持整体健康与西方医学强调治疗疾病不同,中医药学更加注重预防和维护整体健康。
中医认为疾病是整体失衡的结果,因此注重调整整个身体的平衡和功能。
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基于综合做出的,包括草药、饮食、针灸和其他疗法。
这些疗法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风险。
2. 少副作用中草药治疗的主要优点是它们通常比西药药理作用更为柔和,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低。
中医药使用的草药往往是天然的,包含了多种药理成分,并为每一种药物配料特定的草药。
由于中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很少会出现副作用。
3. 针灸与推拿疗法中医药学旨在维持整体身体的健康,其中针灸和推拿疗法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疗法。
针灸使用一系列针刺和针盒,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身体的自然治愈反应,来治疗多种疾病。
推拿疗法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按摩,擦拭和揉捏,同时帮助深层组织放松并恢复活力。
4. 综合治疗方法与西方医学的精细分类治疗相比,中医药学更加注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饮食和各种疗法。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
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
《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
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
《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
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
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
《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
《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
《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效。
《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植物药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水类药1种,另有几种类属不清。
按照这些药物的功用,可分为补药、毒药、解毒药、醒神药、杀虫药、预防药、避孕药、美容药、兽药等类型。
此外,还有约60种药仅记有药物而未记载其功效,如桂、杞、桔梗、麝、雄黄、芍药、芎藭、薯藇(山药)、术、芜、门冬、椒、桃、杏、葱、韭等。
后世的本草著作对这些药物均有所记载,并被应用于临床
秦汉之际,人们的药物学知识逐渐丰富,已有药物专著在民间流传,不过未能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以前药物知识的总结,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书中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书中对药物的这种划分,是我国中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医家用药,有所遵循,因而在药物学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三国时代,有不少医家,都对该书进行研究注释。
加以发挥,并不断增入药物新品种,使本草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又经历两晋大约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不同经验的积累和各家意见的参差,引起了用药方面混乱。
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撰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影响最大、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
《本草纲目》是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并吸收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等有关著作的成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书中对每种药物的产地、性味、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都详加叙述。
特别是在药物分类方面,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顺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部等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2类。
这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进步的。
书中的植物分类法,对植物学的研究工作有很大贡献,比西方植物分类学创造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1735)提出的植物分类法早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
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
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
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
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
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
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
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
国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国际中草药学会均召开了多次。
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也不少。
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中医药学概论、徐兆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P10药一王迎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