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1章气体放电过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6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m
2

Wi
Wi :气体原子(或分子)的电离能
即使满足碰撞电离条件,也不一定每次碰撞都 引起电离-----引入”自由行程”概念:
* 自由行程定义:一个质点在每两次碰撞间自由通过的距离. * 平均自由行程λ:众多质点自由行程的平均值
T / p
其中,T为气体分子温度,p为气体压力 上式表明:温度高,压力小的气体中带电质点的平均行程 大,积累的动能大,易造成气体电离. * 碰撞电离中电子引起的电离占主要地位: 电子:自由行程大,获取的动能大;质量小,弹性碰撞时几乎不 损失动能. 离子:自由行程短,碰撞间获得的动能少;碰撞时损失动能.
1.2 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 汤逊理论和巴申定律
1.2.1 汤逊理论 1.2.2 巴申定律与均匀电场击穿电压 • 巴申定律 • 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 1.2.3 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
1.2 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两个理论:
1.2.1.汤逊放电理论: 1903年,由英国人汤逊根据
试验事实,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气体放电理论,阐述了气体 放电过程,并确定出放电电流和击穿电压之间的函数关系。 汤逊气体放电理论最早定量地解释了气体放电理论.
γ过程:在阴极表面发生的,克服金属表面逸出功后形成的
电离. (1)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而释放电子(主要); (2)正负离子复合产生的光子在阴极表面引起的电离.
γ系数:折算到每个碰撞阴极的正离子中在阴极释放出的
自由电子数.该系数同样可以通过I与电极间距离d的实验 曲线,计算后获取(书P16 公式1-17)
书P10 表1-2 气体的电离电位及光电离临界波长
因为大气层的阻挡,阳光到达地面的波长λ ≥290nm, 因 此,普通阳光照射不足以引起气体分子的光电离.
热游离
气体在热状态下引起的电离过程称为热电离
热电离本质: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的碰撞电离和光电离, 只不过能量不是来自电场而是气体分子本身的热能.
气体分子平均动能W与分子温度T的关系: W = 3KT/2
其中, K:波茨曼常数, T:绝对温度
产生热游离的条件:
3 2
KT
Wi
Wi :气体分子的电离能
常温下(T=300K),不足以引起空气的热电离;当发生电 弧放电时,气体温度达到输千度以上,可以导致碰撞电离.
金属表面电离
电子从金属电极(阴极)表面逸出来的过程称为表面游离 使阴极释放电子需要的能量: 逸出功 逸出功与金属的和表面状态有关, 与金属温度无关
利用实验测量不同极间距离d与外回路电流 I关系,可以计算α (P14 公式1-9).
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空气的α系数与电场 强度E的关系 (P15 图1-6)
α过程:电极空间的电子引起的碰撞电离
二次过程: β过程:正离子从电场获得动能,引起的碰撞电离过程.因
为离子平均自由行程小,获取的动能少;离子质量大,速度 慢,弹性碰撞时易损失动能.因此,由正离子产生的电极空 间碰撞电离作用小,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击穿电压不仅仅由d决定,而是气体压力 和极间距离的函数,而且是个U形曲线,具有极小值, 见下图.
均匀电场中几种气体的击穿电压Ub与pd的关系
不同气体,巴 申曲线上的最低击 穿电压和此时的pd 值各不相同.如空 气的击穿电压极小 值出现在低气压下, 即空气相对密度较 小的情况 下,Ub.min=325V pd=0.55cm.mmHg.
巴申定律与汤逊理论的关系
前者为后者提供实验结果支持;后者为前者提供理论依据.
pd过大和过小时,放电机理发生变化,汤逊理论不 再适用.
1.3 高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 流注理论
1.3.1 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 1.3.2 流注的形成 1.3.3 均匀电场中的自持放电条件 1.3.4 流注理论对放电现象的解释
第1章 气体放电过程 的分析
第1章 气体放电过程的分析
1.1 带电质点与气体放电 1.2 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汤逊理论
和巴申定律 1.3 高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流注理论 1.4 高气压下不均匀电场气体击穿的发展过

1.1 带电质点与气体放电
1.1.1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辉光放电 、电晕放电 、刷状放电 、火花放电 、
对上图的分析:
击穿电压极小值的右侧: pd增大:(1)极间距离增加,电压不变时,间隙中场强
下降,电离减弱;(2)气压变大,电子自由行程缩短,电子不 易积累能量,电离减弱.由此,所需击穿电压变大 击穿电压极小值的左侧:
pd下降:主要是p下降引起,电子自由行程大,积累能量 大,但是空气密度低,气体分子数量太少,碰撞次数少,因此 电离减弱. 结论:高气压和高真空都可以提高击穿电压.
1.3 高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流注理论
在ps乘积较大时,用汤逊理论无法解释的几种现象 a.击穿过程所需时间,实测值比理论值小10--100倍
b.按汤逊理论,击穿过程与阴极材料有关,然而在大 气压力下的空气隙中击穿电压与阴极材料无关.
c.按汤逊理论,气体放电应在整个间隙中均匀连续地 发展,但在大气中击穿会出现有分枝的明亮细通道
c图:当电子崩发展到一定程度, 其形成的空间电荷的电场大大 增强.
d图:崩头和崩尾的电场增强, 电子崩内正负电荷区域间电场 削弱,合成电场发生明显的畸 变.
结论:
(1)电子崩头部电荷密度大,电离过程强烈,且电 场分布畸变,导致崩头放射大量光子;
(2)崩头前后电场增强,有利于分子离子发生激励 现象,其从激励状态恢复正常状态时,放射出光 子;
电子质量远小于离子,电子的扩散过程强. c.复合 正离子与负离子相遇而互相中和还原成中性原子. 质点间相对速度大,复合率就小
电子速度比离子大,正离子与电子复合率小,正负离子复 合率大. d.附着效应 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电子附着原子形成负离子. 离子的电离能力差,因此气体放电过程中负离子的形成起着 阻碍放电作用.
( P11 表1-3 金属及金属微观结构氧化物的逸出功). 金属表面逸出功比气体电离能小很多, 在气体放电中,电 极表面电离很重要.
金属表面电离
正离子碰撞阴极: 正离子能量传递给阴极, ≥2 金属表面逸出功时发生电离
光电效应: 金属表面受到光照时,光子能量>金属 表面逸出功时,可造成电离
热电子放射: 加热阴极,使电子获取足够动能,克 服金属表面逸出功
碰撞电离
在电场E作用下,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电质点被加速,
沿电场方向行经x距离后获得能量qEx,具有一定速度v,表现
为动能:
1 m 2 qEx
2
当带电质点具有的动能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在与气体原 子(或分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后者产生电离,这种由碰 撞而引起的电离称为碰撞电离.
引起碰撞游离的条件:
强场放射: 在阴极附近施加强电场可使阴极释放 电子.
1.1.3 带电质点的消失(去游离)
a.流入电极 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下,流入电极 迁移率:单位场强下的运动速度 电子迁移率远远大于离子迁移率 同一种气体的正负离子迁移率相差不大
b.扩散 带电质点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从而使 带电质点在空间各处的浓度均匀.
光游离
由光辐射引起气体原子(或分子)的电离,称为光电离. 光波的能量W决定于其频率f: W = hf = hc/λ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f c λ分别为光波频率,光速,波长.
hf W 产生光游离的条件: i
即当气体分子受到光辐射时,若光子能量大于气体 分子电离能,则可能引起气体分子的光电离.
(4).自持放电条件
a.电子的空间碰撞系数α 一个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在单位行程里所发生的碰
撞电离数
b.正离子的表面游离系数γ
一个正离子到达阴极,撞击阴极表面产生游离的 电子数
说明: 假设外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一个自由电子,该电 子到达阳极的过程是α过程,导致电子总数增加,且形成多个 正离子;正离子到达阴极表面产生γ过程,又释放出更多的电 子,这些电子又在电极空间产生α过程……如此循环.
(3)电子崩内部正负电荷区域间电场削弱,有利于 发生复合过程,同样发射出光子.
当外电场较弱时,上述过程不强烈,没有发 生新的现象;当外电场达到击穿场强时,上述过 程十分强烈,电子崩头部形成流注.
1.3.2 流注的形成
1. 正流注的形成
a图:外电场因素从阴极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形成电子崩. b图:电子崩的过程中头部电离愈加强烈,走完整个间隙后,
电晕放电
1.1.2 带电质点的产生
(1) 激发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其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状态
(2)电离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使其一个或几个电子脱离
原子核的束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3)电离的方式
a.碰撞电离
b.光电离
电极空间带电质点的产生
c.热电离
d.金属表面电离: 电极表面带电质点的产生
电弧放电 1.1.2 带电质点的产生
•电极空间带电质点的产生 •电极表面带电质点的产生 1.1.3 带电质点的消失 •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带电质点的扩散 •带电质点的复合
1.1 带电质点与气体放电
1.1.1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1.空气在强电场下放电特性
* 气体放电: 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气体放电. * 气体在正常状态下是良好的绝缘体,在一个立方厘米体 积内仅含几千个带电粒子, * 但在高电压下,气体从少量电荷会突然产生大量的电荷, 从而失去绝缘能力而发生放电现象. * 空气间隙由绝缘状态突变为导体状态的变化,称为击穿.
适用条件: 均匀电场,低气压,短间隙
实验装置
均匀电场中气体的 伏安特性
分析:
oa段:
随着电压升高,到 达阳极的带电质点数量 和速度也随之增大.
ab段:
电流不再随电压的 增大而增大.由外电离 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数 (少),全部落入电极,饱 和电流密度极小.气体 间隙仍处于良好的绝缘 状态.
均匀电场中气体的 伏安特性
一旦电压解除后,气体电介质能自动恢复绝缘状态
输电线路以气 体作为绝缘材料
变压器相间 绝缘以气体作为 绝缘材料
2 不同条件下,气体放电有多种不同外形: 书P8 表1-1 气体放电的主要外形形式
• 辉光放电 • 电晕放电 • 刷状放电 • 火花放电 • 电弧放电
见下图 放电外来自百度文库示意图
辉光放电
因此,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流注放电理论.
1.3.1 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
a图:电子崩发展过程中,电子 移动速度快,正离子相对于电 子可看成静止的,崩头集中电 子,后部为正离子;由于电子的 扩散作用,电子崩横向半径逐 渐扩大----形成半球头的锥体.
b图:电子崩过程中,电子数 N 呈指数增加.电子崩的电离过 程集中在头部,空间电荷分布 极不均匀.
bc段:
电流又再随电压的增 大而增大.说明出现的新 的电离因素—电子的碰撞 电离.
外施电压<UC,间隙电 流小,取消外电离因素(光 照射),电流也消失(非自 持放电)
c点:电流急剧突增
电压到达UC后,气体发生强 烈电离,只靠电场作用可自 行维持,不需要外电离因素 (自持放电)
UC:击穿电压.
(1).非自持放电 去掉外界游离因素的作用后,放电随即停止
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逸出 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 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 自持放电的判据。
1.2.2 巴申定律
1889年,巴申从大量实验中总结了击穿电压Ub与pd的 关系,称为巴申定律.
表达式: Ub f ( pd )
其中 p:气体压力 d:极间距离
自持放电的物理概念: 一个电子在自己进入
阳极后,可以由α和γ过 程在阴极上产生一个新的 替身,从而无需外电离因 素,放电可继续.
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
(eS 1) 1
综上所述,将电子崩和阴极上的r过程作为气体自持放 电的决定因素是汤逊理论的基础。
汤逊理论的实质:
气体间隙中发生的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 电的主要原因(电子崩)
(2).自持放电 不需要外界游离因素存在,放电也能自行维持
下去
(3).电子崩 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从阴极向阳极推进而形成的
一群电子.将因碰撞电离使自由电子不断增加的现象 称为电子崩(下图).
电子崩的发展过程称为α过程. α称为碰 撞电离系数,定义为一个电子沿电场方向行 经1cm长度,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若每 次碰撞电离仅产生一个新电子,则α表示在 单位行程内新电离出的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