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电子课本】小学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6.59 KB
- 文档页数:2
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3)(学生汇报)
(4)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呢?这种方法
在哪里节省了时间?
同时做事。
合理利用等待时间。
(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
计算出时间是:1+1+8+1=11(分钟)
小结:思考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
分析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的事情,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
做。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四、课堂小结 :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不计时间(烧水的同时进行)洗茶杯(2分)→找茶叶(1分)
1+1+8+1=11(分)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力参与研讨老师:熊芳、罗芳、徐小春。
小学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两位数乘除法的竖式计算,多位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生活场景,如购物、旅游等,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问题。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问题。
教师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实践应用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二课时: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生活场景,如分苹果、分糖果等,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问题。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问题。
教师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实践应用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生活场景,如购物、旅游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3.实践应用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共安排了3个例题和相应的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运算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分数运算的思维。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糖果等,用于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8个苹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4,小华吃了其中的1/4。
提问:小明和小华一共吃了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运算方法。
课题克和千克课时安排 2 节次 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法设计情境导入、诱思探究学法设计合作交流教学具准备课件。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口算训练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
学生答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认识重量单位——克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1、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1千克=1000克学生观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观察,回答问题学生总结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克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回顾审批意见课题克和千克课时安排 2 节次 2教材分析“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主要内容为数与形的探究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探究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概念,认识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与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排列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数与形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序列和对应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教材解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处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四、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总4课时)教材解析:本单元是教学有关搭配的知识,教材上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4个数字(含0)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教学稍复杂的排列问题;例2,通过两件上衣、三件下装的搭配,教学分步乘法计算原理;例3,通过求4支球队的比赛(每两个队赛一场即单循环)次数,教学组合问题。
从知识体系上看,本单元的知识不仅是组合数学的初步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更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本单元的学习与以往相比就更加系统全面,难度稍有提升,不仅数据加大了,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例1,与二年级相比,不仅元素(排列的数字)要多1个,而且增加的是0这个特殊的元素;例2的数据也由原来的两件上衣与两件下装变成两件上衣与三件下装;例3与二年级相比,素材不同,而且多了一个元素。
另外,在二年级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和方法,而本单元则给出了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寻找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时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2023-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优化”概念,掌握其基本含义;2.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优化”概念;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如何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优化”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优化的概念,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2.学生教材、练习册;3.小黑板、粉笔;4.实物或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实际例子引入“优化”概念,引起学生兴趣;2.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优化”,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步:讲解1.讲解优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例如:如何找到问题的最优解;2.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优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优化过程。
第三步:练习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2.师生互动,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3.纠正学生答案,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方法。
第四步: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优化”的问题;2.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2.强调“优化”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优化”概念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以上为2023-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集体备课教案,希本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数学电子课本】小学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计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
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
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
三、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四、布置作业: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