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简史
- 格式:docx
- 大小:288.08 KB
- 文档页数:154
中药学总论1、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2、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于东汉末年,全书载药365种。
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载药730种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雷敩第一部炮制专著。
5、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①《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
②《新修本草》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6、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①《开元本草》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②《图经本草》嘉佑③《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本书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7、明代(公元1368~1644年)①《本草纲目》 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②《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8、清代(公元1644~1911年)《本草纲目拾遗》赵雪敏9、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这一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总特点是中西医药并存。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以后)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地域特点的药材。
2、中药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山东----阿胶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云南----三七、茯苓浙江----贝母广东----陈皮、砂仁第三章中药的炮制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3、炮制的方法。
中药学第一章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民间又称本草、草药、中草药)2.中药来源:植物,动物,矿物。
3.中药包括:中药材(原材料),中药饮片(经炮制后可直接抓取应用的),中成药(xx丸,xx口服液),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智能颗粒(可直接冲服饮用的)。
4.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5.中药的起源:药食同源(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药物)/神农尝百草。
6.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成书,作者不详,载药365种,创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四大经典之一,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是各大本草书的源头),至今仍然习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公元500年,陶弘景(道教),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7部),首创诸病通用药,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奠定了我国古本草的编写体例。
(3)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新修本草》:又叫《唐本草》,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苏敬等23人共同编纂,载药850种/844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具有药典性质),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
(4)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2年,唐慎微,1746种,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前本草和方书的宝贵文献,采用方药兼收、图文并茂的编写体例。
(5)明代《本草纲目》:1578年,李时珍,1892种,按照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是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方法,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收录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本草纲目》错简处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l.《山海经》载药数为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
朱震亨E.忽思慧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学习要求】1.了解中药学发展概况。
2.掌握《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步,是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起源、奠基、充实、成熟、现代发展几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的中药学著作——本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记载中药学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一、中药的起源(先秦)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依靠采食植物和渔猎维持生活。
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难免误食有害的“食物”以致产生呕吐、腹泻等反应甚至中毒,偶然也因吃了某些“食物”而使原有的腹痛、便秘等病痛得到缓解。
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对有关自然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觅食时有意识地辨别、选择,以避免中毒或用以解除某些病证,药物就因此而产生。
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
古人通过反复积累,从无意识的偶然体验,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
“药食同源”是对中药起源的概括。
药物知识的流传,最初仅靠口耳相授。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开始有了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
最早的“药”字见于金文,《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也”,明确提出了“药”乃治病之物,并以植物类居多。
先秦时期未出现本草著作,关于药物的知识已有文字记载。
《诗经》为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作品,记有50多种植物名称,为后来本草所收载。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载有动物、植物和矿物药120余种,并明确提出了它们的功用。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
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
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
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学
古代中药学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中药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文献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特性、功效和用途,并将其分类整理成方便使用的药材。
在此基础上,古代
中医学家们开始研究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药治疗
体系。
二、唐宋时期中药学
唐宋时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许多著名的医书如《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相继问世,这些医书对于植物、动物及矿物类
别和功效作出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同时还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配伍方
法和制剂技术。
三、明清时期中药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中药学发展的高
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如李时珍等撰写了大量权威性医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
这部医书对于中药的分类、功效、用
途和制剂方法作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四、现代中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学也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代中药学不仅继承了传统中药学的优秀传统,还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中药研究之中,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向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
五、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中药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为中国传统医学和世界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水平和人类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中国中药学将继续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并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体系在各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内涵,包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民间地区性使用的药物,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的民族药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的发现及应用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草药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一、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人们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特别在采食植物及狩猎过程中,认识到某些植物、动物等对人类的某些影响,如治疗作用、中毒反应等,慢慢地人们知道在寻找食物时如何进行辨别,同时在和疾病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无数零星的、散在的各种体验和经验积累,逐渐有了一些用药知识,再经过反复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总结交流,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药物和医药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也由最原始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西周时(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已有了关于医药的文字记载,有专业的“医师”和“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其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薇”。
《山海经》载有一百余种植物药和动物药,其中有的至今沿用,如桂、杞、桔梗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百家争鸣”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医家总结前人最朴素的日月交替、自然界万物阴阳、木火土金水变换思想,以天人合一的观念,总结了前人的一些医学成就,形成《黄帝内经》,其理论基础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产生了很多影响,并一直延伸到今天。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丝绸之路的形成,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了中药的内涵。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一、选择题(一)A型题l.《山海经》载药数为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
朱震亨E.忽思慧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21.《本草求真》的作者是A.黄宫绣B.赵学敏C.吴仪洛D.江昂E.张璐22.《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844种D.183种E.245种(三)X型题1.成书于隋唐五代的本草著作有。
A.《新修本草》B。
《本草拾遗》C.《药性论》D.《食疗本草》E.《海药本草》2.成书于唐至五代的本草著作有_。
A.《食疗本草》B.《日华子本草》C.《药性论》D.《蜀本草》E.《海药本草》3.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有_。
A.《本草衍义》B.《嘉祐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折衷》E.《证类本草》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A.《开宝本草》B.《本草图经》C.《大观本草》D.《政和本草》E.《绍兴本草》5.明代由私人撰写的本草著作是_。
A.《本草蒙筌》B.《本草原始》C.《炮炙大法》D.《滇南本草》E.《本草纲目》6.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有_。
A.《素问药注》B.《珍珠囊》C .《用药心法》D.《汤液本草》E.《本草行义补遗》二、填空题1.《山海经》载药余种。
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载药种。
3.《本经·序例》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
4.《本草经集注》是由《》和《》两部分组成.5.《炮炙论》收录了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专著.6.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载药种。
7.唐代记录用人胞作强壮剂的本草著作是。
8.《唐本草》记载了用治夜盲症。
9.《千金方》记载了用鹿靥治病。
10.《海药本草》的作者是.11.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其作者是。
12.宋代《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规范。
13.“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
14.宋代记载用“牛黄合为猪胆”的本草著作是《》15.元代著名的食疗专著是《》,作者是。
16.《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种,其中新增药有种。
17.《本草品汇精要》载药种,收药图幅。
18.《救荒本草》在医药、、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19.明代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余种。
三、判断题1.世界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本经》。
()2.《本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中药炮制学在南朝刘宋时从本草学中分出。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
()5.陈藏器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温、清十类。
()6.《开宝本草》是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7.《和剂局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制剂规范。
()8.《本草蒙签》记载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百药煎),比欧洲早100余年。
()9.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四、名词解释1.中药2.中药学3.本草五、问答题1.简述中药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点。
2.简述历代中药学代表作及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一、选择题(一)A型题1.产于某一地区疗效最好、质量最佳而被普遍重视的中药材,可视为。
A.特产药材B.多产药材C.道地药材D.贵重药材E.稀有药材2.产与四川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苍术C.细辛D.山药E.砂仁3.产于广东的道地药材是A.附子B.砂仁C.苍术D.黄连E.细辛4.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薄荷C.白术D.茯苓E.阿胶5.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薄荷C.地黄D.黄连E.阿胶6.产于山东的道地药材是A.砂仁B.黄连C.茯苓D.阿胶E.细辛7.要求采摘含苞欲放花蕾入药的药是A.金银花B.旋覆花C.月季花D.草红花E.白菊花8.宜于花瓣由黄色转橙红色是采摘的药是—。
A.月季花B.玫瑰花C.红花D.槐花E.以上皆非(三)X型题1.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有_。
A.黄连B.地黄C.川贝D.附子E.川芎2.需花正开放时采集的药材有_。
A.辛夷B.蒲黄C.菊花D.旋覆花E.槐米二、填空题1.中药源于动物、植物、及少数制品。
2.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3.砂仁是地区的道地药材,茯苓是地区的道地药材。
4.苍术的道地产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是。
三、判断题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产地。
()2.广西和云南都是三七的道地产区。
()3.金银花应在花蕾开放时采摘。
()4.桑叶应在夏季采收。
()四、问答题l. 何谓道地药材?怎样正确认识?2.为什么必须适时采收植、动物中药材?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习题(一)A型题1.制草乌的目的是A.降低毒性B.改变性能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2.巴豆去油用霜的目的是一一A.改变性能B.降低毒性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3.地黄制熟的目的是A.减毒B.增效C.改变性状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开4.蜜炙百部的目的是A.减毒B.增效C.便于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5.蜜炙麻黄的目的是A.制约其发汗之力B.制约其平喘之力C.制约其活血之力D.制约其散寒之力E.以上皆非6.蒸制桑螵蛸的目的是A.增效B.减毒C.方便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7.为减轻常山的致吐作用.常用的炮制法是A.醋炒B.姜汁炒C.童便炒D.盐水炒E.酒炒8.切制槟榔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一。
A.淋润B.酒洗润C.泡润D.伏润E.盖润9.切制大黄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
A.淋润B.泡润C.盖润D.伏润E .以上皆非10.用清水漂制昆布的目的是A.消除烈性B.改变性能C.便于贮存D.便于服用E.漂去盐分11.用清水润软荆芥,常用的方法是A.淋润B.伏润C.复润D.盖润E.露润12.生首乌制熟之目的是。
A .消除毒性B.改变性能C .便于贮存D.利于服用E.便于制剂13.酒制能增强当归的__效能。
A.补气B.活血C.滋肾D.补血E.润肠14.可用蜜炒炙的药是。
A.黄芪B.党参C.白术D.山药E.扁豆16.下列各项中除外均可用水飞法制取。
A.雄黄B.炉甘石C.滑石D.朱砂E.芒硝17.宜采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是。
A.牡蛎B.雄黄C.硫黄D.血余E.干姜18.宜采用焖煅法炮制的药是。
A.血余B.牡蛎C.干姜D.荆芥E.斑蝥19.将药材埋入火在中,使其受热、发泡的炮制法属A.炒B.煨C.煅D.烘E.炙20.潬法属_。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三)X型题l.炮制中药的目的是一。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能;D.改变性状E.洁净药材2.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的药是一。
A.附子B.半夏C.巴豆D.天南星E.马钱子3.宜用水飞法制取细粉的药是。
A.滑石B.朱砂C.炉甘石D.雄黄E.硼砂4.需漂去盐分的药是A.昆布B.紫河车C.盐附子D.白附子E.海藻5.蒸制后能改变性能的药是A.地黄B.茯苓C.厚朴D.女贞子E.何首乌二、填空题1.蜜炙百部能增强其作用。
2.醋制元胡能增强其作用。
3.吴茱萸辛热燥烈,拌黄连水炒可制约其性,甘草水浸泡可制其之性。
4.生姜煨熟,既能减缓其力,又能增强其之效。
5.蜜炙麻黄,既能制约其之力,又能增强其上之效。
6.水制的目的主要是。
7.水飞,即借药物在水中的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8.常见的火制法有炒、、、、及五种。
9.清炒法按炒制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三种。
10.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作用,或增强其功效。
11.水火共制法有、、、四种。
三、判断题1.枇杷叶入药应去毛。
()2.水飞法为水火共制法之一种。
()3.将药材与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作炙。
()4.炒黄法能缓和药性。
()5.西瓜霜是芒硝的重结晶制品。
()6.淬法是炮制某些介壳类药的方法。
()7.将巴豆压榨去油即为巴豆霜。
()8.所谓砂烫即将药物与热砂同炒。
()四、名词解释1.炮制2.煅3.水飞4.炙五、问答题1.试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
2.简述常用炮制法。
第四章药性理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2.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3.寒凉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A.伤阳B.耗气C.伤阴D.敛邪E.以上皆非4.温热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A.伤阴B.败胃C.助湿D.伤阳E.以上皆非5.辛味的作用是A.活血、行气B.补虚、和中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6.甘味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B.发表、活血C.燥湿、通泄D.补虚、缓急E.软坚、泻下7.酸味的作用是A.行气、活血B.补虚、和中C.固涩、收敛D.泻下、软坚E.燥湿、清泄8.苦味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