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_背景理论的英语强调句的认知解读_隋亚男
- 格式:pdf
- 大小:710.18 KB
- 文档页数:2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复合句的认知分析作者:魏海玉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6期(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从认知的视角恰当的理解和运用英语句子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升英语能力势在必行的选择。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分析句型句法方面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度。
本文通过概述图形背景的定义及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复合句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待深化人们对该理论知识的了解,有效的解读英语的句法句型,对外语学习及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图形;背景;英语复合句;认知分析引言:图形—背景理论是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最早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
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是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诸多国内外学者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进行广泛的语言学研究,如Talmy,Lakoff,王寅等。
本文主要基于Talmy(2000)的著作及相关文献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语复合句进行认知分析,以期待读者深入了解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英语句子中的认知分析,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外语学习及实践中去。
某种程度上,促进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发展。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定义及特征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是看上去有高度结构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部分知觉场,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那部分知觉场。
Talmy又进一步完善其定义,提出“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认为是可变性的,我们所关注的就是这一可变性的特定值。
背景是一个参照的实体,其具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的静止的位置而就是通过这个位置来描述图形的路径、位置和方向。
”(Talmy,2000:312)如例1所示:a. The pen lay on the table.b.The pen fell off the table很明显,在例1中,“the pen”作为可以移动的实体,起着图形的功能,而“the table”作为参照的实体起着背景的功能。
247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图式化理论视阈下英语文本翻译的过程探析文/苗亚男 张 倩D.E.Rumehart(1980)和P.L .Carrel(1983)将“图式化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相勾连,在其看来,阅读过程即是读者将知识结构体系与文本材料的“意义建构”过程,而读者的知识结构体系,就是基于读者对于文本语言符号记忆中的图式(如背景知识或抽象知识框架),最终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翻译过程与阅读理解过程存在高度相关性,是用一种语言形式(目标语)将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源语)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源语”到“目标语”需要经过语言的“分析”“转换”“重构”的环节,而这,必然需要译者“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支持,对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进行“复现”或重构,显然,图式理论应用于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基础。
随着图式化理论的发展,学术界根据图式化理论作用于翻译的过程,将其具体分为语言 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三种类型。
首先,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译者关于语言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具体而言,即是译者本身所拥有的语言知识的总和,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语义、习语等,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对语言图式进行分析,获取关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的基本前提。
无疑,在英语文本翻译中,语言图式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存在,对源语向目的语的准确转换、信息传递准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言表达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感性反映,此种反映,是认知经验对现实世界的结果,句式、句法、语义等虽然表现为一个音义结合体,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概念化方式”,并为某种事物的存在提供框架性的描述,使其变得具体化、具象化,承担意义承担的功能。
可见,离开语言图式,人们就无法确切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指译者关于英语文本内容所关涉的文化因素、历史知识、宗教信仰、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从图形背景理论理解英语倒装句认知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背景-图形”认知模型及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疑问,以加深对英语倒装句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英语倒装句图形背景一、倒装句的分类倒装句是变式句的一种,在结构上属于非正常语序,可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倒装。
无标记倒装又称为语法倒装或强制性倒装,是由于语法规则的要求而将原有的正常语序进行倒置,如:英语一般疑问句的助动词必须置于句首。
有标记倒装则是指语法中没有强制性规定,通常为了语用的目的而进行的倒装,又称为非强制性倒装或修辞倒装。
本文将只对非强制性倒装进行阐释。
二、英语倒装句的传统研究英语倒装句的传统研究主要是从语法、句法、语用、功能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quirk(1985)指出英语倒装句的形成是出于语法结构、强调及发挥语篇连贯的功能等原因。
他认为非强制性倒装实际上是将话题前置,从而使一些句法成分移至句首而充当话题。
张道真、章振邦、薄冰等语法学家对倒装句也有过许多描述性和规定性的阐述,试图从语法理论内部解决句子的倒装问题。
但这些语法都过于琐碎,存在偏颇之处,不能对倒装句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解释。
语用学家们从语用的角度对倒装句进行了论述和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倒装结构开启了新的思路。
徐盛桓(1995)以语料统计为依据对英语倒装句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倒装是为了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语句成分的“错位”正是为了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张克定(2001)提出了倒装句的五种语篇功能:话题导入、情景设定、焦点凸显、焦点对比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他认为倒装句的这些功能可共同作用于语篇建构,使语篇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三、从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英语倒装句1.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
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
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引言:图形与背景逆反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指的是图像与其环境之间的矛盾或对立关系。
在句子结构中,图形通常指主语或宾语,而背景则指句子的其他部分。
在被动句中,图形与背景逆反的表现更加突出,因为主语或宾语处在被动的位置,与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形与背景逆反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还可以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意义:对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逆反关系的句子结构,可以揭示语言表达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丰富语言学理论。
了解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中的运用,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修辞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研究意义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是一个颇具挑战性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语法语境下,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在英语句法结构中都占据重要位置,而图形与背景逆反则是语法结构中的常见现象,因此对于这些结构的组合和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语言交际中,图形与背景的逆反关系往往会影响句子的语气、信息重点和表达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结构。
通过探讨被动句中的图形与背景逆反现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图形与背景逆反在被动句强调句和倒装句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英语语法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被动句中的图形与背景逆反表现在被动句中,图形和背景的逆反表现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强调,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被动句中,图形与背景的逆反表现主要通过动作和主语之间的对比来体现。
“被风吹散的梦想”中,“梦想”作为主语是被动的状态,而“风吹散”则是主动的动作,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梦想被破灭的悲伤。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作者:冯凌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句子构建汉译英实际应用一、引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这两大语言呈现出了各具特点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英语重逻辑,不同的侧重点对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既注重对于图形的显性信息的观察分析,同时也注重对背景所涵盖的隐形信息的探究,使翻译更加准确。
正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笔者对“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在理清汉英句子差异的基础上使这一理论在汉译英英语句子构建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发源于德国,之后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代表学派,既否定了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同时也对行为心理学当中的刺激—反应公式表现出反对态度。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对直接行为进行研究的具体主张,将经验和行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并不是每个部分的总和,而是要大于各个部分相加之和,强调要在整体的观念上来观察和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
这一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在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影响下,通过特殊的环境场逐渐衍生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概念: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知觉会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就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发掘和感知的显性形象,而背景则是隐藏的、不易被察觉的、比较模糊的隐形部分。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或事件,从而不断地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
本文认为,这一理论对高校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也大有裨益,即通过对句子乃至段落进行图形与背景的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汉英翻译的视角与切入点,从而使英语翻译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汉英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7-0055-02“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
本文认为,“图型-背景”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翻译教学大有裨益,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眼中一行行艰巨的翻译任务变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生动变化的图画。
一、“图形-背景”理论介绍“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人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
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图形,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对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背景就是对图形进行认知的参照点。
2015年8月第31卷第4期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Aug.2015Vol.31No.4[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740138)[作者简介]邹智勇(1958-),男,湖北大冶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和句法学。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5.04.0017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基于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邹智勇,程晓龙(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原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解读[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5)04-0091-05语法隐喻的产生根植于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表达错位。
具体来说,当词汇语法的表达形式与意义间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时,这种表达就是一致式;反之,当词汇语法层对意义的表达重新编码组织时,就会出现隐喻式。
此外,韩礼德就语法隐喻与语言的元功能相结合提出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1],[2]340-367,所以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语言学家对语法隐喻的探讨及其对一致式和隐喻式关系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很少有学者突破该学科的局限对这个语言现象进行研究。
255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文/秦亚男从意象的建构到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方面都有了更全面的阐释。
二、图形-背景理论1.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概念源于心理学,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上世纪初率先提出。
“图形”是焦点部分,是容易被注意和感知的凸显部分,相对而言,“背景”则是作为衬托,是用于突出图形的部分。
Rubin的经典研究“面孔/花瓶图”表明了图画中的“知觉凸显”,大脑通常会忽略将注意力集中在凸显的图案,即图形,而忽略周围其他图案。
这一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心理认知理论引起了完形心理学家的兴趣,随后应用于知觉与描写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
他们认为,图形的确定需遵循Principle of Pragnanz,人的知觉场中图形具有完整结构和形状,清晰可辨,主观上与知觉者的需要、情绪、经验紧密相关。
而与其相对的背景,退后为“后景”,作为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则未分化且细节相对模糊。
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位置较固定,凸显程度低,可作为参照点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2.图形-背景理论非常符合人类的语言习惯和认知规律,认知诗学家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与解析,尤其是诗歌。
在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一书中,Stockwell指出阅读是图形与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
从宏观角度看,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图形,被一、认知诗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认知诗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将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紧密结合,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理论架构,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与生活经验出发,为文学阅读与文本解析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新方向。
“认知诗学”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以色列知名学者Reuven Tsur教授首次提出,引起学界的广大关注,后来Peter Stockwell教授的代表著作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Gavins与Steen教授合著的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又将这一学科推向新的高度。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from the Angl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作者: 黄广平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图形-背景理论 被动句 凸显 信息焦点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被动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了阐释,认为英语被动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
人们对同一认知场景的各个部分存在不同的认知凸显程度。
在无施事被动句中,常式句中的施事图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使原本充当背景的受事移至句首而变为句子图形,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在有施事被动句中,受事置于句首,作为背景而成为认知参照点,而原施事图形被移到了句末,成为句末的信息焦点即图形,从而获得了最佳突显效果。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
佚名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7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后景信息是和预设、已知信息、关系分句联系在一起,而图形则是和断言、新信息相关.事实上,在汉语关系结构中,中心名词的定指关系比较模糊;而英语关系分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汉语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分句可蕴涵图形信息,而汉语关系分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
【总页数】4页(P56-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认知诗学效果对比分析 [J], 陈微微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关系分句认知分析 [J], 余玲丽
3.关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存现构式对比分析 [J], 张律;胡东平
4.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倒装句凸显观对比分析 [J], 张琰彬
5.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英汉翻译语序调整之认知阐释 [J], 赵国栋;刘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张亚红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卷),期】2016(032)008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这一理论不仅可用于英语的名词及动词的认知分析,还可用于句法结构及语篇的认知分析.本文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这一理论在英语简单句中的表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同时还探究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张亚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2.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动词语态的认知分析 [J], 肖志红
4.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名词的认知分析 [J], 张亚红
5.基于突显观和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分裂句认知分析 [J], 郭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介词认知研究发表时间:2020-09-17T15:16:20.2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3期作者:赵海龙、张明明、薛东岩、赵秋敏、张旭[导读] 图形背景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研究的重要贡献,赵海龙、张明明、薛东岩、赵秋敏、张旭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搞要:图形背景理论是对人类认知研究的重要贡献,它被广泛地适用于各种认知行为研究中。
图形背景理论为分析英语介词的语言使用提供了一种方法,不仅在人们的心理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映射到情景。
本文探讨了英语介词教学中的认知层面,帮助语言学习者概念化现实世界中要交流的内容,帮助英语介词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以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倾向为核心论点,这对于学习外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图形背景;英语介词;教学1.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突出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
图形背景理论正是基于突出观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图形背景理论最初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 提出,后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用来对知觉进行研究。
格式塔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从这个意义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2.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英语介词分析的认知工具认知语法是一种认知语言的方法,它以众所周知的区别、图形和背景来描述整个画面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