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2.93 MB
- 文档页数:10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内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眼内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内炎患者30例30眼,观察其玻璃体细菌、真菌培养结果,经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观察其眼部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眼部并发症。
结果:其中29眼(97%)控制了炎症,无视网膜脱离等眼底并发症,保留了眼球。
1眼(3%)术后发展为全眼球炎而行眼球摘除。
19眼(63%)视力比术前提高,7眼(23%)视力无变化,4眼(13%)视力比術前下降。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能够有效治疗眼内炎。
标签:眼内炎;玻璃体切除;万古霉素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内感染,为葡萄膜与视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由于眼内屏障影响药物穿透,眼内结构易受细菌、真菌、病毒及其毒素所致炎症的损害,各种方法常较难控制感染的发展,严重损害眼球组织及视功能,导致患眼失明。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为严重眼内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一般资料1.1对象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眼内炎30例30眼,其中男25例25眼,女5例5眼,年龄25~83(平均54)岁,其中眼外伤引起眼内炎19眼(63%),白内障术后引起5眼(17%),6眼无诱因下出现眼内炎(20%)。
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7眼,眼内炎合并白内障9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5眼,所有病例就诊时均有眼部高度充血、角膜水肿、前房积脓,B超均示玻璃体呈絮状混浊。
视力急剧下降,其中术前视力无光感者4眼,仅光感者6眼,手动/眼前者9眼,指数/眼前者11眼。
1.2方法诊断标准:有眼球穿通伤、内眼手术和内源性感染病史,临床症状:视力急剧减退、剧痛、畏光、流泪等症状和眼部高度充血、角膜水肿混浊、前房积脓、玻璃体内渗出、灰白色混浊以及眼内呈灰黄色反光等。
B超均示玻璃体呈絮状混浊。
最有价值和最可靠的方法是眼内液的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抽取玻璃体做细菌、真菌培养检查,以确定眼内炎的病原性质并做药敏试验,以便使用最有效的抗生素。
玻璃体腔注药术护理注意事项
一.玻璃体腔注药术
玻璃体腔注药术就是往眼睛玻璃体内注射药物,是眼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二.玻璃体腔注药术前准备
1、术前1-3天频繁抗生素滴眼液滴眼预防感染,同时完善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2、注射前1天需行泪道冲洗,若有脓性分泌物、眼表炎症应暂缓注药,避免感染。
3、注射当天散瞳,标记注射眼别,术中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三.术后护理
1、术后休息2小时,勿剧烈活动。
2、术后1-3天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
3、使用抗生素滴眼液1周,避免污水入眼。
四.术后常见情况
1、注药术后眼前立即出现的絮状漂浮物,可能是药物在玻璃体腔内飘动引起,通常1周内消失。
2、术后可能眼白发红,是球结膜下出血,一般1-2周左右吸收。
3、术后如有眼部疼痛或不适、眼红加重、畏光、视力下降、眼前漂浮物增加等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生。
4、有些患者一般不是“一针见效”,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推荐的方案是3+PRN,即前3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注射。
门诊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流程1.病人到达眼科门诊后,医生会对病人进行初步的检查。
After the patient arrives at the ophthalmology outpatient department, the doctor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2.医生会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
The doctor will ask about the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and symptoms.3.确认病人需要进行玻璃体腔注药手术。
Confirm that the patient needs intravitreal injection surgery.4.医生会向病人解释玻璃体腔注药手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The doctor will explain the procedure and precautions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surgery to the patient.5.手术室保持清洁,并且所有手术设备已经准备就绪。
The operating room is kept clean and all surgical equipment is ready.6.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医生会先给病人进行局部麻醉。
To relieve the patient's pain, the doctor will first give the patient local anesthesia.7.确保病人的眼部周围已经做好消毒。
Ensure that the patient's eye area has been disinfected.8.医生会使用消毒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The doctor will use sterilized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the operation.9.在显微镜下,医生将玻璃体腔注射器导入病人的眼部。
玻璃体腔注药术方法及护理玻璃体腔注药术是一种通过注射药物到玻璃体腔内来治疗眼部疾病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达到眼球深层组织,并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疗效。
玻璃体腔注药术主要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黄斑疾病以及其他眼部疾病。
玻璃体腔注药术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术前准备: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视力测试等。
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等情况。
2.麻醉:术前医生会对眼部进行麻醉,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麻醉后,患者会感到眼部局部麻木,不会感到疼痛。
3.注药:医生会使用特殊的注射器将药物注入到玻璃体腔内。
一般情况下,需要穿透眼球的硬脑膜和玻璃体腔壁。
医生会在眼球后部进行注射,以避免损伤到正常结构。
4.结束手术:注药完成后,医生会移除注射器,并对眼部进行检查,确保没有出血或其他并发症。
玻璃体腔注药术后的护理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1.眼压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眼压,以防止发生眼内压力升高引发的并发症。
如果眼压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治疗。
2.防止感染:术后患者需要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眼部感染的发生。
手术后一般会给患者开具一些抗生素眼药水,并告知患者正确使用方法。
3.休息与注意眼部保护:术后患者应尽量减少视力负荷,避免长时间看电视、使用手机等。
同时,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眼球受到不必要的震动和损伤。
4.规范用药: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使用药物,并按时复诊。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疗效不佳,应及时告知医生。
5.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眼底情况,以了解治疗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玻璃体腔注药术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眼部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用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玻璃体注药术操作步骤
玻璃体注药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眼部疾病的手术操作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玻璃体注药术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前配合医生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提前禁食、停用抗凝药物等。
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眼部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手术。
2. 局麻:手术开始前,患者会接受局部麻醉药物,使眼部区域无痛感。
3. 消毒:医生会先用消毒药物清洗患者眼部周围的皮肤,以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4. 眼球固定:为了稳定眼球,医生会使用特殊工具将患者的眼睑和眼球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
5. 透视导航:使用透视仪,医生会通过透视引导器将仪器插入到患者的眼内。
透视仪可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玻璃体腔。
6. 注入药物:一旦准确定位,医生会通过注射器将治疗药物缓慢地注入玻璃体腔。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7. 观察和处理:注药过程结束后,医生会观察玻璃体腔内的情况,确保药物均匀分布并没有出现异常反应。
如有需要,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处理,如清除玻璃体内的血块等。
8. 息眼: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固定器和仪器取出,并告知患者适当的休息和护理事项。
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揉搓眼睛等。
以上就是玻璃体注药术的操作步骤。
请注意,这仅为一般操作步骤的简要介绍,实际手术中还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专业医生的判断进行具体操作。
若需进行此类手术,请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3-02-17T07:25:55.78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0月10期作者:吴佩霖[导读]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观察吴佩霖(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132000)眼底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眼科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原因多是由于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对患者视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失明。
所以,积极加强眼底病变的防治非常重要[1]。
康柏西普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类多靶点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拮抗剂,该药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用药次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为此,本文选取了我院的80例眼底病患者,对眼底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监测对象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8月的80例眼底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44±7.63)岁,病程为(6.14±2.25)个月,原发病类型为:有15例黄斑变性,14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另外11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9.17±7.44)岁,病程为(6.27±2.46)个月,原发病类型为:有13例黄斑变性,1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另外12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80岁;(2)患者均与眼底病的诊断标准[2]相符;(3)患者均对本次治疗知情了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均经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等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确诊;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其它眼部疾病;(2)心脑血管、肝肾损伤等疾病;(3)患者存在视觉功能缺陷;(4)患者合并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通常导致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
康柏西普是一种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
本文旨在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BRVO中的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50例BRVO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5-75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
治疗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野检查。
治疗后,我们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检查患者的BCVA、眼底变化和OCT结果。
在治疗前,患者的平均BCVA为0.6(Snellen视力表),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静脉扩张、黄斑水肿和视网膜出血。
OCT结果显示黄斑区域的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
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BCVA平均提高到0.8,眼底出血和水肿减轻,OCT结果显示中心凹厚度有所减少。
治疗后3个月,BCVA达到0.9,患者的眼底变化进一步改善,OCT结果显示黄斑区域几乎恢复正常。
治疗后6个月,BCVA保持在0.9以上,眼底和OCT结果保持稳定。
总体而言,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改善BRVO患者的视力和眼底病变。
从本次观察结果来看,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视力明显提高,眼底出血和水肿减轻。
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视力继续改善,眼底变化进一步改善,OCT结果显示黄斑区域接近正常。
治疗后6个月,视力保持在较高水平,眼底和OCT结果保持稳定。
然而,本研究并未进行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的比较研究,因此无法确定康柏西普在治疗BRVO中的绝对优势。
此外,本次观察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没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因此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综上所述,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眼底病变。
然而,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确定其在BRVO治疗中的相对优势,并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ivt医学名词解释
IVT是"Intravitreal Injection Therapy"的缩写,意为眼内注射治疗。
这是一种治疗眼部疾病的方法,通过向眼球的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眼内注射治疗通常由眼科医生在诊所或手术室内进行,可以使用各种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荷尔蒙药物或类固醇等。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眼球内部,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轻了全身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IVT治疗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医生评估和监督,因为注射过程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对眼部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药物的使用和患者的眼部反应进行监测。
总的来说,IVT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眼部疾病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7Moorfields眼科医院玻璃体腔注药指南(2014)在“玻璃体腔注药规范及流程”专场,卫生部北京医院戴虹教授介绍了“Moorfields 眼科医院玻璃体腔注药指南”。
经过长期试验和发展后,玻璃体腔注射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眼科疾病治疗工具。
玻璃体腔注射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可能具有显著优越性,即药物作用目标针对性强,可以增加治疗效果,起效快,易达到治疗所需浓度,易操作,能够降低全身毒性反应。
目前,玻璃体腔注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如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疾病、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感染性眼内炎等。
可采取玻璃体腔注射的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雷珠单抗、贝伐单抗)、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抗生素(万古霉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等。
玻璃体腔注射的历史玻璃体腔注药从很早就开始了,1911年发表的研究采用玻璃体腔注气治疗视网膜脱落;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研究采用玻璃体腔注入磺胺和青霉素治疗眼内炎;1987年发表的报告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并发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998年福米韦生钠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用于玻璃体腔注射的药物;2006年,雷珠单抗获批上市,玻璃体腔注射广泛应用于临床。
新的药物发明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改变,玻璃体腔注药也从单次、少用的方式演变为现在的多次、常规治疗方式(以抗VEGF治疗黄斑部CNV、黄斑部水肿为代表),这样,玻璃体腔注药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也受到重视,包括注射操作相关并发症、药物作用相关并发症、眼局部并发症和全身性并发症。
所以,规范和遵守玻璃体腔注药操作流程是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其他著名专业机构的相关指南可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Moorfields眼科医院玻璃体腔注药指南戴虹教授介绍了世界顶级Moorfields眼科医院玻璃体腔注药指南,Moorfields眼科医院玻璃体腔注药指南以2009版英国皇家玻璃体腔注射操作指南为蓝本,即2004版美国玻璃体腔注射操作指南是基础,包括注射前准备、注射操作流程、注射后监测和流程图解。
玻璃体腔注药术护理及注意事项玻璃体腔注药术护理注意事项
一.玻璃体腔注药术
玻璃体腔注药术就是往眼睛玻璃体内注射药物,是眼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二.玻璃体腔注药术前准备
1、术前1-3天频繁抗生素滴眼液滴眼预防感染,同时完善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2、注射前1天需行泪道冲洗,若有脓性分泌物、眼表炎症应暂缓注药,避免感染。
3、注射当天散瞳,标记注射眼别,术中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三.术后护理
1、术后休息2小时,勿剧烈活动。
2、术后1-3天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
3、使用抗生素滴眼液1周,避免污水入眼。
四.术后常见情况
1、注药术后眼前立即出现的絮状漂浮物,可能是药物在玻璃体腔内飘动引起,通常1周内消失。
2、术后可能眼白发红,是球结膜下出血,一般1-2周左右吸收。
3、术后如有眼部疼痛或不适、眼红加重、畏光、视力下降、眼前漂浮物增加等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生。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底病的护理体会薛银红(运城市眼科医院,山西运城04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产程时间及疼痛评分研究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相应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见表1。
2.2阴道分娩成功率研究组产妇成功率为88.6%(39/44),高于对照组的70.5%(31/44),差异显著(字2=4.470,P =0.034)。
3讨论分娩是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日渐完善,分娩方式愈发多样化,现今常用分娩方式有自然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两种。
为规避剖宫产对产妇机体结构的损伤,加速产后恢复,免除剖开腹壁及子宫带来的负面影响,临床多推荐阴道分娩。
为减轻分娩疼痛感,医生多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性镇痛两种方法。
分娩镇痛仪因镇痛效果佳、显效快、安全性高、无蓄积作用、使用便捷,产妇可于产程中保持清醒状态,以主动配合完成分娩,改善分娩体验,现已成为实现无痛分娩的关键技术,且因该设备对分娩方式及胎儿呼吸、循环系统无负面影响,备受医患推崇。
护理干预在产检及产前检查的指导下设定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产妇潜能的同时加速产程进展,缓解疼痛程度,降低中转剖宫产率,既保证母婴安全又平衡产妇身心,借助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升满意度。
本文研究组第一、二产程均短于对照组,痛疼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由此可见,应用分娩镇痛仪配合护理干预在阴道分娩中可提高分娩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况华进,姚超,陈琳,等.分娩镇痛导乐仪对阴道分娩影响的量化评价[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439-443.[2]冯莉.导乐分娩镇痛仪在自然分娩第一产程中的镇痛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246-248.(收稿日期:2019-12-21)表12组产妇产程时间和疼痛评分比较(x ±s )组别例数产程时间(h )疼痛评分(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研究组44 6.2±1.40.8±0.2 6.8±1.2 5.9±1.4对照组446.8±1.6 1.2±0.37.4±1.3 6.5±1.7t P1.8720.0327.3590.0002.2500.0141.8070.037【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眼底病的护理体会。