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持放电
外施电压小于 U0 时,间隙内 虽有电流,但其数值甚小, 通常远小于微安级,因此气 体本身的绝缘性能尚未被破 坏,即间隙还未被击穿。而 且这时电流要依靠外电离因 素来维持,如果取消外电离 因素,那么电流也将消失。
自持放电
当电压达到 U0后,气体中 发生了强烈的电离,电流 剧增。同时气体中电离过 程只靠电场的作用已可自 行维持,而不再继续需要 外电离因素了。因此 U0以 后的放电形式也称为自持 放电。
电极表面带电质点的产生
电极表面电离: 电极表面电离:气体放电中存在阴极发射电子的过程。 逸出功:使阴极释放电子所需的能量。与金属的微观结 逸出功 构和表面状态有关,与温度基本无关。 电极表面电离条件:光子能量大于金属表面逸出功。 电极表面电离条件
正离子碰撞阴极
正离子碰撞阴极,将能量传递给阴极电子。 当正离子能量大于阴极材料表面逸出功2倍以 上时,才可能撞出自由电子。 实际上,平均每100个正离子才能撞出一个有 效自由电子 金属表面逸出功一般小于气体分子电离能,因 此,电极的表面电离对气体放电很重要。
气体放电理论(一) 气体放电理论(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上空出现的闪电奇观
主要内容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非自持放电与自持放电 汤逊放电理论
纯净的中性状态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只有在的 气体中出现带点质点以后,才可能导电,并在 电场的作用下,发展为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现 象。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有二:一是气体分子本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来源 身发生电离;二是气体中的固体或液体金属发 生表面电离。 通常大气中约有500-1000对离子/cm3, 带电质 点极少,因而,通常情况下空气是良绝缘体。
热电子发射
高温下金属中电子因获得巨大的动能会 从电极表面逸出,称为热电子发射 热电子发射。 热电子发射 热电子发射仅对电弧放电有意义,并在 电子、离子器件中得到应用。 常温下气隙的放电过程中不存在热电子 发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