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3
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DRM(错误相关记忆)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DRM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错误记忆现象。
通过操纵实验材料和学习条件,DRM范式能够引发被试者产生与其心境状态一致的错误记忆。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以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DRM范式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背景,阐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意义。
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即探讨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对国内外关于DRM范式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验设计、被试选择、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
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DRM范式下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认知机制。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心理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下,这一现象的研究更是深入到了其认知机制的层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人关于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
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情绪与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
其中,心境一致性理论(Mood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体的心境状态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加工和记忆,使个体更倾向于记住与当前心境状态一致的信息。
这一理论为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析心理学视域下微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摘要: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的内测版,成为第一家开创微博的网站。
“新浪微博”在国内全面引入微博理念。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传播媒介,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其范围涉及政治、教育、商业等多重领域。
不同于博客、qq、msn等信息传播媒介,微博以其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把微博的传播特征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相结合,分析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积极影响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3-02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
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体比例的69.3%。
2011年微博使用率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手机微博作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
一、微博的定义微博创始于美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它于2006年7月向公众开放,许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个人都在twitter上进行互动。
2009年8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开始进行新浪微博的内部测试,至此,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其迅猛之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二、微博的特性微博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而言具有快捷的传播渠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1.“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不同于博客面对面式的信息交互,不同于qq空间的“留下脚印”,微博是以“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方式,即当你发布了一条微博,然而不知浏览过你的微博的“潜伏者”,反之亦然,当你默默关注他人时,会时刻刷新他的微博,就像一个名人拥有千千万万的粉丝,他不清楚“潜伏者”浏览了自己的微博,甚至不知关注他的粉丝为何人。
在NLP的世界里,前提假设就是信念或者是观念,是深信不疑的一些思想,建立这些观念,等于为你的大脑输入卓越的思想,对于任何一个想迅速在NLP中获得益处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仔细阅读,深思这些前提假设,它们是NLP的思想精髓,当你能把它们溶入你的思想中去时,你即使一个NLP技巧也不会,你也能经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
可以再强调一次,一个人所以卓越,是因为思想卓越;之后,你便可以试着用这些前提假设的观点来分析事情,判断事情。
当你相信它们时,它们就会在你的身上发生激动人心的作用!NLP十四项心理定律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运行的轨道,潮起潮落,月亮的阴阳圆缺,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切都是那么的有规律。
其实在人类的心灵里也存在着许多规律,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它们。
以下是十四项心理定律,你可以应用它们在任何的领域里。
无论是销售沟通、还是设立目标、时间管理、领导组织都可以应用这些原理和定律。
1、坚信定律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2、期望定律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3、情绪定律情绪定律告诉我们,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
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的决定。
4、因果定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有因才有果。
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
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5、吸引定律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6、重复定律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你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
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你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7、累积定律很多年轻人都曾梦想做一番大事业,其实天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的内容涉及信息传播、社交互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微博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社会认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的言行、行为、态度容易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趋向于群体整体。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
一个帖子如果有很多转发和点赞,会使其他人更容易把它当成“热门话题”而进行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带动微博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的数量或密度大到难以处理的情况。
微博用户需要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得用户在选择阅读和回复时感到困难。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要想在众多信息中突显出来,需要通过鲜明的话题、有趣的内容或是悬念等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让自己的微博在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微博传播者常常使用标题党的原因。
三、情感的影响情感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行动等多个层面体验到的情感体验。
微博传播现象中的情感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人们的喜好、兴趣、态度和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1.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看到别人经历不幸或幸福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一些关于公益、慈善等话题的微博往往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使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想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情感共鸣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2.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地位和成就。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中,汉英语码转换通常指在一段文字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或者是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缩写。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在表达某些特定的概念、品牌、事件等方面时,发现中文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英文更加简洁、流行、国际化等因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融合。
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使用多种语言的需求和文化交融有关。
同时,汉英语码转换也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新和灵活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在中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在一些特定的话题或事件中,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以让信息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更容易引起和讨论。
汉英语码转换也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当然,在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也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
如果过度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阅读障碍。
也需要注意尊重其他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偏见的表达方式。
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尊重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交流环境。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多种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
其中,粤语和英语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语言。
在教育、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语码转换在香港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
语码转换是指个体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有意识地切换到另一种语言。
心理学网站大全1.蓝心网中国最大的心理学门户网站2. 马汉文心理咨询网()是专门通过联想汉字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专业性网站,开辟有汉字与人生哲理,汉字游戏,自由联想汉字心理分析,姓名诊断,起名技巧,心理论坛等栏目.欢迎广大心理爱好者访问.3. 中国心理咨询网/4. 心理学团购网-心江湖拼客网5. 黑溪网站:/6. ―HBH——自闭症(autism)个性疗法‖推广中心7. /——大华心理网———山东催眠网/———中华精神卫生网8. 还有许多: /中国心理网/article/index2.asp中国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服务/中国心理学会/company/9. /index.htm心理咨询培训网10. /中德心理医院网11. 中国心理咨询师网站12. 心理——/default.asp婚姻与家庭论坛/index.asp (中国精神科医师论坛)/home.php心溪咨询舫精神在现网络/bbs/index.asp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bbs/index.asp全国心理联盟/main/index.php阳光工程心理网/default.asp大康心理/生活发现会/zixun/index.php林紫心理俱乐部/index.asp中华精神卫生网大众版中华精神卫生网专业版/bbs.php心理分析&中国文化/xoops/modules/news/世纪心理沙龙/bbs/丁香园医药学/中国心理服务网/index.asp中国心理教育网心海社区/index.asp阳光心理咨询网/心桥(西陆心理社区)/home.htm心擎网/bbs/112897/精神分析的窝棚/psy/西祠心理社区/art/index.html心理咨询培训网/bbs/浙江心理网论坛/club/Boards.asp中国心理治疗师/forum/index.asp听吧论坛/bbs/index.asp中国心理治疗咨询论坛/bbs/index.asp东方心理咨询论坛沟通网/consul/Default.asp沟通网网上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系统/牵牵心理热线/liankebbs/index1.asp心理120论坛/bbs/index.asp行思心理/forum/index.asp东林心理论坛//华南心理在线http://202.116.45.58/main/bbs/index.php?sid=C3l91y3N南方心理论坛/bbs/bs/index.asp中国心理咨询中心苏州心理咨询论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科院心理所/xl/zhishi/z.htm心理知识/bg/more.asp?name=why&id=407电子书推荐下载/网络心理咨询/new.php上海心理咨询cn/jzjlzx/hzxl/孩子心理/xl/妈妈在线心理咨询工作室/bbs/催眠与潜意识心理学论坛/中国催眠服务网/sexjk/a2/0094.htm性健康网/德瑞姆心理学团购网-心江湖拼客网/gspsych/bbs/index.asp心理咨询联盟2004-11-17 http://202.116.45.58/main/bbs/index.php?sid=C3l91y3N南方心理13.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论坛(CAS Psycho Studio) → 【茶碱工坊】/forum/forum_topics.asp?FID=2655me心理咨询网→ 站内工作室→ 〒永和心理咨询中心〒/index.asp_________________―济南永和心理咨询中心‖1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5. /中国心理学会16. http://www.无党派人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心理学会17. /result/library.asp18. /focus/kaoyzt/index.html19. /ns.php?nowmenuid=367210. /focus/kaoyzt/index.html21. /ns.php?nowmenuid=367222. /666/23. /top4.htm24. 华夏心理网从事心理学应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教育和信息服务。
微博谣言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微博用户群十分庞大,信息传播快速、便捷、门槛低,同时谣言也大量滋生传播。
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具有突出的特点,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受众对微博谣言的反应主要有好奇、信任、认同、焦虑与宣泄等四种;他们会表现出去个性化、从众和利他行为等群体心理特征。
名人效应和信任效应是微博谣言传播的两个典型心理效应。
关键词:微博;谣言;受众;心理反应;群体心理诞生于2006年的微博,发展十分迅速,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和平民化。
据cnnic统计,截止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2.74亿。
每个用户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受众。
海量微博信息中鱼龙混杂,谣言频出。
近两年,微博中发生了日本地震系列谣言、7.23高铁事故系列谣言、军车进京等多宗谣言,影响十分恶劣。
我国最大的两家微博——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因为谣言频现,控制不力,于2012年3月31日至4月3日期间被管理部门暂停评论功能。
谣言之所以能在微博上大行其道,除了与发布者的恶意传播和微博平台的便捷、快速扩散有关之外,也与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谣言的传播,将其定义为“一种特定的对某一信念的陈述,通常通过口头语言传播,但没有确凿证据证实它的真伪”。
①也有人认为“谣言是一些未经证实却被广为传播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暗示环境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警觉。
”②两个定义都说明谣言是未证实的信息,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
从动态传播角度来看,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其内容不断演变。
微博谣言传播的特点微博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即时、公开和社会化地传播着信息。
微博文字简短、发布便捷的特点与谣言内容模糊、传播随意正好吻合,加速了谣言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
内容简短,模糊性高微博既然称之“微”,即内容简短,一般是最多140汉字和一张配图。
简单几句话和孤零零一张图很难清晰阐述一件事情。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一、概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机制,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种新型的心理现象逐渐浮现——群体性孤独。
这种现象表现为人们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过度沉浸,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疏离。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展现自我的空间。
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往往缺乏真实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导致人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真实的人际联系和情感寄托。
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也加剧了群体性孤独的现象。
人们在浏览大量的信息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同时,碎片化的信息也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之间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基础。
社交媒体中的比较心理和社交焦虑也是导致群体性孤独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这往往引发了他人的比较心理和焦虑情绪。
当人们过于关注他人的生活状态和评价时,就会忽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加剧孤独感。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交媒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缓解群体性孤独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1. 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覆盖范围,迅速崛起并深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和社交渴望。
社交媒体的普及得益于其便捷性和互动性。
人们只需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观点看法,同时也能轻松获取他人的动态和信息。
Panksepp的基本情绪模型作者:代琨琦颜雯雯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情绪的理论研究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的学者建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Panksepp基于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的研究,提出人类和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共同存在有七种最基本的情绪。
根据系统命名法,Panksepp将这些基本情绪分别定名为SEEKING(探索)、RAGE(愤怒)、FEAR(恐惧)、LUST(性欲)、CARE(照料)、PANIC│GRIEF(恐慌│伤心)和PLAY(游戏)。
他这一情绪模型特别强调了基本情绪跨物种的一致性以及低级皮层在情绪中的作用,对于情绪本质的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动物;情感神经科学;基本情绪;Panksepp在情绪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情绪的最初状态这一问题,建构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然而,在情绪的科学研究中,基本情绪理论一直都是最为主要,也最为大家接受的理论。
由于情绪的复杂性,基本情绪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
基本情绪的研究存在许多的争议,研究者因为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在基本情緒的种类和判断标准上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1]。
对于基本情绪的理解,Panksepp可以说是最为特别的一位学者。
他认为要想弄清情绪的本质,仅仅依靠对人类主观感受的研究是不够的。
研究者们必须有一种统合的观念,吸收来自认知神经科学及跨物种情感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2]。
Panksepp 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基本情绪出现的较早,所以只涉及到大脑里边缘系统等旧皮层,而新皮层的出现可能只是让个体对基本情绪的控制更加精细,但是对于没有新皮层的动物或者暂时没有新皮层的人类来说,基本情绪仍可以保持完整[3]。
一、动物神经科学与情绪动物拥有内在体验吗?研究者普遍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工具,所以无法得知这个问题的答案。
Panksepp认为要想确定动物是否具有情绪感受至少应弄清三个问题:(1)动物的神经系统中是否存在能激活持续情绪性行为的神经环路,(2)人为刺激这些神经环路是否能引起动物条件性的趋近、回避等行为,(3)这一系统的关键神经化学物质和大脑激活模式是否与与引起人类情感变化的物质或模式相似[2]。
情绪与脑神经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在20世纪的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把心理学, 包括情绪,从神秘莫测中解脱出来,为心理学进入科学殿堂迈进了一大步。
应当说,情绪研究的进展,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而得到的。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生理学已被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科技的发展,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脑机制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
然而脑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范围似乎更集中在认知方面。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在本质上并不比其他心理过程更主观。
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为只有脑科学才能解释心理现象。
应当说,没有主观的行为学的解释而只有脑的知识,心理学就将化为乌有。
而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科学三方面的结合,才是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完整途径。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理论取向由于脑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难点,心理学又是脑科学中的难点,所以脑的心理科学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取向是自然的。
尤其情绪的主观体验方面令人难以琢磨,理论观点的分歧也常常发生在这一点上。
(一)普遍化情绪论(generalized emotion theory,简称GET)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思考和近十几年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探讨,情绪的脑科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以勒杜(Ledoux,1996)为代表,研究者认为情绪普遍地存在于脑的认知网络之中。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记忆中,情绪是必要的成分。
他们是一些情绪生理心理学家,与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不同,强调情绪在认知中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一般不重视感情的主观体验本质,不把感情体验作为有重要功能的情绪属性,甚至摈弃体验作为脑的整个心理机构的一种成分。
普遍化情绪论者的大量工作在研究单一情绪系统(如恐惧)时所得的结果认为, 各种情绪是在认知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种成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发生,它们是习得的。
这一学派的工作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上有很多发现,已经在神经科学中被普遍接受,但很少涉及感情体验这一情绪的根本话题。
(二)核心感情程序论(central affective program,简称CAP)以麦克莱恩(MacLean,1990)、潘克塞普(Panksepp,1998)为代表,提出脑的核心部位存在着感情的程序系统,这个系统是脑在进化中发生的各类具体情绪的内在机制,情绪是脑的整体机制中产生的主观体验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3篇论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3篇论文(一)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必要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介入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十分必要。
1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心理咨询遵循尊重性、平等性、保密性和交互性的原则,通过技巧性的对话方式使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协调、融洽和和谐的心理气氛或条件,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成功的心理咨询,会使咨询者与来访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感情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统一、心理上的共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咨询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
大学生身心协调"情绪稳定,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起理解"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2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心理咨询通过测试"自由联想"疏泄等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与危机以及人格特点和行为障碍,从而有效地疏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矛盾与压力。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技巧性的方式与学生会谈并且注重倾听,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将外界教育信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心理咨询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尊重,从而使大学生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捉迷藏影评捉迷藏影评与鬼片的故弄玄虚相对的,《捉迷藏》的故事则源于发生在韩国冠岳区新林洞的真实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捉迷藏影评,欢迎阅读。
篇一:捉迷藏影评刚看完韩国电影《捉迷藏》,其实个人感觉在人物刻画上面流于脸谱化,人物张力小,“惊悚”手段也没有大的突破,而且楼主对这类片子也不甚感冒,纯粹是陪着老婆“交作业”,可是看到最后紧张快速推进的剧情还是比较耐看的,也有很多惊喜和意外存在。
可是看完之后心中对一些电影中的细节耿耿于怀,总有一种被牵引到剧情之外的力量主导着。
闲来无事上网翻了一下想看其他影片对证一下。
但是只看到看了一些简介,现在引述一下最具代表性的“《捉迷藏》在Naver上的观众评分为7.83,很多网友的评论都集中于形容影片的恐怖程度,随处可见"吓得无法入睡"、"有着鬼片的惊悚刺激"这样的清凉评论。
然而,与鬼片的故弄玄虚相对的,《捉迷藏》的故事则源于发生在韩国冠岳区新林洞的真实事件。
那么观众被成功"吓"到,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成功的惊悚氛围塑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恐惧,即中产阶级隐性的对于来自底层陌生人生活侵入的恐惧。
”以上的简介我是无法认同的,我认为导演把这个片子起名叫《捉迷藏》应该有两种意义的,其一是头盔对男主而言,其二就该是导演对观众而言了。
也许是我打开搜索的姿势不对,但是实在无法找到一篇于心解惑的,在下只好把自己所感写下来抛砖引玉。
片头从一个酱油女开始,把气氛和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是把姑且称为“鬼楼”的案发现场种种后来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个开头其实很有迷惑性,一开始就是一个单身女性通过了几条小巷,小巷盘踞的人群也都有侧面描写,一看就是那种蛇鼠混杂的,这样开始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把阴暗的气氛烘托出来,另一个却是很大的“陷阱”,让观众下意识里认为“头盔”就是住在隔壁,因为他是从外面回来,更像是回家,再加上后来每个房间门口的记号和杀人过程像有计划一样,很容易给人一种,“头盔”是居住在这个房间,而有计划杀人一样,对于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个房间其实是第一受害者的可能性进行屏蔽。
基于心智模型理论的网络分类理解机制研究〔以电子商务商品搜索为例〕文献综述心智模型来自国外的 mental model ,在国内也有其它多种翻译,使用较 多的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式、心理模型、思维模型等,本文中统一采用 “心智模型 〞的叫法。
心智模型影响我们看待周边世界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
因为这些 “想法 〞都存在我们的心中,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称为 “心智 〞;过去的经验形成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易发觉,不易改变,故成为1 心智模型根本概念1.1 心智模型定义心智模型〔 Mental Model 〕概念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 在1943 年提出,用以表示一个系统的内部表征〔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指那些 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 [2] 。
白新文等指出, 心智模型的研究主要在人类工效学和认知科学 〔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这两个领域进行 [3] ,但从现有研究看,心智模型已经扩展到许多学科领域。
下面就列举几个学科,从各领域研究角度解释什么是心智模型。
1.1.1 认知心理学自从 Craik(1943)第一次提出心智模型这一概念起,认知心理学很多学者就对其投入了较大关注。
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心智模型当作理解人类感知、 认识、决策以及构建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 与其它学科相比, 对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脑推理与概念开展上,更为从个人内心和知识状况来阐释。
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个人不能完全作出准确的预期以及个人行为受到限制。
因此 ,个人在决策时依赖于心理过程。
诺斯等人将这种心理过程称为心智模型 ,并将之定义为用于解释环境的内部表征, 它由人的认知系统为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立 [4] 。
文献 [4]Luria(1973)指出,心智模型介于知觉和行为之间, 是最高的知识表征模式 [5] 。
微博的心理学微博的社交心理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人们的心理底层充斥着无知、恐惧、孤独的底色(潜意识)。
人们因此也有着社交、互助的心理需求,来消除自身的恐惧、孤独、无知。
由此看,表达的欲望对应着内容的创造,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对应着社交的需求,阅读的需求。
这就是微博媒体的心理学本质。
微博的关注心理一个人的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多样性兴趣,他的被关注信息,反映了他的核心兴趣。
前者是他的潜意识,后者是他的意识。
微博,我选择人关注,并不在意ta的知识、权威性(被社会同化的人,权威性对我无意义,他们没有"自我",淹没于群体中,人云亦云;有了搜索,不能触动我的知识,对我也无价值)。
而在意ta是否有"自我"及其背后的本质东西(导致其产生自我)。
这里或许埋藏着能触动我的有价值的"种子"。
换言之,我的本意是找拥有独特性、影响力的"自我"的人,而不是过于社会同化、只有影响力、缺乏独特性、没有"自我"的人。
微博的发布心理人们发布微博,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表达的欲望。
但人们往往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说人们内心的想法(心理片段)常是散乱的、缺乏逻辑,于是人们一般需要集中精力(意志将心理能量注入到问题上),在能量的作用下,心理片段之间的联接渐渐浮现,化为清晰意识而表达出来,心理能量得以释放,获得轻松感。
人们的表达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凡是本能都应归属于遗传性心理(集体无意识)。
而微博媒体恰好投合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本能的需要,集体的人性),它由此获得了永恒性的成功。
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互联网的伟大产品需要击中人性(集体无意识)。
一个人发布的原创微博,应该与其个人意识有关(常识知觉),他的转发评论,应与其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俱相关。
一个小事件应集聚了小众的集体意识,一个大事件应触动了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微博的个人心理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来说,我们能拿到的数据:一个人在微博上的行为、内容。
这些用于分析他的人格面具、意识能力,是可行的。
难办的是他的个人无意识(他遗忘的、但在潜意识中储存的人生阅历、经验、知识),如何唤醒。
这可能是个性化研究的最棘手的问题。
微博的人格面具人带着人格面具(社会形象,可用社会影响力而量化)来到微博上,根据他的阅读、社交、发布行为,可分析其人格面具,但深入不到其内心深层。
反映心理的元素三种:潜意识、意识、行为。
一个人,可见的行为用于分析人格面具;可见的意识(发布内容),可分析其思维能力,难办的、但也是重要的是个人潜意识。
微博的传播树一个人和他的粉丝,往往有相似的价值观。
因此一条微博被粉丝广泛转发(第一层转发),只说明它引起了不值钱的集体意识。
相反如果它被非粉丝的广泛转发(第二层以上的转发),才说明该微博可能触及了集体无意识成分。
微博显示的转发数,只是给出转发数目,并没有反映出传播的层数。
超大节点的高转发数,大多是第一层的转发(宽度大而己,宽深比大),这应是超大节点的结构性影响力带来的。
好的微博应是宽深比小的,这其实反映了真正的传播性影响力。
微博的群体心理集体意识是一个团体的社会规则;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种族的遗传性心理,对应着集体性狂热,有时引发动荡、变革;个人意识是一个人的教育、文明程度,对应着他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无意识是一个人遗忘在潜意识中的人生经历、经验、知识,对应着他的潜能、创造性。
凡是不可见的都是需要洞察力的,是值钱的。
对于微博集体的研究来说,反映集体心理的元素三种:集体无意识(难办,但有心理学理论可用)、集体意识(团体分析、团体标签)、集体行为(事件分析)。
显然,对于微博个性化研究、群体性研究,难办的都是无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其他的都可计算。
无意识的计算,需要求助于心理学理论。
微博的心理疾病微博社会网络上的所有的行为、内容、结构、变化,其实在深层,都指向了人与社会的心理问题。
虚拟社会也好,现实社会也好,充满了病态。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投射。
人与社会都需要心理治疗,又不可能住院,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心理治疗。
社会网络提供了治疗平台,但没有合适的心理学理论方法。
当你看到作家用骂人的方式论辩了,就知道文化消失了;当你看到“公知”用撒谎的方式强化观点,就知道知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V的庸俗举止,就知道精英消失了。
当你看到官方的贫乏,就知道管理消失了;当你看到大众的一致性,就知道自我消失了。
我们陷入了无法自拔的集体潜意识里,陷入了古老的病态。
微博的人的分析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初级阶段:(内容、关系、层次、结构)层面的研究。
此外,对应上述问题问题,还有运动、行为、心理层面的研究。
大概的研究的深度次序排列是:内容-->关系-->结构-->运动-->行为-->心理。
从动力学的角度,是反向次序。
微博媒体的《人的分析》高级阶段:人与社会的运动分析(个人兴趣、个人关系、社团层次、社会结构的动态演化)-->人与社会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人与社会的心理分析(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这是终极分析。
微博的动力原理心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认知-->个人意识-->学习-->集体意识)-->行为{个人行为[发布、社交(关注、交互)]-->合成-->集体行为}-->运动(个人兴趣变化-->人际关系变化-->社团聚集-->层次的自组织生长-->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功能-->社会性传播)。
社会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源于格式塔的一群社会心理学家(好多人都将他们误认成社会学家)。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被过度简化、数学化的分支。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学理论,都是很表面化、省略化的东西,它们不足以支撑有应用意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微博的心理类型微博用户的行为分析,应该可以穿透用户的人格面具,识别他的心理类型。
他的行为反映了他的性格类型(心理类型)。
外倾型应是社交意识强烈(行为频次高),内倾型看多说少(行为频次低)。
思考型喜欢发布原创微博,情感型喜欢转发、评论。
感觉型的核心兴趣应相对稳定,直觉型的核心兴趣应富有变化。
微博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有许多情结,每个情结都是一种有自主意识、可自主运动的人格碎片,称为小人格。
其中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自我情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人格,它构成了你的稳定性人格,相当于你的内心的国王。
各种情结的地位是不同的,地位来自于它可支配的心理能量的大小。
人的各种情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心理健康的人,自我人格有着国王般的心理能量的支配权,表现出内心稳定、主控性,其他情结由于心理能量不够多,而没有话语权。
当人遭受到人生的种种挫折时,潜意识中的某些情结的心理能量在积蓄,当超出一定阈值时,它就造反夺权了。
人就受到多种人格混战的折磨。
人发生精神危机时,由于多个人格混战,自我人格的正常心理机能失灵,导致:1、失去价值感(情感功能失灵),感到人生幻灭;2、意识可支配的心理能量越来越少,导致它对内心的控制力下降;3、潜意识中的情结的心理能量越来越多,因此潜意识人格获得心理主导权,人处在潜意识的情绪失控、侵袭状态。
对于心理分析来说,我们的文本情感、情绪分析之外,可引入其他的心理学检查理论,例如情结分析、行为分析、人格分析、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理论,最重要的是找优秀的心理学者提供精神分析方法,将其算法化。
利用微博平台,提供免费、优质的、个性化的心理门诊服务。
情感与情绪情感(sentiment)和情绪(emotion),是心理学不同的心理机能。
前者是意识的,理性的,没有生理变化,人的价值感来源于此。
后者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引发生理变化。
当人处于精神不健康状态时,两者反应是不同的,前者失灵,后者活跃。
反应到微博上,人在遭受外界的信息刺激时,反应也是不同的。
微博的个人情结微博用户的行为分析也可以识别他的情结。
情结是自主性的人格碎片,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心理事实的联想簇,它构成了潜意识、意识中的各个心理片段。
因此也是微博用户的人格分析的元件。
情结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核心兴趣。
荣格获得世界级荣誉的一个实验:基于词语联想的情结发现。
基本思想是:给病人阅读100个单词,让病人对每个词进行联想,记录他的反应时间。
当触及病人情结的词时,病人的反应时间会延长,变得异常。
这个词往往触及了他的情结。
因此,这其实是根据病人的行为分析,探测他的情结。
微博上也是如此。
微博用户所接收的每个微博、话题,相当于一个测试单词。
根据他对信息的反应行为(转发、评论)特征,如频次、时间、内容,评估他对信息的被触动程度。
他的深度介入、反应异常、激烈的行为揭示他的情结(核心兴趣)。
情结分类(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个人意识、集体意识),并根据话题特征而识别。
微博的个人兴趣微博的行为分析,可分析个人心理(人格分析)。
原理:他的超大事件的情结,是他的集体潜意识(隐性人性兴趣);他的社交圈话题情结是他的集体意识(显性社会兴趣),他的原创微博的情结是个人意识(显性个人兴趣)。
非上述特征的话题情结的转发、评论行为反映了他的个人潜意识(隐性个人兴趣)微博的社会资本社会学将微博用户的社会资本,定义为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人脉资源,而这些与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的中心性、个人影响力正相关。
一个人会有维护他的社会资本的心理,这影响着他的行为。
换言之,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他内心兴趣和社会资本的损益的双重影响。
微博的身份认同一个人有一种心理,对社会人群进行分类,对某群体产生身份认同感,看重自己的成员资格。
这就是社会认同理论。
人在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时,会偏向于自身群体的利益,排斥对方群体,来强化自尊和群体身份的优越感。
这也是种族主义的根源。
微博上的大量话题也有对立群体,两派也有群内认同、群间排斥的心理。
微博的群体形成人的群体身份认同的心理的驱动下,微博上,1、形成了大量的、相对静态的社交圈(社群,团体、群体)。
2、热门话题的传播时,也会吸引来自各个不同社交圈的个人,围绕着话题,意见产生分岐,动态形成话题中的多个群体,产生群内偏袒,群间攻击现象。
我认为这也可解释为社会同化、缺少自我现象。
社会同化是个双刃剑。
一方面,人产生了一致的集体意识,促进合作,涌现群体智慧。
另一方面,它所形成的群体身份的情感驱动下,偏执于自己的群体意识,排斥其它意识,丧失自我的独立性。
微博与话语每个微博信息可视为一个"话语过程。
每个话语过程构成了一幅社会场景。
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场景下,人们之间相互交流。
,他们所处的话语语境、话语行为、态度、内容,都置于社会场景(时间、对象、主题、上下文)之中。
想一想,一个微博事件是不是一个话语过程。
每个话语过程是不是构造了一幅社会场景,一幅社会场景是否反映了一个片段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是不是由无数个社会生活的片段组成的。
社会生活的分析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社会与技术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