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8
功夫百科-十二经脉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包括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阴、足厥阴、足少阴共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运行于一身内外,遍布各处,不论是四肢、躯干、内脏无所不到。
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是人身血气外运、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所以又名为十二正经,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
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
阳的方面:少阳是阳气之始,太阳是阳气之盛,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成;阴的方面: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隆盛,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
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合为十二经。
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作原则,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系,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因其和大肠经。
其余类推。
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
据古籍载,“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若以躯干为中心,则手三阳、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是向心性的经脉;手三阴、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故是远心性的经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沟通四肢百骸、头面躯干,五官九窍,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统一的有机活体,十分重要。
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二、理论根据及意义讨论的理论、实践、政策根据。
三、讨论的过程与方法四、讨论结果与成效五、存在问题及改良〕课题背景及界定: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总会听同学说,学校时候很轻松的就可以考八九非常,就算平常不学,考试前背一背也是很有效果的`,考试时候至少不会太差。
但是上高中以后,高一第一次英语考试往往特别受打击,由于考好一点也就六七非常,想要得高分太难了。
最主要的是,似乎不会考试了,由于考的并不是平常课堂上所学的学问,不知道应当如何应考。
这个困惑,几乎是全部高中生的困惑,也是全部高中英语老师应当仔细思索的一个问题,教育连接的问题,由于只有敬重教学实际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只有关心同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才会收到更佳效果。
因此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同时结合自己即将进入高一英语教学的实际,我选定了本课题。
课题讨论过程当中,始终以敬重教育规律,敬重教学实际为根据,通过多次听课,参加课堂评议,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初高中英语教学连接的理论成果和参考他人的讨论成果并最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绽开。
同时,参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讨论成果更好的切合实际。
讨论过程与方法:课题讨论过程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课,与学校英语任课老师沟通,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发觉并总结初高中英语教学特点及同学学习特点的差异,为课题的进一步绽开奠定基础。
其次阶段,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目标及要求,总结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连接的理论根据及方法,并且将其付诸实践。
然后进入最关键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详细过程如下:开学初期,使同学明确初高中英语教与学的差异,明确高中英语课标要求,关心同学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渐渐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然后再教学中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及总结:词汇与阅读。
十二经脉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三阳(指尖到百会穴)1.食指到百会穴大肠经2.无名指到百会穴三焦经3.小拇指到百会穴小肠经手三阴(从胸到指尖)1.胸到大拇指肺经2.胸到中指心包经3.胸到小拇指心经足三阳(从百会穴到脚)1.脚的分界线外侧1寸胃经2.脚外踝胆经3.脚外踝1.5寸膀胱经足三阴(从脚到腹部)1.腿分界线内侧1寸脾经2.脚内踝肝经3.脚内踝1.5寸肾经具体脉络肺经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大肠经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颜面下部皮肤、口腔胃经胃、乳腺、膝关节脾经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心经心脏、血管、大脑、神志小肠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膀胱经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心包经心脏、血管三焦经淋巴系统、炎症胆经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肝经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规律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
是主干。
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一经脉:1 十二正经:前后中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有在体内“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1 外连: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连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分。
十二皮部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
2 内属: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十二经的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歌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十二经交接规律:1 相表里的两经,交接在四肢。
⼗⼆经络⾼清动态图,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赶紧收藏!发布:2019-01-13⼗⼆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纵横交错,遍布全⾝。
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先收藏,再群发!再也不怕找不到⽳位了!1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脏脾胃⾏不通;上连乳腺下⼦宫,万⼀不通变⽼翁。
任脉长于胞中,包围着⼥性的⼦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连接脉络绕嘴唇⼀圈于⾯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体的⼿三阴,⾜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经、⼼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
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
当⼀个⼈亏⽓亏⾎了,⽓⾎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液⾥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律不齐、胸闷⽓短、⼼慌、时间长了⼼脏就不好了。
⼼⽕旺的⼈就会⾆尖上长红刺长溃疡:⼼理压⼒⼤的⼈眉⼼会长痘痘,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涩、看不清、痒痒、⽼花眼等;肝油炎症的⼈,眼睛周围就长斑:肝阳虚的⼈眼睛上⿎,肝阴虚的⼈眼睛内凹。
所以当你眼睛有⼀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应该明⽩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
影响脾功能以后,⽪肤松弛没有弹性,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
十二经起止点表格一、起止点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决策,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起止点。
起止点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划未来的目标。
同时,起止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过去的经历和成果。
二、十二经的起止点在中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做“十二经”。
这是人体经络的分布图,将人体分为十二个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个经络系统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和身体部位相连,起到调节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每个经络系统都有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
起始点通常位于手指、脚趾或头部的特定位置,而终止点则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
这些起止点的位置和功能都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下面是十二经络系统的起止点表格:经络系统起始点终止点手太阴肺经末指甲内侧肺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指端大肠经经脉足阳明胃经人中穴胃经经脉足太阴脾经大趾甲外侧脾经经脉手少阴心经小指甲内侧心经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甲外侧小肠经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直肠门膀胱经经脉足少阴肾经小趾甲内侧肾经经脉手厥阴心包经中指背侧心包经经脉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甲外侧三焦经经脉足少阳胆经睛明穴胆经经脉足厥阴肝经大趾甲内侧肝经经脉四、起止点的影响起止点的选取对经络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起止点选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经络系统的功能受阻或失调。
而准确选取起止点,则可以帮助经络系统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因此,对于中医师来说,准确选取起止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对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症和病人的情况来判断和选择起止点。
总结起来,起止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起止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决定了经络系统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因此,准确选取起止点是中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只有准确选取起止点,才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重视起止点的选择,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行于腹十二正经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手太阴肺经症。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金。
本经从食指桡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土。
本经从鼻旁迎香开始,上至鼻根中,向旁边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出来夹口出,走到大趾的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火。
手少阴心经自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与足少阴肾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水。
本经从足小趾手厥阴心包经[11]。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2]。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展开中文名十二经脉外文名twelve regular channels其他名称十二正经功能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属络关系属于十二脏腑应用学科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目录.1联接相传.2分类.3分布介绍.4表里关系.5属络关系.6歌诀.7经脉图联接相传编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分类编辑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十二经脉中的阴经和阳经及保健按摩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主体,又名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由阴经和阳经组成,其命名方法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而定,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
人体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和身体的不适。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发病情况和保健方法,对防病治病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医的脏腑分类人身上有五脏六腑。
另外,心脏的外膜心包也算一个脏,成为了六脏六腑,这样一共是十二个脏腑。
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三焦:从部位上来分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等脏器,它是分属于胸腹部的三个区域。
从功能上来分三焦:上焦指心肺的功能、作用;中焦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总的说来,三焦是输送体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通路。
三、十二经脉中阴经和阳经的分类规律十二经脉中阴经和阳经的分类规律是: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为阴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为阳经;内为阴,外为阳,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叫做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四肢的外侧,叫做阳经。
十二经脉中,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
同时,由于经脉在人身上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所以又有手经和足经的区分。
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其中上肢外侧的是三条为阳经,叫做手三阳经;上肢内侧的是三条阴经,叫做手三阴经。
分布在下肢的为足经;也分为外侧的足三阳经和内侧的足三阴经。
四、阴经和阳经的分类特点阴经在四肢的阴面,即内侧;阳经在四肢的表面,即外侧。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另外,如果你将双手上举,那么阳经是从上往下,而阴经是从下往上走。
在中医学里,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有相互表里配偶之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经络系统这一章的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概念,我们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两个要素来进行定义:一、从经络的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二、从经络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进行定义,经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它的功能:一、运行气血;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三、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从构成和功能两个要素来定义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分为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包括奇经八脉,这是经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人体的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内侧和外侧,背侧和腹侧,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脏或者属于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手足的名称(二)阴阳的名称(三)脏腑的名称。
按照这三个要素,第一点我们讲讲它的命名原则:(一)内为阴外为阳,就分布于人体四肢的经络而言在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二)就十二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而言,属于脏者为阴经,属于腑者为阳经;(三)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称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称之为足经,这是大致命名的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将手足、阴阳与脏腑的名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经、阴经和阳经,阳经属阳,阴经属阴,阴经手经有三条经脉,全称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我们在简称的时候就可以称为肺经、心包经、心经。
这是简称,全称应该(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这三条阴经合称为手三阴经。
与阴经相对,手的阳经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第一单元经络概述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要点解析】1、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太阴,厥阴,少阴。
阳经在四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阳明,少阳,太阳。
其中手三阴分辨不于上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三阳分别于上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其中内踝尖上8寸以下,从前向后是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2、头面部:阳经经脉皆上头面,其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手足少阳经在头侧,足太阳经在后头及头顶,手太阳经在颊部。
3 、颈项部:从前向后依次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 、躯干部:足少阴肾经在胸腹第一侧线(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足阳明胃经在胸腹第二侧线(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阴脾经在胸腹第三侧线(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足厥阴肝经在胁肋部,足少阳胆经在胁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要,骶部。
【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解析】十二经脉中阴阳两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要点四】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要点分析】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相表里)在手足末端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